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晋:刘聪上位
刘渊临死之前,对人事制度做了一番安排,将自己的族人都安排到了重要岗位上,长子刘和继承皇位,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录尚书事,齐王刘裕为大司徒,鲁王刘隆为尚书令,北海王刘乂为抚军大将军、兼司隶校尉,干儿子始安王刘曜为征讨大都督……
中央朝廷这么安排,对于各路少数民族的管理,刘渊在平阳城外专门设立了单于台,最高长官是大单于,由刘聪兼职。
这样一番下来,朝政和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家人手里面了,刘渊放心地闭上眼去了。
即位的儿子却不放心了。
他心里一定嘀咕,这什么安排啊,凭什么说自家人就会对我忠诚啊?司马家的血你见得还少啊?
说起来我是个皇帝,但这些三个弟弟们一个个都手握重兵在自己身边虎视眈眈,还有一个在平阳外统御重兵,这不是要重蹈八王之乱吗?
他是这么想的,身边人也是这么劝的,例如他的舅舅呼延攸,还有侍中刘乘,以及卫尉刘锐都这么劝,在他刚即位那天就告诉他必须除掉这些弟弟们,否则这个位子迟早被夺。
刘和当即同意,开始做出安排。
刘渊是七月十八死的,刘和在七月二十一日就忽然对这些弟弟们派兵进攻。
对于四个弟弟,他派出了四支军队。
刘锐负责进攻刘聪在城外的单于台,呼延攸率领一支队伍进攻齐王刘裕所在的司徒府,刘乘率领一直队伍攻击鲁王刘隆尚书府——问题是,他有四个弟弟,而铁杆亲信只有三个,对于最小的弟弟北海王刘乂他就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只能挑自以为对自己忠诚的,安排尚书田密和武卫将军刘璿带兵进攻,这两个人表面答应,到了刘乂府中就反水了,他们保护着刘乂,劈开城门,投被刘聪去了。
两人速度比带兵进攻的刘锐还要快,跑进单于台,刘锐的军队还没有到。
时间差虽然小,但对于身经百战的刘聪来说就够了,他很快就做好了迎战准备,刘锐讨不到便宜,带着军队逃回城中,和那两支队伍一起对付鲁王刘隆和齐王刘裕。
当天斩杀刘裕,次日斩杀刘隆。
等他们屠杀完了,刘聪的军队已经集结完毕,开始反攻。
这些养尊处优的人怎么能是刘聪的对手,很快刘聪就杀进平阳城,处死刘和和他近臣。
一切平定,刘聪却拒绝登基,而是要刘乂为帝。
理由是刘乂为刘渊正妻单皇后所生,而自己是庶出没有资格称帝。
刘乂当然知道这是刘渊的一场表演,自己断不能当真,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因此他坚决拒绝,甚至痛哭流涕。
刘聪看他表演真诚,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才登基称帝。
他的“获奖感言”是:“大家让我当皇帝是因为我年纪痴长了几岁,现在天下大乱,还需要我来维持,我就先干着,等着刘乂长大了,我再把宝座还给他。”
刘聪在洛阳留学可真是把儒家的这套戏码学得满满的,这番诚意说出来,让人不得不相信他高尚的人品,更加佩服。只不过北海王刘乂心里咯噔一下:看来还是不肯放过我啊。
刘乂的担心是对的,因为刘乂虽然年纪小,但他还有一个哥哥刘恭,年纪可不小了。
为了消灭这个尴尬,刘聪直接弄死了他。
刘乂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了,但他一时半会还没事,因为他妈妈单太后罩着他。
单太后虽然号称是太后,但实际年龄不可能比刘聪大,年轻貌美,很快就得到了刘聪的宠爱,这也符合匈奴人文化传统,父亲身边的女人,除生母之外,都可父死子继。
刘聪就这样即位了,改年号光兴,封刘乂为皇太弟兼职大司徒和大单于,刘乂的母亲单皇后为皇太后,刘聪的亲妈则为帝太后。他的四个儿子全部封王,其中长子刘粲为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了全部军权——这摆明了告诉刘乂,你的皇太弟位置不会长久。
除此之外,刘聪还惦记着自己的老对手刘琨,他任命石勒为并州刺史,显然是让石勒和刘琨这个并州刺史抢地盘。
汉国的政权就这样度过了交接的危机,只乱了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