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里的那些独特视角
查看话题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访友不遇
生活中访亲、访友,都是常见之事,去时满怀兴致和希望,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有一肚子话要说。待到朋友住所,若见到了,皆大欢喜;若主人不在,不免大失所望。失望之余,有时却也有别样的情味。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皎然是唐朝著名的诗僧,一日他前去探访好友陆羽。陆羽一直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著有《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陆羽家住在城边,非常幽静,秋高气爽,桑麻茂盛,菊花绕篱,一派田园风光。“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邻居说:鸿淅每天都到山中去采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无法等候一整天,只能回去了。但皎然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茶圣陆羽难得的生活记录。 1076年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辞去宰相之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他的学生方惟深专程从苏州前去拜访老师。不巧王安石外出,归期不定。方惟深无法久候,于返回的舟中写下: 《谒荆公不遇》 宋·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墙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诗人于回舟上不住地回望落日下的南京城,充满了遗憾和不舍之情。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从湖北到洛阳,特地拜访好友袁拾遗,没想到好友已被贬往岭南了。作者既有遗憾,又有为友人远谪的感叹和挂念,心情非常复杂。这些在诗中却含而不露,只借用梅花作轻轻的一问:“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如一幅廖廖几笔的国画,別有一种含蓄隽永的美。 远途而来难免不遇之憾,常来常往的朋友也不是次次如愿: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天,诗人探访好友,久扣柴扉,却无人应门,偏有院内那一枝红杏热情地探出头来招呼客人,让他失望之余也欣喜,想象着园内那繁茂的春色。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唐·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广宣是唐朝著名诗僧,任内供奉,还被赐予一处住宅名红楼。广宣大师与当时很多大诗人皆有往来。他与诗人李益诗酒相和,尤为相契。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李益兴高彩烈地去红楼拜访广宣,不料主人一早就出去了。李益等了半天,不得入内,隔窗看着院内一丛翠竹,甚是喜爱。他便向邻居讨要开门的户钩,大概因为常来常往,邻居对李益也很熟悉,就借给他,让他自行开门进去赏竹了。诗中碧天如水,霜叶翻红,人物开朗洒脱,活泼有趣,让这不遇也变得格外有趣! 好友相逢是一种快乐,不遇有时也别有意趣,如乐曲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游园时本以为曲径通幽,忽而又柳暗花明。古代没有电话和手机,不方便预约,很多不象现在这么高效。不过在那种慢生活中,随心随机地体味盼望、失望、意外之喜,不也很开心吗? 收于我的豆列《细品唐诗》、《细品宋诗、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