张清的石子
头巾掩映茜红缨,狼腰猿臂体彪形。锦衣绣袄,袍中微露透深青。雕鞍侧坐,青骢玉勒马轻迎。葵花宝镫,振响熟铜铃。倒拖雉尾,飞走四蹄轻。金环摇动,飘飘玉蟒撒朱缨。锦袋石子,轻轻飞动似流星。不用强弓硬弩,何须打弹飞铃。但着处,命归空。东昌马骑将,没羽箭张清。
——《水浒传》第七十回
没羽箭张清,梁山天捷星,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图1)。张清原是东昌府守将,“善会飞石打人,百发百中”,在梁山人马攻打东昌府时,用石子连打梁山十五员大将(图2)。那么,张清的石子真有这么厉害吗?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会用投掷石块来狩猎或者战斗。由于容易获取,在没有弓箭的时代,石块可能是原始人类最常用的远程武器了。
战国末年,秦国大将王翦攻楚时,与楚军对峙,坚壁不战,士兵比赛“投石超距”[1]为娱乐,投石就是投掷石块,超距大约是跳远或跨越障碍之类。汉代名将甘延寿年轻时在羽林军中,“投石拔距,绝于等伦”[2],可见投掷石块在古代军队中是一种常见的比赛项目。
三国名将许褚,在黄巾之乱时,与宗族坚壁抵御黄巾军,箭矢用尽,许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3]。明代的毛宗吉,在攻打杨辉叛军的时候,叛军从山上的竹林中发射弓弩阻挡官军,毛宗吉派敢死队绕道攀爬到竹林后“投石子乱击之”,最终击毙杨辉,击溃叛军[4]。水战中,投石也是常用的战术。《纪效新书》记载,战船上需配备足够的“斧口石、大擂石”,临敌时发“枪刀石药”。书中还特别强调,投掷石块时“着人头面方打,不可空往船上掷之”[5]。《宋史》记载,兴化有一只被称作“石手军”的军队“能掷石中人”,后来被认为不实用而被裁撤[6]。可见,在特定的情况下,投石也是一种有效的战术,特别是占据高地,居高临下时。但这并不是军队的常规战术。
为了增加飞石的射程和杀伤力,人们还发明了投石索,利用旋转的力量把石头扔的更远。古代东方和西方的战争中,都有使用投石索兵的身影(图3)。据吐蕃简牍记载,吐蕃军队中配备有石袋和抛石兜[7],抛石兜应该就是投石索。现在的藏族牧民仍在使用一种叫“乌朵”的投石索。《纪效新书》还记载了一种叫“飘石“的单兵投石工具[8],可以看作一种改进版的投石索(图4)。


使用投石索,需要装弹、旋转加速,然后才能发射(图5)。而从《水浒传》原文看,张清的石子都是应手而出,甚至“藏两个石子在手”,先后打出,这应该是徒手投石,而不是使用投石索。张清的石子既不借助工具,也不是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其杀伤力其实有限,主要是作为暗器偷袭。南宋初年,金军占领越州城时,一位叫唐琦的卫士“袖石伏道旁”偷袭金军守将,最终失败被杀[9]。清代《江上孤忠录》记载,有一个叫吴魁的人,“善投石子”,在清军攻占江阴城后,他“假作瞎子”,遇到落单的清军,就用石子将其击倒,然后“拔其刀斩首”,用这种偷袭的方式,杀死了十几名清军[10]。他之所以能屡屡得手,不仅仅是因为他“善投石子”,更主要是 “假作瞎子”,使清军疏于防备。

张清的石子确实有一定历史依据,但《水浒传》中进行了很大的艺术夸张。东昌府一战,张清连胜十五将,在面对面的格斗中屡屡以石子打中敌将, 还能摆出“镫里藏身”、“招宝七郎”等姿势, 这只能归因于“主角光环”的加持了。 张清上梁山以后,不仅没进入“马军五虎将”,甚至在“马军八骠骑”中,也排在手下败将徐宁、杨志和索超之后。或许,连《水浒传》的作者也认为,张清的战绩其实很有水分。
[1]《资治通鉴》, 卷七
[2]《汉书》, 卷七十
[3]《三国志》, 卷十八
[4]《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二
[5]《纪效新书》,十八卷本 卷十八
[6]《宋史》, 卷四百五十一
[7]《吐蕃简牍综録》,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46页
[8]《纪效新书》,十八卷本 卷十五
[9]《宋史》卷四百四十八
[10]《江上孤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