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了解闵熙珍?

近期ADOR终于将众望下的新女团 New Jeans 放了出来,随之而来的好评和恶评无数。不管怎么说,闵熙珍又一次撞碎了大众对传统韩流女团的印象,2022年无疑是一个女团大年。
在被这次声势浩大的“出道礼”震撼的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放到了它的幕后——闵熙珍身上。作为知名制作人的她,还在SM的时期就因为其“先锋的特质”在韩圈粉丝里备受瞩目,也备受争议。就在近期,她又卷入了一场“恋童癖风波”。
我于是想,是否能着手写一些什么,但又发现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她”内容太少,更毋论中文世界。刚巧那晚就从小林手里拿到了这篇采访的链接。备受感动,我认为这是一篇无论喜不喜欢她,无论是否对韩流有所了解,都可以看一看的文章。
所以趁最近大把闲暇时间匆忙翻译出来,和大家做个分享。
这个系列一共有两篇关于她的文章,今天先发布其中的第一篇。
原文发于BE(ATTITUDE)网站的艺术家计划—与艺术家的一系列深刻的对话(A Series of Profound Conversations with Artists),更多信息请点击原网址:
*此文里 Min Hee-jin 为方便阅读翻译成 闵熙珍 ,非官方正名。其他未正名被提及的人均沿用原文罗马音。
Artist Project 04: Min Hee-jin
艺术家计划 04: 闵熙珍
艺术家计划的第四位受访者是闵熙珍。她从2019年开始担任HYBE的首席品牌官(CBO),并在HYBE旗下推出的独立品牌 ADOR 担任CEO。她正以她独特的“闵熙珍风格”策划着一支新女团的出道项目。BeAttitude 邀请了流行文化评论家 Cha Woo-jin 作为特约编辑进行这次独家采访。本文一共由两部分构成,希望诸位能享受接下来的阅读。
Part 1.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in Hee-jin?
Part 1. 你有多了解闵熙珍?
HYBE 旗下独立音乐厂牌 ADOR 的负责人闵熙珍最近有个大新闻。知名娱乐媒体 Variety 将她列入了一份含金量极高的名单—“对全球娱乐业产生巨大影响的女性”。据 Variety 报道,“作为K-pop品牌的创新者,闵熙珍重新定义了这一概念,从少女时代开始,开启了女团的新时代,并通过SHINee和EXO为’艺人品牌'带来了创新”。此外,她准备在2022推出的新女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新女团成员甚至还没有曝光,就已被亲切地称为 "闵熙珍的女团",并被广泛认为是今年最令人期待的K-pop女团之一。
然而,这衍生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对她真正了解多少?
她一直以低调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我们所能知晓关于她的最新消息来自她在《刘QUIZ ON THE BLOCK》的首次电视亮相。而这次 BeAttitude 和闵熙珍之间的邂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机会,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一个现身处K-pop行业中心的人,即这位年轻“领头人”的观点。

(Harry Jun)非常感谢你花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业内人都知道你不经常接受采访,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次你会决定接受我们的这次采访。
作为一个性格十分直接的完美主义者,当我的话被曲解而产生误会时,我会感到烦恼。尤其是考虑到我的工作性质,我所说的往往有些复杂,需要一定理解能力才能理解;但受限于采访的篇幅,我很难充分地解释和传达自己真正的意图。基于此,我选择非必要尽量少接受采访。如你所知,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同一个词的理解是不同的,或者他们彼此之间的理解是相当脱节的。这尤其依靠于当下的语境和个人理解力。然而讽刺的是,一些情况下我为避免产生争议而选择保持沉默,却仍然会被误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去年冬天第一次出现在电视上,参加《刘QUIZ ON THE BLOCK》。我的团队和朋友都给我了一些建议,因为我和媒体的接触很少,似乎被大众认为是一个“神秘生物”。这是他们的原话——“最好被认为是一个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会比较好。
那时候,我刚成立了一个新厂牌,觉得是时候把我作为一个制作人的想法展现出来。恰好我了解到网络杂志 BeAttitude 为我的采访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说句题外话,当我收到你煞费苦心编辑的试图说服我接受采访的信息时,就算我都还没来得及说“不”,你似乎已经预料到我会拒绝你的邀请,这让我印象深刻。所以,我想让你失望。(笑)
(Harry Jun) 哈哈,你的综艺首秀是怎样的?
在2020年冬天他们就联系了我,但因为我不常看综艺节目,所以不知道这个节目。而且当时我也并没有打算上任何电视节目,所以拒绝了他们。2021年春天他们又再次邀请我,让我开始对那个节目产生兴趣。所以我去看了他们的节目,没过多久我就爱上了它真诚而温暖的理念。尽管如此,接受这个项目对我来说还是很艰难,但与编剧进行了几个月的交谈后,我感觉轻松多了。我真的很感谢那天工作人员们的细心周到。然而,我在节目中说的话还是以一种具有轻微误导性的方式呈现了。
(Harry Jun)能问问具体是什么事吗?
我所说的是,“我喜欢听到行业内的人”——除我之外——“使用’虚构的宇宙’和’艺术家’这两个术语”但它被理解为——“我喜欢这两个术语”。我想,人们之所以会这样理解,可能是因为我所说的没被充分解释清楚。
对我来说,我不会常使用”宇宙”这个概念,因为这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词。当我在计划一个项目的发展方向时,我会自然而然地先想到一段适当的叙述;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喜欢让“主旨”在故事里自然流动,通过一些伏笔让它显露出来,而不是提前做好设定。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需要进行一些设定的。不过比起设置一个老套闭合的结构,我更希望故事能够以一种开放风格自然地展开,所以我通常喜欢提供一个“主旨”,其他内容便可以围绕这个“主旨”自由地展开。因此对我来说,在K-pop场景中有些过分使用“宇宙”这个概念及其周边词了。这和我所追求的略有不同。但只要消费者们喜欢,他们仍可以自由地将他们由我作品产生的想法和感受打包,并将其称为一个”宇宙”。我意识到了我所选的工作方向会很容易被人解释为“闵熙珍宇宙”,那就是另外一种叙事了。作为一个制作人,看到他们想象力驰骋,用自己的诠释来接近我的作品是件很有趣的事,我非常感激。
我相信“宇宙”的定义是由自我实现的,不是别人灌输的。所以我之前想说的是,让这些词由别人提起会比我直接使用要好。我意识到了口头和文字两种媒介的不同,所以接受了这个会被写在纸上的采访。人们说现在的孩子不再喜欢阅读了,但我仍然相信文字的力量。
(Kim Jae-hun) 这次采访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自从离开SM公司之后,我一直拒绝在任何形式的媒体和私人采访上出现。这样做的主要考虑之一是,我不想再谈论我的过去,我想向前看,把目光聚焦在现在和未来上。
坦白说,我试着避免在那个电视节目中提起在前公司发生的事情。但是,事实上我现在的身份也是我过去工作的结果。当这样的事情涌现时,我发现自己感到很不舒服,但这也使得我设法理清了自己一直在经历的压力。我想从这种“创伤性思维”里挣脱出来。现在,我想我终于可以不作为任何公司的代表,自然地谈论我自己了。
除此之外,我真的很喜欢你不经意间招募来的这群有不同背景的采访者:乐评人、年轻世代的K-pop粉丝、以及对K-pop发展方向感兴趣的人。我曾经想过作为一个制作人,邀请来自不同消费领域的人,比如评论家、直接消费者和间接消费者,一起讨论一个话题会多么有趣。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点已经实现了。

(Cha Woo-jin)在我的理解里,你曾是SM公司的艺术导演和创意总监,现在你是HYBE公司的CBO及旗下ADOR的CEO。在我们对话开始之前,你介意向读者们介绍一下你身上所有“标签”的含义么?
我不想将采访时间浪费在解释这些事情上。(笑)对我来说身份和头衔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在一个组织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当然很重要,但当你的能力,你的工作范围,你的意志超过了你的“头衔” 时,“头衔”就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成为你的阻碍。我当然不是说我们都应该去做超越我们“头衔”的工作,只有当你履行了你的既定职责时,你的“角色”才能开始衍生。如果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你不可避免地会做一些超出你“头衔”的事,这不是能靠人为“强制”完成的。一旦你的角色开始衍生,一个简单的“头衔”将不再能涵盖你在组织里的角色。为了高效起来,“头衔”可能只是你在组织里的某种“义务”。但我不认为我们需要很严肃地去对待它,它只算是一种个人职业道德。
(Cha Woo-jin)见证韩国内容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 K-pop 在其中做出了杰出贡献。K-pop 的成长和成功显然要归功于不同的艺术家。但就经常被提及的“视觉强度”而言,感觉这占了你工作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且好像在这种趋势成为主流前你早已参与其中。迄今为止,你认为你对 K-pop 行业的贡献是什么?
我不认为我的工作是局限在视觉方面的。就像我说的,我认为“头衔”只是公司用来进行自我管理的标签。某些时刻,这些“头衔”可能不足以涵盖我手头的全部任务。即使可以,也可能会被误解,因为每个人对这些角色都有自己先入为主的概念和偏见。
而且我不太看重人们对“头衔”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预期的结果。我总想把我“整个人”都投入到工作中。刚进入SM公司的时候,人们对K-pop的理解和现在完全不同。我想添加一些新意象来改善这个产业当时的形象,因此尽管对主流偶像市场缺乏兴趣,我仍鲁莽地扎进了这个行业。我想创造一种完全不同于现有体系的方式来做事,所以,我认为我值得被认可的地方只有“扩大了韩国流行音乐产业的潜力”这点。
局限于视觉元素和设计的讨论是不可能涵盖一切的,但从当代性和视觉维度来看,这些元素仍然很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承认,为了将视觉元素展示为真正的力量,对非视觉元素的普遍认识和介于视觉非视觉之间的观念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本质上来说,你无法将视觉元素从其他方面分离出来。随着对行内基本面的更深理解,开拓及融合商业模式来不断的推动创新,是开创视觉文化新时代的唯一动力。
(Cha Woo-jin) 这也是你想要做新厂牌的原因对么?
一个娱乐公司通常由经纪人、艺人、词曲创作者和制作人构成。但如果看到一个曾经是经纪人的CEO现在正从事视觉方面的工作,或一个曾经的词曲创作者被卷入管理工作甚至当上总裁,这都并不奇怪。因为,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一个人的“头衔”和他们实际有能力完成的工作是两码事。所以,我创办一个新厂牌并不奇怪——考虑到我作为创意总监的背景,这是相当合理的。
为了我的完美实现我的愿景,首先要选择我想要的音乐作为基础,其次选拔练习生、培训、设计和业务方向也必须和我的愿景一致。蓝图越清晰,这种愿景就越有可能实现。
TommyHilfiger © VOGUE
(Park Sanha)你引领了许多次韩流偶像文化界的“新浪潮”,这种现象被称为“闵熙珍风”。闵熙珍风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我和别人的观点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当然了,我对自己的作品里里外外都很熟悉。但对于由外向内体验我作品的人来说,他们一定会被他们看到的东西所限制,或他们只会记住他们所选择部分。
我认为大家一定会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当大多数人只提到我为 f(x) 做的 Pink Tape 时,实际上在这些年里我已经参与了许多项目了。同时我也承认,我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线。
我很喜欢一个职员在看完我拍的照片之后说的一句话,“你照片里的人好像都或多或少有一些 Sayeon* ”,这句话很触动我。Sayeon是一句非常韩国的表达,非常微妙,让它很难被翻译成其他的语言。我希望我能通过我的工作传达每个人独立的故事,他们的独一无二,他们无法预测的Sayeon。
Sayeon* : 汉字写作事缘,为保留原本韩语语境所以延续了罗马音。意思是带有怀旧和伤感的被揭开的私人故事。类似的汉字词:情由。
(Park Sanha)你成功塑造了很多偶像的形象,在这个趋同的行业内,你觉得最迫切的策略是什么?让个人或组合都有自己的个性么?还有,你是如何克服一路走来遇到的所有困难的呢?
我对偶像有不同的理解。我到现在使用“偶像”这个词的时候,都会有一点尴尬。感觉这个词过去被“错误的”使用,后来却成为了常用语的固定组成——像看到非标准词汇被当作标准词汇来使用一样。
任何行业,当它沉淀下来。其特有的运作模式下都会出现一种“方法论”。虽然我不喜欢,但当我被迫陷入一些复杂的情况时,我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个体系带来的实际效率。
每次面对问题时,我会尽最大努力去找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竭力去做,而不是使用任何一种既有的“方法”。但有时候,想要实现我想做的事情必须要使用到一些“方法”。即使这一切让人精疲力尽,我也会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忍受。我渴望这个体系被摧毁,同时我又不得不维持它,正是这种矛盾的困境让我疲惫。
在创意领域构建新的系统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两难境地,换言之,为了规避风险你依赖这个系统,可越依赖这个系统你就越缺乏个性。另一方面,这个系统确实通过资本的力量带来了稳定性,并建立一个基本的生态系统。最终走向了那句老话: “平衡就是一切”。但是在组织里为角色划分不同的“头衔”已经不足以维持这种平衡。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才是关键。想要为过去工作中我所遇到的困境和挫折找到一个解法的欲望促使我成立了新的厂牌。
(Park Sanha)回顾你过去的采访和项目,似乎有一些独特的观点是你一直所坚持的。例如,“正题-反题-综合”*,或同时处理两个对立的元素,找寻隐藏的最优解;忠实于事物的本质和人的真实性。当你创造一些东西时,你会坚持一些什么?尽量不忘记些什么?
*原文为 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
即使我没有有意识地去做,这些想法也会自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的观点是,即使“它”被别人忽视了,只要你打定主意为此努力,坚定你的信念,你就永远不会出错。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我的能量和动力都来自于我的努力本身。


(Jin Chae-min)在K-pop行业内没有任何一位艺术总监比你更知名,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事先会面时听到你说"我从没想过要出名”大家都很惊讶。(笑)一旦你被公众认识,就会在网上不断被谈论。你一直在被评价或解读,同时被赞扬和批评所笼罩。不管你怎么表现这一切都会继续,你将如何应对呢?
很感谢你关注到了这点。如果说被错误的呈现在公众面前没有压力,那我就是在说谎。可我同时又在担心这会不会让别人误以为我在矫情且自命不凡。
的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收到了大量的商业邀请——广告、媒体亮相、出版协议等等,但我通通拒绝了。我甚至没有使用社交媒体,我认为这本身就说明了我的性格:我不希望以任何方式从名声中获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只感觉到成名带来的痛苦,并为此挣扎了很久。后来我设法知道了这种痛苦的原因。由于关于我的信息很少,所以人们更加肆意地解读我。因此我去年上了电视,决定也开一个Instagram账户。
尽管如此,我发现我不是一个完美符合当前趋势的人。我不确定我们生活的这个“强调沟通的时代”是否理想。事实上沟通是有难度的,它需要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这是需要有意识为此努力的。在商业方面,我渴望与消费者进行真正的沟通,但即使付出了努力,如果出现误解,结果也会让人非常沮丧。我现在正在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像计划的那样顺利。(笑)
(Jin Chae-min)“无论你们做什么,我都不在乎”,在你无法阻止或控制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么?
我接受成为批评和被分析的对象,因为不管我喜欢与否,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形式。但毫无根据、荒谬的言论当然会让我感到压力。有几次我被牵连到一些跟我毫无关系的事情中,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例如有一篇文章说,我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厂牌即将出道组合的成员选角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事实上我从未见过他们。
顺便说一句,也有恶性谣言说我和一个厂牌的解散息息相关。我真想知道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是从哪儿来的。
(Jin Chae-min)你如何应对公众对你或你的工作的误解呢?听到这样的谣言是不是很痛苦?
很可怕,也很悲哀。有些人认为,如果谣言如此不合理就应该一笑而过。一开始我确实选择了忽略它们,本来我也不是那种喜欢八卦的人。但即使我不刻意去看,还是会听到它们;即使这个故事毫无根据,但当这种荒谬的故事被发表的时候还是会有一连串的人选择相信它。越荒谬的谣言就越难确定并抓住它的来源。一旦你读到这些无法追踪的谣言,你就会被这种恶意中伤。在之前的工作场所我也曾被类似的事情困扰,这好像是永远无法习惯的事情。
作为一个直接面对大众的创意总监,我经历了各种让人厌倦的工作。也受到了大众的双标约束——比如,批评我时,一切都是我的错,但在赞扬时,他们又会怀疑这是否是我独立完成的。不过作为首席,站在第一线,受赞扬,受批评,我认为这都是负责人的宿命,可是不管怎样毫无根据的谣言对一个人的情绪状况都是毁灭性的。我所处的这个社会的经纬和其中发生的事情,大多都是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和不同的原因纠缠在一起的。
大多数情况下,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某事,也很难只责怪一个人。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人们把这些微妙的不同层面混为一谈更残忍了。我真诚地希望慎言谨行的文化能够扎根,不仅是因为我的工作,也是为了一个人人受益的健康社会。

(Kim Jae-hun)选择“畸形之美”等词语组合作为概念,在偶像团体的短片里加入意大利爵士乐——你依靠这样的“矛盾”抓住了观众的心。被这样的事物触动是因为人们天生就具有“矛盾特质”么?在你看来,运用这一“矛盾法则”的创意,是否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成功?
即使你对某人有强烈的感情,如果你表达感情的方式公式化或总是相同,对方很快就会对你失去兴趣。这种公式化的形式在偶像的产出和他们的作品里尤其常见。但是我并不喜欢那样的方式,因此努力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对于那些习惯通过固定视角看待事物的消费者来看这一定是某种扭曲的概念。
我的风格被大众认为特别有吸引力显然是因为它和SM早期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与他们接触之前,他们就已经为他们的第一代偶像找到了成功的“标志性SM风格”。在最初我的想法与当时第一代SM风格有差异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作品具有非常规的形象可能成为让大众产生好奇的对象。这样我也有机会在行业中引起注意,因为是我的想法打破了现有的偶像模式。
在内心深处,我明白自己是在假设和预期下进行操作的。因为我知道接下来大众大概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通常群体的规模和创新率是成反比的,所以只有在你试图颠覆预期时,你才能用创新打动其他人。
因此,我认为,比起简单地使用“矛盾”的命题,更聪明的做法是在天时地利的时候发动一场“多维攻击”。
(Kim Jae-hun) 听起来挺有意思的,这么做一定经历了不少挑战,能和我们分享一些么?
如果一个出乎意料的策划来自于一个“大公司”,大家好像都乐于接受它。所以我认为我所做的对公司的未来来说是必要的工作,而不是对高质量视觉效果的勇敢表达。有点悲哀的是可能现在的幸运已经逐渐模糊了过去经历的艰辛。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视觉元素在行业中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对它重要性的认识,这意味着在分配预算和时间时不可能首要考虑它。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让人们认识到这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和概念。尽管我对它充满热情,但回忆起来那仍然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在我离开SM前的10年左右里,他们的视觉方向根据我的方法被重新组织了起来。
所以我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这家公司。我认为我已经完成了我需要做的一切。





(Jin Chae-min)你似乎对自己很“残忍”。无论是绝对还是相对的,你在创造力方面的生产力看起来相当高,这种惊人的生产力是怎么来的?你对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有什么建议吗?
工作方面,我认为效率来自于个人对自己目标的认识程度。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强加给你的概念。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我们不能制定一种方法来提高效率。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填鸭式教育。尽管我们都知道它有害,但它仍然伴随着我们。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如果没有自我启蒙,别人强行灌输的信息永远是有限的。
(Jin Chae-min)我认为,毋庸置疑,对于Kpop的刻板印象是一定存在的。大家都在试图克服这种刻板印象,但很难找到成功案例。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认为行业中的“每个人”都在尽力克服刻板印象,可能本身就是你的一种“刻板印象”。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的人还是会选择追寻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及工作状态。人们被教导要相信正确的概念,尽管个人在现实中所追求的可能完全不同,但后者常被忽视,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追求新奇是“正确的”。
像多人所说,“理想生活应该是一种稳定的、教科书式的生活,但内心的梦想是脱离常规的。”所以大多数人说他们渴望新鲜事物的时候,我有时会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如此希望。当面对一个新鲜事物的时候,感到不舒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过我常常看到人们遇到陌生事物时,在做出冷静合理的评估之前就已经开始抱怨或者批评。
“某某太超越他们的时代,太可怜了…”这样的话我们都听过太多次。(笑)不过,我可不是想表达“新的或者不熟悉的事情总是好的”的意思。
(Jin Chae-min) 你可以再具体一点说说么?
打个比方,“为了新而新”会将我们带入与“传统方法论”无关的另一种问题。即,一种在惯性思维下的“伪装新颖”会欺骗大众对新颖的认识,我们必须辨别出它们。我想讲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关注新颖事物的本质特性上,而不是审视新颖(不熟悉)这个概念本身。我从来没想过有那么多人会感到困惑于自己的真正需求。
当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寻找一些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像在打开一个混乱的“蠕虫罐头”。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对这个人来说很新鲜的东西,另一个人看起来可能就略显拙劣。所以想要满足每一个人对于“新颖”的需求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尽管这样,我依旧选择果断地接受挑战。成立这个厂牌之后,我的工作量激增。
在巨大压力之下,有时我脑子里会飞快闪过我需要完成的所有事,让我的睡眠大打折扣。就算我尝试评估了所有的可能性,并提前考虑它们的“最优解”,但总有意外会发生。所以你可以说能够认识到潜在的不确定性,并预测它们,是我的优点。

(Cha Woo-jin)HYBE的策略是通过不断改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我认为本质上商业价值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创造的。那么ADOR这个厂牌试图解决的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我可以就这个主题写一篇论文。的确,没有哪个行业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一个庞大叙事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的,这也是我创建自己的厂牌的原因之一。想要讲清楚这一切需要一个很长的解释,但如果我必须总结,我想说,我有勇气并且积极地在寻找新出路,为这个行业的“标准”创造一个新出口,打破固定的惯例(这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相当困难)。我和HYBE代表方时赫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但我们在追求目标时都有自己的方法。
最终我成立了自己的厂牌,因为这种公认的“差异”是必要的。HYBE的CEO朴池元也是这样想的。在一个大公司里,差异性发展意味着会得到更大的共存空间,而不是让每个人都朝同一个方向看,越不同,成功的概率就越高。我很清楚的知道一旦一个行业进步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停滞不前,并对现有的、稳定的方法感到自满,但我已不再对当前的韩国流行音乐场景感到兴奋。
你需要恰当的时机让你的新想法和努力都变得有意义。我想现在就是时候了。
(Kim Jae-hun)看起来目前为止你已经为新厂牌做了很多决策。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你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我觉得通常我都有一种直觉,能让我知晓我“被需要去做什么”。我下的每一个决策都有一个清晰、坚定的缘由;因此,当我需要按优先级排列它们的时候,我就会对被我置后的其他选择感到抱歉,这让我很难做出选择。
无论如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决定离开了工作这么久的公司。
(Cha Woo-jin)我相信平衡和张力在创意产业都非常重要。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应该既能把握现实又具备梦想家人格。你是如何定义作为创作者闵熙珍和CEO闵熙珍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控制“平衡”与“张力”之间相关性的呢?
我当CEO是因为我想要继续当一位创作者,这是我唯一可以给出的解释。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其实具有内在的联系。一个不能被转化为商品的商业创作是缺乏活性的。同样,我见证了许多商业性和创意性不协调的案例,它们难以获得主流上的成功。从商业角度上出发,创意和资本是不可分割的,一旦你“狭隘”的自我让你无法意识到这个事实,那么往往你所做的事情会出错。
我对‘CEO’这个“头衔”本身没有任何兴趣。我发现,因为我担任的职位背负着巨大的责任,所以充满着痛苦和疲惫。我建立了一个厂牌,所以我可以自己做决策,但“头衔”也不可避免的将由我决定。
如果我能将好的,有创造力的工作和大公司结合起来,并且看着他们在商业层面开花结果获得成功,那该是一件多好的事情。我现在正为了那一天而努力,尝试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

(Jin Chae-min)作为一名K-pop粉丝,我一直对娱乐公司对调节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感”的策略感到好奇。当你构思内容时,这种“距离感”有多重要?
根本上说,我当然希望离得越近越好。也许因为我是一个给予型的人,不是那种玩欲擒故纵的人。那样太累了,我受不了。我不能确定这有多重要,因为我从来没有故意玩过这种手段。在我领头和控制的项目里,我更喜欢坦诚和友好。
(Harry Jun)被预测为“海外K-pop粉丝们最爱女团”的ADOR新女团将在2022出道。在公布正式成员之前,粉丝们就称其为“闵熙珍女团”。很明显大家对你的期望很高。什么时候能揭晓关于今年女团出道的秘密呢?
我们在2019年9月举行了试镜,到那年年底,我们不仅完成了试镜过程,还完成了选角。2020年初开始,这些女孩在过去的大约两年内一直在接受训练。最初,这是一个合作项目,该团队原定于2021年推出,但由于疫情而推迟了,同时,我的厂牌提前启动了,所以她们将于2022年在ADOR首次亮相。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有组建一个新的女团的具体计划。我预计他们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
(Park Sanha) 关于新组合你只提到过一些大概的方向,所以我想好奇一下成员们的事情。
让年轻的成员仓促出道无疑会给她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不想催促任何人,因为我明白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痛苦。然而,无法忽视的是,粉丝们已经等待了很久了。当然,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最佳”时机,所以我们没有偏心任何一方,在考虑了所有变化性之后找到了最合理的时间,那就是今年的第三季度。尽管没有人在逼促她们,女孩们已经付出了不可思议的努力了。然而,她们仍然在担心自己不够好。我们所在的这个领域,主要目的是娱乐。它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打破纪录”或用“数字”来衡量业绩。
我真正想要营造的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做到“最好”,同时也能享受乐趣的环境。如果没有乐趣,那就没有意义。想要努力工作的心情不是每天早上都能神奇地出现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始于享受,正因为如此,做到“最好”也是需要练习的。
我认为这种向上的能量会以独特的方式从这些人身上散发出来。所以我把我们团队的重点放在了享受,而不是熟练上。真正享受自己的人散发出的能量是巨大的,会让看到她们的人也“舞动”起来。
(Harry Jun) 听完你所说的,我更加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这支组合了。
我们设定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标准,并朝着这个标准努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认为我们组合气质绝对出挑。他们不断地打磨着自己,我真正希望的是尝试创造一种每个人都能一起享受自己的文化场景,这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太理想化了。有点羞愧地说,即使是“可享受”的文化场景也难免带有竞争意识。适当竞争会给参与者带来一种健康的紧张感,但过多的竞争就会成为问题。
我目睹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一方面,人们为偶像团体的年轻成员大声疾呼,呼吁要改善青年劳动、提高认识和人权,另一方面,他们在评价和批评年幼的孩子时,又要求他们遵守苛刻的标准和期望。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经历的矛盾转移到他们的“消遣的对象”上来,这既讽刺又令人遗憾。今年会有很多新团出道,我希望人们不仅支持我的团体,也支持其他厂牌的团体。
希望K-pop文化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竞争。

(Cha Woo-jin) 如果我们必须粗略地概括K-pop产业,在这个行业里似乎有一个艺术性制造系统的。你同意么?在你看来,10年代的K-pop行业到20年代有啥改变?哪个部分是最应该改变的?
随着K-pop的迅速发展,我认为它的意义和定义变得更加多样化。这很难总结,又可以写成一篇论文了。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认知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投资于它的资本也增加了。例如,在我加入这家公司之后的三年里,用于制作专辑和mv的预算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除了规模之外,我不确定供应(制作)和消费的方式也与k-pop本身的地位一样发生了同样巨大的变化。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看到的最大的改变是对变化有更多的宽容。从某个时间点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变的模式,所有的内容在生产和消费的方式上都变得相似,似乎那些没有遵循这一个相同方法的人就会遇到麻烦。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究竟谁负有更大的责任,这个问题似乎就像 “鸡和蛋” 的问题。人们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我相信只要有人尝试,就能发现新的概念,无论这个差异是多么的微小。尝试新事物时,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没有人可以强迫你去解决一个以饥饿为代价的新想法。没有消费,生产就无法存在。所以,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希望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发展自己的观念,并为享受而不是竞争服务。
我个人对越来越多的冲突感到非常难过,这也许是 COVID-19 时代带来的悲剧。我觉得我几乎每天都在目睹人们为了琐碎的事情而争吵,用过度苛刻的标准试图审查别人。如果有更广泛的宽容和更大的接受能力,我们也许能更多地沐浴在享受中。特别是在文化产业中,如果对新事物的开放性不放在第一位,或者说如果这个产业根本不涉及这种态度,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多样性。我相信这不仅适用于创意领域,也适用于整个行业。如果我们在面对这种基本义务时无视它,我认为任何关于未来的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与空谈无异。
编辑:Cha Woo-jin
摄影师: Song Si-young
韩翻英:Kim Hye-jin, Kim Hyun-kyung, HKPP
英翻中:嘉&isKlynn
校:R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