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第二十课
第二十课思想主导一切
今天是八月的第一天,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修止语。
七月过得很充实,工作在按计划进行,业余时间拓展了新的社交圈,结识了几位有意思的朋友,接触了新的好玩的领域。与此同时,发现自己面对不同的观点,还是忍不住想表达。
很多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表达欲会渐渐消失。去年旅居的那几个月,有过类似的体会,俯仰天地,纵情山水,无所挂碍,无欲无求,生活变得自洽,没有任何对生活的不满,每天心情都很舒适,的确没什么表达的欲望。后来回到职场,面对的生活事务增多,又开始寻求表达的出口。表达成为了我与自我、与生活的重要连接。
通过表达,看到了自己关注什么,在意什么,也学着在他人的表达中探寻他人的底层逻辑和意识观念。当看到有些人言语偏激,存在明显逻辑漏洞,我有时会选择置之不理,一是在处理自己的事,没时间理会;二是我对话题并不十分有兴趣探讨;三是觉得自己既不是专业人士,又不是名人名家,没必要跟别人辩个输赢。但有时候看到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大家讨论一边倒的时候,又忍不住做观点输出,即使自己影响力有限,也不想看到只有一种观点占据屏幕,特别是以抱怨、否定为主的观点。
之所以有这个体会,是因为最近恰好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讨论,有些人评论都是“很差”、“不行”之类的表达,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后,对方以更加绝对化的表达否定我的观点并维护自己的观点,并且言辞中代入了强烈的对抗情绪。当下我竟没忍住,也带有情绪地回复了对方,回完就发觉自己也陷入了争论对错的情绪中。
过程中我觉得对方的观点逻辑明显有漏洞,不堪一击,然而对方却极力坚持,不可理喻。几轮交流之下,已经看到对方已经陷入情绪,以对抗姿态回复任何不同的观点,不接受从其他角度看问题,这时任何观点的碰撞其实都无济于事,因为交流已经失去了理性思考,而是被对抗情绪掌控,任何不同观点都变成对方的攻击,而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反击。
这已经失去了思辨的意义。陷入情绪的交流都只有感受,而不是讨论事件本身,也并不能带来思维意识上的拓宽。
觉察到这一点,我便不再发声。换做以前,总要争论到最后,对方一再出招,如果我不回应,总觉得自己“吃了哑巴亏”。但是现在明白:
1, 一个人如果自己不想改变,不想拓宽意识边界,别人再怎么说都没用。
2, 同一句话,不同人说出来效果不同。我只是素未谋面的网友,我的言论等同于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的言论,但如果是对方深信的前辈,可能就能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3, 每个人的观点背后都是他读过的书,他走过的路,他这一生的经历,我没有过他的人生,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呢?要接纳并尊重每个人的观点,我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没必要否定对方,争辩对错。
4, 说话的艺术,在于适可而止。
第二十课心灵训练:
你这一周的作业是,给自己创造平和的心境。进入到我们所谓的“寂静”的状态中去,接下来调动思维思考一个道理——我们自身作为“气能”之中的一个个体与其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存在于其中,它无所不在。如果它是“灵”,那么我们也必将按照它原有的样式被创造或改变。在精神上你和它是有着共同的核心与本源的,所不同的仅仅是程度的区别。如果你与它仅有程度上的区别,那么在所有的特性上你们就应该完全相同。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才能把握自身,区分出善恶之果、悲喜之源。这种思考会使我们与“灵”做到真正的和谐统一,集中我们的意念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