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日记(二六):乌孜别克人在莎车
乌孜别克人,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在官方写法上乌孜别克与乌兹别克有差别,乌孜别克指代中亚境内的Uzbek人,乌兹别克则更多指代乌兹别克斯坦这个国家。
中亚世界中,乌孜别克人是最大的跨境的民族,人口大约3000万,大部分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另外还有200万人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中国和俄罗斯。
我们经常能在中亚时局的新闻看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乌孜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有冲突,或者阿富汗的恐怖组织中有一定比例的乌孜别克人的原因了。
对于更多人来说,这些名字或许听都没听过。
在中国,乌孜别克人主要是清代到民国期间大规模地活动于新疆与中亚贸易圈。因为贸易、战乱、时局动荡种种原因,最终定居在了新疆。
时间调回到二百年前,在沙俄还未侵占中亚土地时。来自安集延、浩罕和布哈拉的商人们在天山南北建立起一系列的贸易网络。
这些贸易据点把天山外的奥什、浩罕、马尔吉兰、安集延、布哈拉,南疆的喀什、莎车、和田、阿克苏,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统统连城一片。
做生意似乎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固有的天赋,这样的网络很像古代撒马尔罕的粟特人。千年的粟特人就是这样,他们的贸易网络远至中国长安。
随着时代的迁移,中亚世界逐渐步入世界现代化的网络。那些自称安集延人、布哈拉人和浩罕人的人们,最终在俄国的划分之下成为了乌孜别克人,一个新的族群认同就此诞生。而那些选择定居留在新疆的商人们,成为了我国的乌孜别克族。
根据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乌孜别克人总人口有10569人,其中9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少数居住在农村或牧区。住在城市里的乌孜别克人主要分布在南疆的莎车和北疆伊宁。
比起已经十分现代化且繁华美丽的伊宁,莎车似乎更像停留在历史节点的城市。





莎车有560户乌孜别克人,大约2000人,主要都居住在莎车古城内。两百年前的莎车贸易繁华,无论是当时留下的县志还是西方探险家的笔记中都有描述。自汉代以来,丝路南道便以莎车为出国的界点,贸易网络从这里延申到中亚和南亚。
莎车古城并无明显的城市边界,散落在现代街区中却无法导航的地方就是莎车古城。



莎车商业街上的老电影茶馆,曾经由乌孜别克人投资修建,如今已是商业街上重要的休憩场所,周围也有了巴扎
在这里有一户我们经常去拜访的乌孜别克人家族,他们在不知名的街道上开着最本地的小卖部。推门而入,这是一个典型的南疆别院,木雕上的颜色有了历史的风霜,但整体色调与莎车古城的改造工程近乎一致。
喀什人酷爱用土色的砖雕装饰,莎车人更爱使用石膏雕和木雕,即便外面是土土的墙壁,内部却有鲜亮的颜色,可谓别有洞天了。


主人家见我们很直接地说:“我们是乌孜别克人",他们的家族来自塔什干。南疆的乌孜别克人与维吾尔人的生活传统习惯差别并不大,外貌上也近乎相同,硬要找出乌孜别克人与维吾尔人的不同,可能真的很难,听说语言上有些差别。
或许这个地区很少有汉族人来,主人的女儿十分热情,带领我们参观他们家的客厅。墙上挂着巨幅的刺绣,这个刺绣上并没有像维吾尔风格一样绣诸多的花草纹饰,黑地金色,更有几何的风格,不知道这是不是乌孜别克和维吾尔的差别。


主人家的女儿在昌吉上大学,已经大二了,汉语说得非常好,充当了我们与主人的翻译。两百年前的乌孜别克人就十分重视商业与教育,这些教科书式的特征在莎车的这家乌孜别克人体验得淋漓尽致。
莎车是一座失落的王都,一座落寞的商贸重镇,如今的乌孜别克人与两百年前的乌孜别克人也有了诸多文化语境的改变。


那个动荡的年代留下的文化痕迹依然存在于当今这个时代的缝隙中,不变的,是淳朴善良又热情好客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