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小资情调
刻板印象的确是认知一件陌生事物最快的方法,不过刻板印象也分好坏以及刻板印象也许永远也无法从被描述事物身上抹去。如果有认真了解陌生事物的想法,也许应该试图打破一些开始坚持的刻板印象。咖啡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对于国人来说的陌生事物。
咖啡是舶来品,所以通常和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比如意式咖啡以及从属于意式咖啡的美式咖啡。而再加上其价格,Starbucks的美式要价在30块,而在小城的一天伙食费也许就只要30块,这样便不可避免和小资联系在一起。咖啡的口味一般来讲就是苦和涩,所以大多数买咖啡的人一般被视为花高价喝中药味饮料的装逼犯。咖啡并非日常必需品,今天喝一杯,或者明天不喝,身体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至于喝咖啡减肥,我此时正望向我肚子上的三层肉。人们应该只能从苦涩的饮料之中获得一种叫咖啡因的东西,而如果控制不好摄入量,将会使人彻夜难眠。
从以上的刻板印象来看,咖啡简直是一个花钱买气受的东西(上述的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呢?当然有,那就是你只喝星巴克或者肯德基的美式,并将其中的无比苦涩视作自己在社会修行中的必经试炼),那么必将转向资本以及营销,大骂咖啡就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伪需求。是资本在迎合装逼犯的肮脏需求。那么就应该尝试着进入了解事物的第二步,看看事物的细节,也许会呈现出有趣的另一面。
咖啡的豆种,产地,处理法,烘焙度以及冲煮的方法的不断细分都是随着精品咖啡浪潮抵达中国的,也就是说这样的细分只代表了咖啡的一个发展方向。到正宗意大利咖啡馆,人只喝浓缩,要美式应该是门都没有,虽然美式就是浓缩兑水。而上述所谓的专业知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是属于刻板印象级别的,比如埃塞的豆子花香果香,肯尼亚的豆子有乌梅般的高酸,水洗的干净,日晒的浓郁。这种级别的知识在我看来就和你今天想吃酸的还是辣的以及去医院和医生讲你哪里痛要检查所需的知识一样,了解到这种程度只能帮助你的选择(对普通消费者也足够),也许最后成品和你需要的完全不一样都有可能。
再讲讲利润问题,就连锁咖啡店来讲,可能利润确实高。但在一般精品咖啡店里,一份浓缩的成本价大约在3-4块,而一本只需在浓缩的基础加水的美式一般售价在18左右。我想大概也许是一个合理的价格,比如想想蜜雪冰城的柠檬水的售价是四块,而成本我想很难到达一块钱。更不用讲,天天喝的可乐雪碧这样的饮料。以及精品的手冲豆,一般买35一份的单产地豆,一般单价在0.5元每克,一般用15克进行冲煮。而咖啡店的成本大头往往在设备和房租上,满足商业出品的意式咖啡机均价在两万以上,磨豆机在5000到三万不等,而房租则是每家都有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卖咖啡是一门看起来有大利可图的生意,但如果真是,也不会有如此多咖啡店成片倒闭,多数店主生活在温饱线附近,或者干脆就是富二代想找个事情做的首选。
个人是一定具备喝咖啡的自由的,只要达成自己最终的目的都是一件好事,只是猜测他人对于专业的坚持另有目的实在是一种不太好的行为。
将咖啡和黄豆相比是一个错误的对比,咖啡既然有如此多细分,说明咖啡风味确实受到上述各种细分的影响,所以咖啡应该和茶对比比较合适。
精品咖啡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在选择一款饮料前,我们已经预设好饮料的味道,而往往是预设喝什么之后才去买饮料。而精品咖啡由于其细分的多样,在饮用之前,你面前的咖啡师也许都只能描述大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