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
我又如满弓的弦,高度紧绷、一触即发。我频繁地刷新着微信、翻着朋友圈、翻着微博、动不动点着线上收款账户,仿佛等着号角的战士。只是,静谧的环境,让我感觉已被遗弃。我在这里已躺了好久,我用尽手段、搜索、等待着外来的信号,什么都没有,连风都静止了,除了燥热没有一丝声响。
最近公司谈了很多业务,真正落地的比较少。有的如天上的鸟,一拉弓就飞走了;有的如水里的鱼,还需要我们慢慢放饵、慢慢收网。太长时间的等待,会让我们变得焦躁、也会乱了我们的节奏、我能感受到自己的焦虑,我也害怕我的焦虑传导给员工,这样公司就会有种窒息的压力萦绕在上空。我给负责“个人端”的同事讲,anyway,别担心!按部就班就好,其实我一直期待她能破局;我给负责“机构端”的同事说,今晚弄不出来,明天再弄吧,其实我一直等着她的初稿;我给公司“大管家”说,天气热,给大家都准备一些购物卡吧,我期待的是大家能理解我们的处境。我想我应该多留给时间给他们、我不应该把节奏拉得太快、我不应该把过程盯得太细。我应该放手,作为一名旁观者。
旁观者并不是“漠不关心”而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这里“该”就是需要我们把握时机、掌握尺度、注意方法。
“兵半渡而击之”讲究的就是时机。一件事如果对方刚开始做,你就开始指手画脚,是不对的。对方已经做完了,你的建议/意见也没有任何意义。而是应该等他很投入,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没有解决方案而又舍不得放弃,这时候你的建议就非常关键了。“兵半渡”放在现在语境来理解,是在谈判的过程中付出了时间成本,是难割舍的。我们很多业务觉得难受,也是因为谈到一半,对方突然喊“STOP”。
要避免因“兵半渡而击之”产生的懊恼、沮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举全部兵力,而应该“分小批渡江”,可以先让先头部队探路,主力应该伺机而动。后续的业务,应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要轻易表态,给员工充分自由和发挥的空间,签了合同,我们再出面。同时,要从容淡定,“选择是双向的”,如果还没有达成共识,只是时机还未成熟,切不可乱了方寸,从来失败都是从自我开始。读三国,看到关羽命丧荆州,刘备、张飞急于报其报仇,两人就乱了方寸。刘备忘了自己的角色,张飞心中只有哥哥,注定枉死,误了卿卿性命。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讲的就是尺度。聪明的人“一点就破”,愚笨的人“多说也无益”,对愚笨的人说太多,有时候还适得其反。不要替别人做决策,只提供决策的信息,把决策权放出去,不仅仅适用公司内部管理,也适合客户需求。舒服的决策都是对方“心悦诚信、心甘情愿”。心不甘、情不愿总是容易出问题。
要做到“不至察”,首先不要孤注一掷,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人、一件事身上,这样会让我过于关注得失,让我们的行为变形。其次要有隔离心,太过于投入,往往就会患得患失。要保持“隔离心”就需要我们能换个角度、换个视角看问题。我们衡量谋士水平的高低,不过是看其“深”谋、“远”虑的能力,你看到当下,他看到了未来;你着眼私利,他放眼天下;你看重名声,他关注结局。
“开口不打笑脸人,逢人只说三分话”讲的就是方法。最难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转进别人的脑袋,所以在交流沟通的时候,先“示好”,做好心理滑道建设,让对方乐于接受、了雨停。这里“开口不打笑脸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打转,无法解救,无法争辩,三分话就够了,多说无益。听别人说话,赞许为主,不要趁口舌之快,落人口舌。古今多少事,都是说了不该说的话。不管是对上、对下、对评级、对家人,都只能说三分话,这世界没有树洞,也不应该对别人袒露心声。
要做到“三分话”,一是自我要“谨言慎行”,独处守心、众处守口。不要以为自己是真知灼见、不要强求别人认可,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二是注意力转移在对方身上,不要以己为中心,试着去表扬、去认可、去接受、去容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躬身入局是做事方法,旁观者是做事的态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躬身入局,我想这才是玩好人生这场游戏的最优选!
逍遥客乐逍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教育分歧的背后:我们都在学着成长 (2人喜欢)
- 隐忍的力量 (1人喜欢)
- 方寸之间见天地 (2人喜欢)
- 在城乡奔跑的中年思绪 (1人喜欢)
- 当下的幸福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