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生家庭,父母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
1,关于离开
这里的“离开”,包括“空间层面”和“情感层面”。前一种比较容易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后一种。
看到有人说不觉得真的能离开父母,毕竟至少还有法律规定的赡养义务。我想,这是把这两个层面的离开混合在一起了。
如果说“空间层面的离开”意味着“不相往来”,那么,“情感层面的离开”则意味着——即使有来往,有接触,也不会对自己的情绪造成太大的扰动。
达成“情感层面的离开”,需要首先实现经济和精神两方面的独立。这里的精神独立,不只是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同时,还要试着发现和调整那些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不利于我们实现精神独立的思维模式(比如,警惕内心中的某些“应该思维”)。
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去外地求学/搬家/换工作等方式简单地屏蔽/拒绝父母对我们施加影响,但,如若内心还有挣扎/不安,就意味着,这些情绪并没有被很好地消化,而只是暂时被压抑。当你又一次处于某种情境之中,压抑的东西,就很容易反复。
“情感层面的离开”,并不一定要以“空间层面的离开”为前提。
2,如何看待父母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怎么爱孩子。
好的父母,需要兼具“爱的意愿”和“爱的能力”。若是稍作观察,就会发现,有些不那么好的父母,并不是没有意愿,而是没有能力。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也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多足够好的爱。
我们没办法给予别人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意即,不曾被爱过的人,也不懂得如何去爱。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突出他们的可怜,并藉此倡导作为子女的我们去努力弥合他们内心缺爱的伤口。实际上,子女年幼之时,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恰当地去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让子女来满足父母的需求。父母内心的缺失,应该由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自己负责,而不是由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子女来负责。
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是可怜的,是值得被同情的。如果,以一种同情的心态看待他们,或许,能抵消一点怨恨吧。当然,是否给予同情,也是个人的自由。
另一方面,童年时期的缺失,会成为很多人一生中的执念。缺爱的人,甚至会用一生去寻找爱。在他们内心,永远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时刻等待着别人爱的投喂。即使早已长成大人,当他们处于关系之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以孩童的状态来面对别人。孩童的状态,是缺少自爱能力的,于是,他们又很难意识到,早已成人的他们,本身就有爱自己的责任;身为父母的他们,将自爱的责任转嫁到子女身上,实际上是对子女的情感剥削。
3,如何看待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及自我觉察的深入,成长于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中的人,往往会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让人讨厌的东西,比如冷漠、自私、缺乏共情能力……
可是,有没有想过,或许,正是这些讨厌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幼年时期的自己。冷漠,可能是你给自己涂上的“保护色”,因为,拒绝联结意味着可以隔绝别人的部分伤害;自私,可能是对“无止境的索求和剥夺”的反抗;缺乏共情能力,可能是对“为别人的情绪负责”的抵抗……
只是,当你需要与家庭之外的人建立新的联结时,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能够有效的降低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受伤害的策略,让你成为了别人/自己眼中难以相处的人。你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但又感觉那些讨厌的地方如同镌刻在自己的血液中一样难以去除,于是,开启了自我厌弃的模式。实际上,比起自我厌弃,你更应该感谢那样的自己。若是没有ta,从小到大的生存,将更为艰难。
如今的你,要做的,是在觉察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之后,以重建自我的方式从过去的经历中超越出来——承认原生家庭带给你的那些不好的影响让你很难(甚至无法)最终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有勇气接受“某些影响或许这一生都无法摆脱”的事实,同时也知道自己有能力消除其中部分的影响,并且,有勇气以当前这种满是问题的状态去接受环境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摸索着建立一套能够适应自身需求及生存环境的行为处事原则,去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三观,去重新认识爱,重新了解“我与自己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与世界的关系”,最终,真正实现精神层面的独立。
只不过,这是一条极其艰难的路,是一个比怨恨父母更为艰难的选择。但,也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4,关于“善良”
为什么会有这一条?大概是因为,看到有那么多“将对父母的怨恨转化为对自我的攻击”的人,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善良吧~
很多年前,我也一直觉得“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时候,甚至到了“以德报怨”的程度。
后来,我意识到,正是有了“恶”的对比,才能将“善”凸显出来。
一个人的“善”,不在于ta对谁都笑脸相迎,对什么样的要求都欣然接受,而在于,ta明明也有“恶”的能力,但却选择了“善”。这里的关键,一方面在于“有‘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选择”。
生而为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如何看待自己的攻击性,决定着我们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我们当然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一个能够客观看待自身攻击性的人,会将“善”看成一种选择,可以选择“善良”,也可以选择“不善良”(但是,也不要作恶)。
“善”的反面,并不是“恶”,而是“不善”。“不善”可以是无视,可以是不作为,可以是任其自生自灭。
怨恨父母,其实就是对父母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只是,有些人内心或许太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善”,于是选择了将释放的对象由父母转为自身,选择了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毁灭。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自己作恶”了。
在此,并不是要批判这种将攻击转向自身的行为,毕竟,对这些人来说,“承认自己不善良,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是个坏人”,这是一种很撕扯的且很难接受的感觉。只是,希望抱持这样想法的人能重新思考一下这样的态度。
5,如何消除心中的怨恨?
说实话,时至今日,我也没有能让内心的怨恨全然平息。
但我能感觉到,这种怨恨,正慢慢地转变为一种“遗憾”。遗憾父母没有给予我充分又恰当的爱,遗憾自己没有被父母充分又恰当地爱过,遗憾原生家庭并不完美,遗憾父母不符合我内心“理想父母”的形象……
或许,未来的某一刻,我全然理解了父母,这种遗憾也会随之消解;又或许,纵然我已经理解了他们,内心也还是会觉得遗憾。
可能,这不是一个让人十分满意的答案。
但就我自己而言,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消除怨恨的期望,也感觉到“遗憾比怨恨更容易承受”,我也愿意带着这种遗憾继续生活。
在我的解读中,“怨恨”是因为“你本来应该给我,但你却没给”,潜藏一种“父母应该爱孩子”的期待;“遗憾”则更偏向于“我本来可以得到,但却没有得到”的失落,是对“并非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的承认。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