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涵漠:如何从海量素材到形成结构?
一、为什么要从“结构”入手?
同一个素材,如果安排在不同的结构里,起到的作用可能截然不同。
直觉并不足以支撑我们走太远,但是结构可以。
“你们可以谋划一个结构,让人愿意一页接着一页看。”
二、写作最基本的叙事逻辑
绝大部分作品的元结构,是由四个部分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终局。
三、呈现元结构的叙事方式
一条规律:拒绝时间顺序。因为阅读人群对于故事的需求是切近性——所写的事情要与我或者我所在的群体有关,能够唤起我的共情,想要看到更新鲜的事情。
在《洛杉矶与大山的对峙》文中,一直没有写泥石流到底是哪一年发生的,通过隐藏时间,建立故事对于读者的时间切近性。隐去时间后,说明灾难之前爆发过,之后也仍有可能再度爆发,让读者感到危险随时环伺身边,读者会迫切想知道洛杉矶人该怎样抵抗这种危险,于是就会栽进麦克菲的故事中。
如何打破非虚构的时间顺序?可以考虑四种叙事结构:
·环形结构:
从首尾上看,故事形成了一个闭环。 环形结构可以表达一种具有徒劳感的故事。 一些悲剧报道中,也常使用环形结构,故事往往从一个平静段落开启,然后进入暴风骤雨的突变中,最后又回到平静,甚至有很多作品的结尾回到了最初那个悲剧发生前的时刻,传递出命运的无常感。 《控制自然》中的一篇长篇报道《洛杉矶与大山的对峙》,先写泥沙从大山上滚落,人们想尽办法抵御;而最终,竟然又因为无法处理地面的泥沙,不得不将它们运回山上。这种类似于循环的结构,说明了人类试图控制大自然的野心多么不堪一击。 ·旅程结构: 由一个主线故事加若干插叙进来的支线故事组成。整个故事还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基础,但有一条旅程作为线索。 旅程结构的主线,是吸引读者的线索,主线的故事未必是一个很重要的故事,但它会让读者想知道下一步这个旅程会到哪里?又会遇见什么新鲜事?它构成了一条动线。 例:李海鹏的特稿《车陷紫禁城》,以车牌京B85007一路堵车的行程变化为动线。 ·意象结构: 跟旅程结构有点像,但反复出现的不是一条主线,而是一个实体物,也是一个象征。 意象结构需要在每一个小标题的开头都提到这个意象,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名词,但你需要让它更加生动。 意象结构能帮助读者用一种更容易的方式进行阅读。 例:在《凯利太太的妖怪》中,作者将凯利太太的疾病拟人化,把它叫妖怪,并成为一个意象,在稿子里不断出现。 ·双线叙事: 意味着双主角,这两个人通常是对立的,或者故事是对立的,但是在这种对立的戏剧张力里,让两个主角都变得更立体。 双线叙事有两大难点,一是你要找到跟你的第一主角足够匹配的第二主角,二是你能否按照双螺旋结构来安排材料。 例:《我终将离梁庄而去》,作者梁鸿与儿时的朋友小柱截然不同的命运分野。
——摘自南周学院阅读写作实战营,赵涵漠领读约翰·麦克菲著《控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