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社会观察—关于各个社交软件的用处
大多数人将pyq作为自己的一张名片。未婚青年男女,希望通过里面的照片动态体现自己精致,兴趣爱好高雅,热爱生活,消费水平和品味不俗,但是很多活动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消费。所以有时消费行为直接给人的社交人设打上标签,比如飞盘、羽毛球、lululemon,感觉直接可以通过这些物来勾勒一个人的形象。还有些人会发工作内容或者公司宣传,以彰显其对工作的热情、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对所处平台的自豪,当然有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的微信设置了分组,定向展示给同事和客户。
鉴于pyq的名片化,已经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个人情绪,一些人将愤怒倾吐在wb,将矫情抒发于db,还有各种文艺青年和小众爱好者在各种超话和小组里报团取暖求得群体认同感。当然还有网抑云评论区这些神奇的社交场所。
人是矛盾的,一方面拥有分享欲,另一方面又希望分享的环境私密安全,在生活中的表达欲减少,但在虚拟世界的表达需求增加,表达方式和途径逐渐变化,并且呈现出渠道越来越细分,真是很有意思。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