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经验分享
2020届考生,一志愿报考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专业,考试科目除了统考的政治和英语外,专业课包含(代码:633教育学综合)考察《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简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四个科目。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准备研究生考试的经验,先讲讲专业课吧。
考试科目:教育学 约120分 教育管理 约120分 中外国教育史 约60分
本科读教育学,对自己的基础比较有把握,所以专业课的复习开始的比较晚。和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计划在暑期(7月)开始建立起基础课的框架,再加强背诵。由于一些原因,确定报考学校的时间比较晚,对于考察科目内容有些不熟悉,处于十分无助而慌张的状态。就在孤立无援之时,勤思考研视频课的救急,给当时慌张的我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教育学基础》
当时学习和背诵这门课的时候,觉得理论性非常强,强化阶段的背诵体验可以说非常枯燥,也和答题逻辑联系不起来。(视频课有知识点和现实话题结合起来讲的部分,小伙伴们一定要仔细看哦~)在学习了视频课程后,跟着老师的思路,再进行一遍背诵,加深了对教育学基础内容的理解。在读研后写论文的时候,才发现许多观点和写作结构都是以教育学基础的框架搭建的。所以,要想好好读研究生,学好《教育学基础》必不可少。也建议写不出来论文的研一学弟学妹们,可以回到课本上,寻找思路。
《简明中国教育史》
结合往年考试题目来看,在中国教育史的部分,北理工其实考察了王炳照老师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和孙培青老师的《中国教育史》两本书。学史难,难在不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情境。建议大家在学习这门课时,建立一个宏观的认知层面,从国家政府、经济生产力水平、文化氛围、知识分子选拨方式等角度,将整个中国教育史贯彻起来。
《外国教育史》
学《外国教育史》对于我来说有点难度。虽然是文科生,比较擅长理解人文历史文化,但个人学习习惯是先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识,才能继续往下学习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教育特点。所以,在学习这门课时节奏比较慢,到9月份还没有开始背诵,加上这部分考试占比不大,一度产生了放弃这门课的想法。跟着这门课的视频过了一遍大框架和重点章节之后,这部分内容就清晰多了。所以还是建议大家早看课程,早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可以多留些复习时间给其他课程。
《教育管理学》
因为其他科目的考试频率比较高,学长学姐的经验帖很多,学弟学妹们都可以有取舍地借鉴。但考察《教育管理学》的学校非常少,所以我想着重分享一下这部分的学习经验。
教育管理的内容占整张试卷的40%,约120分(20年考试,大概占一半,近150分)。但是这本书的知识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包含了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并且仅一些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就占了很大的篇幅,每个理论都很重要,需要好好记忆和运用。如行政学、法学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行政伦理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种被管理学“支配”的感觉。
学习知识基础只是简单的输入,最难的是运用,就是分析实际问题。试卷中有4道论述题,每个25分。可见,北理工这个院校十分注重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考察教育管理的内容,很少用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来呈现。然而,论述题也不会用“以《教育管理学》这本书的知识来回答…”这样的字眼来提示考生。这就需要学弟学妹们在复习的时候,充分调动理论知识,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知识网络。日常注意练习严谨的逻辑思维,多谈自己对于教育政策(双减政策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性)、教育主体(教师与学生关系)等类似话题的看法,与他人交流互助。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北理工新增加了一门参考书,由马永霞等老师编著的《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马永霞老师就是北理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高校就业创业与人才培养(复试之前做了一些了解,大家可以报考老师的研究生哦),所以注重考察其中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高等教育组织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核心内容,以及着重分析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决策管理等高等教育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
还有说一下北理工教育学初试的特点,十分注重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考察,当时一直“埋头”苦读书,忽视了这部分的训练,导致答题时没有办法将所学和所思结合起来。再次提醒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关注教育热点啊~~血泪教训!此经验帖供初试参考,有关调剂上岸的经验可以找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