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本LSAT 175+经验贴/T14陆本申请
这篇文章中的方法论和所下的判断是基于我考到175+的考试经验以及近一年tutor各类学生考到170+的辅导经验。每个在LSAT能拿到高分的人最后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考试习惯,但是在准备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迷茫和困扰。这篇文章坦诚地写出了我对这个考试的观察和应对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提供一些帮助。
全文框架如下:
一、英语基础
二、LSAT方法论
(一) 正式PT前
(二) LG方法论
(三) LR方法论
(四) RC方法论
三、考试心态
*虽然文章按照标题有每部分的重点,但是不建议一下子跳到该部分阅读,文中每部分都有很多与其他部分相互呼应与印证的内容。
一、英语基础
首先需要明确,LSAT有别于托福雅思这类语言考试。在LSAT里,英语只是作为测试逻辑思维和快速分析提取信息能力的载体。LSAT的分数范围是120-180,在2021年的八月北美场,24,907位几乎都是北美考生的平均分是154.19。如果只是测试英语的语言能力,那么这个分数就过于惨淡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事实上,作为这场考试的承载语言,如果连基本的单词都一大半不懂,阅读中的句子也读不清楚,那就更难到思考逻辑的地步了。我在刚开始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当时的托福是115+。但因为是陆本,没有足够的英语阅读量,cold diagnostic exam(指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LSAT的第一次timed测试)也只有155左右。从开始准备到能考到170+,是我觉得到写这篇文章为止,英语水平最突飞猛进的时期。
据我的观察,如果要开始做PT(Prep Test,考试真题),英语水平基础最好能达到托福阅读28-30分,或者六级600+。如果在基础的英语水平满足不了的情况下做真题,那只会浪费宝贵的真题资源。把做题和review的大量时间都浪费在查询英语生词里,就很容易忽视这个考试重要的逻辑思维和方法论。当然也不是说要完全达到在做题时没有生词的英语水平,并且这种要求对考高分也不是必要条件。在前期做的10-15份真题里,我都会有意识地把不懂的生词收集起来集中记忆,后期就会觉得大部分困难的词汇都是重复的,有实在读不懂的词也不影响做题。如果觉得托福单词比较轻松,也可以背GRE的单词。LSAT的词汇量没有GRE要求得多,是属于测试不同能力的考试,但是眼熟一些困难的词是有好处的。在判断LSAT里词汇够用的标准是,可以比较轻松地读懂内容本身,可能还不到思考内在逻辑的地步,但是知道是呈现什么样的事实。但这只是要读懂、做好的基础,如果是很难的LR stimulus或是RC里,就会容易会出现“每个词我都认识,但是连起来整句话我都读不懂”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求要有读长难句的能力。有的同学会看杨鹏的《GRE&GMAT阅读难句教程》,并表示认真看完有一定的提高,供大家参考。我自己没有看过这本书,就是通过不断地读RC文章本身、整理句子和段落的逻辑结构,形成自然的、手起刀落的直觉,知道哪个部分是重要的关节,哪个部分可以不用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哪个部分更容易出现什么样的考题。这点在RC方法论里会具体地展开。
如果你还在本科初期阶段,或者你还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可以好好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可以参考我的做法:
· 单词。我最喜欢用的背单词的网站是vocabulary.com 。这个网站的好处在于,除了通常词典里的释义外,它还有一段比较人性化的解释,会包括这个词具体场景的运用和词源。在测试和学习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测试方法,材料都是来源于北美经典报刊和名著。这样真正地把单词使用起来,印象就会很深刻。而且还可以搜索学习不同话题、领域、考试的list,包括其他人创建的LSAT词汇,也可以自己创建。这个网站还有很及时的积分反馈和升级机制,也比较吸引人。 单词书。本科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背了大概一半的Verbal Advantage和小绿书Vocabulary Builder,很惭愧都没有坚持背完。前者我感觉比较难,选词和用法都非常审慎讲究,有对词语准确的使用场合和读音都做了规范,是很有学究气的单词书。后者小巧,适合拿在手里背,有一些比较有用的测试,学会了很多词源词根。我还做过一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词汇学习丛书”里的后两本。好处是做起来不累,确实可以坚持做完,缺点可能是如果没有更重复地记忆会比较容易忘记。这些都是我认为很有价值的单词书,持之以恒地学习会让英语有质的飞跃。
· 阅读。如果是在非英语国家上的本科,而且不是英语专业,没有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那在做LSAT阅读的时候会比较痛苦。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很流行读The Economist这份外刊,我感觉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这类新闻,就阅读的必要性不是很大。如果要从外媒了解时政,可以订阅NYT morning brief,非常高效扼要。但是如果只是要学习英语,完全找到其他的好的、符合自己兴趣的阅读材料。我对哲学比较感兴趣,就会看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里我感兴趣的词条。还可以直接在Google Scholar里搜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相关的论文或期刊来看。我平时最常阅读的网站是Aeon,里面的文章风格和LSAT阅读的风格比较相似,也涵盖艺术、社科和科学几个话题的文章。平时在读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运用阅读LSAT提取关键信息和理清逻辑结构的思路阅读文章。
二、LSAT方法论
(一) 正式PT前
之前的经验贴里有很多关于刚开始学习LSAT使用的资源推荐,如Bible,LSAT Trainer,Manhattan,Kaplan这类教材,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有7sage,Loophole,LSAT demon,LSAT Lab和Adeptlr。我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觉得,看完教材,做PT做三四个月,review PT,就能水到渠成地考到170+。但是后来就意识到这样对我是行不通的,而且据我的tutoring观察,这样对很多考生也是帮助不大的。
这个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这些书动辄五六百页,如果只是集中一段时间单纯去读这些书,实际上会花费很多精力,并且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因为这些书里有些几行就能写清楚的方法用了好几页去阐释,还有些比较过时的、不适应新的PT的看法,而且一下子读完十几类题型的做题思路而没有去练习,很难捋出重要的内容和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做题的时候不会有显著的变化。
但是并不是说这些资源就没有用了,只是我觉得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去使用它们。以下在论述三个section的方法论时,我还会谈及具体的学习安排。对这几种我有用过的学习资源,我自己的看法是:
· Bible和Manhattan都可以不看,或只看LR部分。印象里Bible的LR比较细致但粗浅,Manhattan比较深入但简略。属于可以在要做一个By Type前可以看一下那个题型,或者做完一阵那个By Type的题回去梳理这部分。
· LSAT Trainer,喜欢的人很喜欢,觉得看完进步突飞猛进,不喜欢的人觉得很一般,没讲出什么。我属于比较不喜欢的一类,因为我感觉LR和LG没什么体系,一直很被吹捧的RC部分具体操作起来其实也帮助不大。不过我也认识觉得只需要看Trainer就能考到高分的人。属于在开始做RC前可以把里面的RC部分看一下,有一个基本的正确概念。
· Kaplan,我只看了它的PT explanation。想法是不要看。因为他们的解释只是停留在很粗浅的对这个题目内容本身的解释,几乎不会涉及到对内在逻辑结构、重要pattern的分析。这样是很致命的,你会以为review完了,题目都按照他们的解析过了一遍,但实际上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很少。我一开始做了十套左右按照Kaplan explanation review的PT,是我感觉学LSAT最没有进步的时期。
· 7sage,推荐。7sage最好的地方其一是LG的explanation,很适合新手开始就用它学习。本文在“LG学习方法”里会具体讲操作方法。其二是problem set功能可以按照难度、题型划分,还可以按照自己flag和做错的题目创建。很适合在刚开始学、review和进阶的时候使用。使用方法之后也会再具体地展开。剩下的我觉得比较好的是课程开始的几节讲LSAT里的Logic和基本概念以及LR各种题型里一些基本概念的介绍。7sage的RC和LR的explanation也不错的,RC explanation适合刚开始学RC的时候,跟着JY捋顺读文章的一些基本思路和细节。但是比起视频的形式,我会更喜欢文字这样比较高效的阅读方式,而且如果听他的讲解是为了听特定的某个选项是如何排除,就会感觉有时候JY没有讲得很细致深入。所以7sage explanation里的评论区就会很有用。有几位用户都是有170+的成绩,比如@AccountsPlayable,@Can’t Get Right,@NotMyName,@Jmarmaduke96,@Christopherr…另外还有几位也是我在评论区都会经常看见他们很有见地的评论和提问。而且7sage有关于他们的备考经验的podcast,可以找来听。综合来讲,7sage很适合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听LG的题目讲解、基本的逻辑课程、用来创建problem set。LR和RC的explanation在165以下的阶段都比较有用,比较难的问题可以看评论区。
· Manhattan LSAT Forum,比较推荐。曼哈顿论坛里比较有用、大家用得也比较多的是LR论坛。优点是有一些水平比较高的解析和提问,还会有深入分析pattern的总结,缺点是有一些回答并非专业,可能云里雾里或有误导作用。而且有一些题目没有解析,有的解析也并非是一锤定音的。因此,在浏览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筛选。比如论坛里最受大家尊敬的@ ohthatpatrick,他的回答就很清晰,很会举一反三和总结pattern。其他的还有一些专业的tutor,他们的观点我有时候也会参考。
· Loophole,比较推荐。Loophole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讲LR的书。在Reddit和7sage里都可以找到类似“是改变了我对LR看法的书”的言论。我当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LR稳定错3-5个,想看有什么方法能稳定错0-2个的时期。因为我当时基础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看这本书并没有觉得有很多新意,只是把我已经知道的东西又捋了一遍。书中很多独创性的“CLIR”、“powerful-provable”这类的方法我都觉得对我不是很适用。但是这并非是这本书的问题,而是因为我错过了读这本书最好的时机。等我之后LR可以稳定不错,或有时候错1/2个的时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这个阶段是很难通过读什么书达成的,只能靠自己不断地去筛选出薄弱的做题和思考环节,不断整理、内化。Loophole我觉得最好的一个点是一开始就树立了要translation的概念。这点在LR和RC都很适用。其实LSAT的考试就是在考有没有读懂信息,这个读懂包括字面(literal)层,也包括逻辑层。只有把字面层简化成自己能理解的,才比较有可能理解逻辑层的考法。所以关于Loophole,我觉得可以在一开始准备LR的时候搭配7sage里讲Logic和Grammar的部分看,看前7章,大概两百页(其中很多页drill)。然后在开始做by type的题也可以找相对应的题目章节去看看简略的方法论。
· LSAT HACKS Explanation,非常推荐。LSAT HACKS的解释是我觉得写得最全面、最扼要、给我帮助最大的。他在写解析的时候还会写一小段自己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解决的方法和心路历程。初学者甚至是要突破170的同学参考他的思路,我都觉得会有收获。他的解析非常直击要害,简明扼要。对与错的原因都写得很清楚,抽象的逻辑语言也有具体的例子。RC文章的结构也分析得很不错。我觉得对我最有帮助的是他的对题目、文章的有时候的一些个人感受。比如他就会坦诚地说,在读这篇文章其实哪个部分觉得很模糊,但是可以从哪里推导出来。在做这个题的时候,一下子也不知道确切的答案是什么,只能脑子里知道想这些关键词。我感觉这样的note是很能体现和Kaplan的不同的。其他大部分的解析只是告诉你WHAT,是花了大量的时间面面俱到地、平铺直叙地写,当然这样会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真实考试中,我们更关心的应该是HOW,即是如何做出来的。而看高分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思路,就可以很放心地知道,并不需要每句话都读得一清二楚、每个问题都可以完美回答出来才可以拿到高分,是很有利于考试策略和心态调整的。可惜LSAT HACKS的解析就只有29-38,2007和60-81这个区间,不过如果想掌握他的思路,这些PT也够用了。
· LSAT Lab和Adeptlr,没完全使用过,无法全面评价。LSAT Lab我没有用过,不过看学生在上面做题,感觉做题界面没有Law hub或者是7sage好用。课程如何不清楚。Adeptlr是一个据说采用机器学习来学习LR的方法,就是你设定一个PT范围、问题类型,然后它就会根据你的做题推送给你那个水平的题,然后逐渐进入下个阶段。我使用过半个月,使用的原因是因为我所有PT都做腻了,这样推送会让我有点新鲜感。但是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根据我自己的判断,它推送的难度也不是很统一,而且比较没有体系。不过如果想专门训练LR也可以尝试一下。
· LSAT辅导机构及tutor,需要仔细甄别。LSAT tutoring市场相对小众,但是有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有些辅导机构为了让学生签下高额课时费,会夸下海口说一个月就能考到170+,用画大饼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觉得不需要传统学习和review的方法,转而采用机构老师自己发明的一套没有逻辑体系的概念。这样的宣传语会让人脑子一热觉得存在捷径,但是在上课中,就会发现这些机构老师只会哄着学生开心甚至是PUA学生。这样的“方法”不仅没有帮助还会对学生理解正确的方法造成负担。有些国内大型机构的老师甚至都拿不出自己考过LSAT的成绩。因此,如果要选择tutor或辅导机构的时候,有必要多cross check,先上一两节课了解一下老师的水平。
以上就是我对我使用过的、网上可以找到的一些学习资源的看法。学习LSAT就是需要不断地总结、调整、内化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接下来我将介绍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也是一些学生运用起来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二) LG学习方法
LG推荐最早学是因为这是最有迹可续、最容易提高的部分。但是这只是相对而言。近年来LG不断有出现比较难的Miscellaneous这样非常规的问题,并且在考场紧张的时间下,如果一个game的一条rule没有读懂,或者卡在某一个game上,就会动辄5-7题都做不出来。而且网上一些“中国人做LG随便都能做满分”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加剧了在准备时不安的怀疑心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备考状态,不应该被其他人鼓吹的、不一定对的想法影响心态。事实上,包括我自己,在第一场考试中就是LG的最后一个Miscellaneous Game太紧张没做完,所以不能轻视LG。我认为在LG的备考中可以分为学习期、巩固期和备考期。因为LG在7sage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且看到很多同学用自己的方法也能做得很不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每个game type具体怎么做,只谈一些每个阶段我觉得比较有用的学习方法。
1. 学习期
刚开始学习LG的时候,可以先将一些基本的概念搞懂,比如一句话要怎么样interpret成抽象的符号和规则。这些就涉及对if、unless这样的逻辑词的理解,涉及对immediately behind、the day before之类的一些常见的关系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在不同的type里怎么去画set up,比较常见的就是ordering、grouping、两者混合以及in/out group这几类。比较不常见的还有画表格、circling、连线推理之类的。这些概念都可以在7sage的简单课程上先搞懂,如果一开始不懂也没关系,多重复这个type里的一些题目就懂了。
在接触完这些基本概念,就可以做LG的by type。可以做Cambridge PT1-38的真题分类,也可以直接从7sage创建problem set(注意最好拿PT35以前的练手,特别是50以后的不要做,留着做整套PT)。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
· 在第一二周先交叉着simple ordering和grouping的题。先把基本的set up弄懂。Cambridge和7sage都有难度分类。一开始可以每天连续做4-8个简单的ordering或grouping,后面可以慢慢把难度加上去,比如做两个简单的、两个难的。掌握后可以做in/out games,也是难度逐渐递增。第一遍做可以是untimed,只在乎有没有把rules和set up写清楚。在这个阶段做重要的是重复练习(foolproof),可以在Excel创建或打印出来表格,写上第一天做完的日期,然后标记第二天、第七天、第n天(按照自己的遗忘进度来)的日期。做完后马上去7sage听JY是怎么interpret rules,找出inference和建立set up的。用红笔把自己没做出的订正好。然后第二天马上拿第一天的fresh copy的题目做,这次就要求时间在规定的范围内(7sage有,如果没有的话自己可以订,最简单5-6分钟,中等7-9分钟,难题9-11分钟)做完,而且要全部做对、所有第一天听review的inference都要做对。如果第二天有题目没有达到这个要求,那第三天继续第二天的流程,如果达到了,可以按照自己的遗忘效果一个星期、15天后再做一次。
· 如果按照上面的Foolproof方法把三种基本的类型、各种难度都做了一段时间,就会对大部分的rules和inference比较熟悉了。什么样的type要用什么样的set ups都会逐渐形成直觉。这样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下个阶段就是做PT,把几个type的games混起来做。PT就是挑PT40以前的、在做problem set时比较多没做过的题。也可以从untimed到timed慢慢转变,这个阶段有错题也要用这个方法重复训练和记忆。如果觉得连续做三四套,时间都可以控制在35-40分钟,错题控制在0-3个,就可以考虑把比较多的时间放在LR上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非常规的题目也可以标记下来记住set ups。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重复地练习。在学习的初期,一个game做完一定要去review(首选7sage),review完一定要再重复练习到这个game的时间和准确率都可以达到完美。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地把game一个个做完,大体review一下就去看下一个了。因为LG考的就是rules的interpret和inference,都是经过重复的练习可以掌握的。
2. 巩固期
在LG的学习期结束后,大部分人都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LR和RC上,我觉得是正确的做法。因为如果前面的Foolproof有在不同的by type里好好贯行,有尝试做过几套PT,这样LG就会差不多比较稳定了,可以把更多精力发在学习LR和RC上。在另外两个section的学习期时,LG为了不生疏也可以第一天做PT、第二天review,一周可以做两三份PT里的LG section。如果感觉LG已经可以在timed的时间都做完、都做得全对,那可以不用再使用Foolproof方法。等把其他两个section学完,在一起做整套PT的时候就可以按照那个时候的进度做LG和review,除非那时候LG问题还是很大,不然不用费心再去做其他的准备。
3. 备考期
在要面对真正的考试的之前,LG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时间的压力下,会因为一个game/一道题卡住而十分紧张,从而导致该做对的很多题没有时间做。二是在考试遇到了很难的、没有见过的miscellaneous games,整个game完全没有思路。我当初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是在考前一段时间,每天做4个7sage里标记为最难的games,然后要求自己在35分钟内尽量多做对。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在正常的PT里LG可以在35分钟内做完,并且错0/1个。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要求在相同的考试时间内做4个最难的games,就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因为考试的时候肯定不可能那么难。而且要多得分,就要求如果有一个game看不懂就要很快地move on,去看下一个game。这样就能培养不会因为卡住而浪费很多时间的习惯。另一个好处是,这样可以磨练你在面对难题时的心理素质,包括跳掉前一题难题去思路清晰地做下一题难题中间的转变。因为miscellaneous大部分是最难的games,所以也可以集中训练一下,训练自己在这样非典型的题目里,怎么样冷静地读懂每条rules,把它们转换成抽象的逻辑语言。关于这部分的题目,我觉得可以创建一个LG的笔记本稍微记录一下。我会记录一些比较绝妙的、我没有想出来的inference,会记录错了的题目的各种原因(即使是因为选错选项这样的错误我也会记录下来提醒自己),然后还会记录miscellaneous的games可以从什么样的rules中推出要搭建什么样的set-ups。
LG的确是在备考中最容易拿分的部分,如果想考到170+,LG就应该以满分为目标。但是由于在考场上的时间、心理压力,LG其实会是考场上最容易失手的部分。所以在考前就要做好出现各种情况的准备措施,比如看界面的倒计时,规定自己第一个比较简单的game一般是35-30/29min,第二个到20/19min,第三个到11/10min,最后一个至少剩10min。遇到比较难的题目就按照这个节奏知道怎么skip,如果是没见过的类型就要先让自己稳住,可以先深呼吸平静下来再认真看rules。不管是在LG、LR或RC,考卷里有所有你需要拿到180分的答案。
(三) LR方法论
LR推荐在学完LG之后学,有两个原因。一是LR比RC更容易提升,把早期的时间花在上面更容易看出效果。二是因为在学习LR的过程可以明白LSAT考试的核心精髓,把在LR学到的方法运用到RC上。越学到后期,大家就越能看出LR和RC的共通之处。
LR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几种重要题型方法论并用by type训练巩固—通过PT训练达到错4-6个—不断整理review错题到0-2个。这个过程中,做by type和要错到6个左右都比较容易,都是经过时间和练习能掌握的水平。但是要不断练习到只错0-2个,是需要很多时间和积累的。
在掌握基本概念阶段,可以看7sage课程中的Grammar和Logic部分,感受一些LSAT考试语言的风格,并练习各种formal logic画法(necessary,sufficient,some/most)。之后可以参考loophole的前六章,掌握stimulus的读法、几种基本的逻辑结构(condition,cause-effect,comparison)。这段时间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读stimulus。基础是loophole里第一章讲的“translation”,即把LSAT里复杂嵌套、云里雾里的语言翻译成自然流畅、包含逻辑结构的语言。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1. 在脑海中把话翻译下来可以采取自己认为最自然的语言,如果习惯只用中文/英文就可以只用中文/英文,如果一段能处理成自然的中文+自然英文,也会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一定要积极主动去处理信息,转化成最能让自己记住的语言。
2. 用逻辑结构组织语言。LR的stimulus有两类,一类是argument,一类是facts,这两类对应的要思考的点是assumption和inference。绝大多数的LR都是argument,只有Most Strongly Supported和Must Be True的一部分题目才是inference。因此,在读stimulus的时候,一定要用逻辑结构的框架去串起来argument,比如看出是causation、comparison、condition其中之一,或者包括两种以上。不管是什么样的题型,这几种典型的逻辑结构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方法。
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学习对LSAT语言的interpret的时候,可以尝试辅助使用Main Point、Sentence Role、Method这几类考察对stimulus/argument本身理解的题型。进阶的还可以做一些Most Strongly Supported的题型看自己对于facts的理解是否正确。但这类题型是后期LR最难的题型之一,和RC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前期可以先做一些难度比较低的只用来检测自己的水平。
经过初步学习掌握了对stimulus的阅读方法后,我认为可以开始做Flaw的by type。如前文所说,LR中的绝大部分stimulus是argument,是考察对assumption、flaw的识别,所以如果对存在的flaw的掌握很清晰,在做不同的题型时也能很好的辨别出来。LSAT的辅导书都会总结出几种比较经典的、常见的flaw,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在给学生发的自己总结出来的flaw里,会包括大量辅导书没有覆盖,但是非常频繁考到的类型。如果自己做总结的话,可以分为classic flaw和other flaw,classic里就放最常见的flaw,基本的三种causation、comparison和condition都有很常考到的flaw,其他的还有survey、number、subjective & objective等flaw。关于不常考的,但是平时会碰到的flaw,我也会专门在other flaw里记下来。有时候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它们命名,有时候会直接把选项里关于这个flaw的阐释记下来。做flaw的by type可以多做一段时间,但是也不要求做完,做简单的熟悉完之后就可以像在做LG那样各种难度搭配着做。
Flaw做完后,可以再做一段时间几种重要的题型,比如weaken,strength,necessary assumption,sufficient assumption,Most Strongly Supported。这几类题型和flaw,或者相互之间的关联也很大。做这些题型之前可以看到一下辅导书中一些基本的方法论的介绍。在开始准备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准备好记笔记的东西,在做题、review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进自己的新理解和体会。辅导书中会有比较宽泛的、大方向的方法,但是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重复大量地做题,针对不同的题型其实可以发现更多nuance的地方,以及即使在不同题型中相同的逻辑结构、相同的flaw的应对方法。要掌握这些可以通过自己或者找靠谱的tutor。前者的好处是,因为是自己的东西印象深刻,可以很自如的运用。但是所需时间长,需要大量的积累以及很有洞见的总结能力,否则容易走很多弯路。后者的好处在于,在前人高屋建瓴的框架上去看待各种题目,效率很高,会很切要地明白面对不同题型、不同框架的方法。但是因为毕竟不是自己摸索出来,但是需要通过多做题才能体会和运用。这两种方法在这一期间都可以尝试。如果只是自己总结,在这个阶段觉得不得要领,在做PT的时候觉得还是没有明显的进步,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用为此感到慌张或者觉得工作白做了,只要有踏实地做题、review和整理,都会慢慢地进步的。但是如果是方向走错了,表现在下个阶段连续做了几个PT都觉得没有进步,那真的要反思是不是方法错误,或者无效做题。
在学完几个重要的题型后,就可以开始做PT。By type做1-38/35的PT,一开始要做整套的PT就可以先拿40左右的练手。越往后的PT越珍贵,最好不要在这个时候浪费。这时候做PT要关心的两个点:正确率和时间。在一开始的1-5份PT,我觉得是正确率大于时间。这个时候可以先untimed,或者延长50%的时间测试。目标是要先保证自己能坚持做完1-25/26题,并连续理智地思考,运用在上个阶段学到的各种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我知道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做的都觉得很痛苦,很难以坚持做完。刚开始做PT的时候,就不要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每题的stimulus都有按照以上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interpret,遇到by type做过的题型,能运用方法论做题。在没有做过的题型上,也能触类旁通,发现自己在哪个题型比较薄弱,可以去读相关的材料,多练习一些。
在untimed做到能错在6个左右,就可以开始timed。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在35分钟之内做完。这段时间做题推荐使用7sage,因为7sage每道题做完都会时间统计,可以看到你在这道题上花了多久。看自己做的时间是可以琢磨出一些规律的,比如很多花了很久做的题是不会对的,甚至可能连带着接下来几题都出状况;比如一些很简单的题,其实是不应该那么纠结的,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在其他的身上;比如有各别题型就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在Time Strategy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会skip。在一开始训练时间的小目标,就是在35分钟之内能把所有题目都看过一遍,能做对的题目、简单的题目都要做对。LR正常的难度分布(但是这几年也逐渐出现非正常分布)是:1-10/15题会比较简单,可以10-17分钟做完,从16左右到22,可能是难度最大的几题,但后面会有三四题又是比较可以应付过来的。所以一定不能因为中间卡了一道题,就花了三分钟在上面,后面简单的、可以得分的题目反而没有认真思考。在做LR做得好是会有种“flow”的感觉的,就是所谓“心流”,会觉得做得很顺,很容易能选出选项。所以我会尽可能地在每次做PT中找到这种感觉。这就需要果断地skip。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skip偏好,我在第一遍读得云里雾里,感觉理解的可能性不大,或者在排除选项时至少有三个不确定,或者觉得都不好,这些时刻我会看具体的情况决定要不要尝试第二遍,如果不要的话就会马上跳掉或flag起来看下一题。为了保持流畅的状态,我还会选择第一遍做题的时候先跳掉parallel reasoning和parallel flaw这两道题。因为parallel的题目要花费的时间很长,需要一个个在纸上写出来对比,而且后期parallel题目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性价比不大。关于在做LR要不要写,我认为formal logic都可以写一下。因为如果你很熟悉各种规则,写下来其实花不了多少时间,还更清晰地能看出inference或者题目所要求的条件。在训练时间的时候,就是要秉持尽可能得分的原则,第一遍先用flow的状态扫完,然后通过逐渐多的PT训练,就可以给自己第二遍越来越多的时间,甚至有第三遍、第四遍。不要担心有skip和flag,考到175+的人也会这样的。我在做的时候第一遍连带着skip和flag会有4-6题,然后剩下大概10-15分钟处理这些题目。
以上的Timing Strategy是在哪个阶段都可以用的。在这个阶段做得好的话,可以做到timed PT错4-6个。这就是把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掌握的差不多。但是这确实是没有那么容易的,除了做题外,review也十分重要。在做timed PT的时候,就可以学习Blind Review的方法。BR就是指在不知道选项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对每题再思考一遍。这样的好处是,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检测出自己知识掌握的水平,可以看到错题是因为时间不够,还是因为粗心大意,或者是知识性缺漏。这有助于错题本体系的完善。在前期BR最好从第一题开始看,可以迫使自己用自然的语言把stimulus说出来,把选择和排除每个选项的理由简略地说出来。这样可以检测自己对题目掌握的程度。如果很确信timed时候的思路,那就不必更改。如果感觉timed做错了,想改选项或者是不确定timed做得对不对,但是不想改选项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创建一个BR笔记本,写下自己timed和BR时候的思路。这样在review的时候就可以有所依托,可以看到自己的思路是哪里出问题。到后期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后,就可以不用一题一题看,只需要看自己有flag的、或者是不确信的题目。
关于错题本,在这个阶段,对LSAT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做错题本可以直接按照LR的题型归一大类,然后在每个题型下按照逻辑结构和这个题型方法论大类归类。除此之外,我还会划分为“知识类错误”或“习惯类错误”。前者就是对这一题型、题目本身或是这一思路理解不到位,后者我也会仔细地区分,比如忽略了stimulus/answers里重要的词,比如没有仔细对比stimulus和选项的不同,这样的例子我都会把这一选项、词语记录下来,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提醒自己遇到这些情况要注意。在后期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写explanation是一件很能提升人的事情。因为如果只是看了论坛和各种解析,这都只是别人的想法,可能看一遍感觉懂了,但是要让自己再复述、或者在同类型的题目再做出来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前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训练自己这种能力,可以在看完其他资源的解析后,自己再写下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标注要注意的点。刚开始要写的题目会很多、很累,但是后面慢慢就会减少数量、精简要记住的点了。因此,刷PT的阶段中,review是比做更重要的环节。光LR就已经要如此费心,更不用提RC了。所以,在做完一份fresh PT后,用1-3天的时候完全review完、吃透是很有必要的。在刚开始刷PT的时候,一周做两三份,是很合适的分量。一天做一套fresh PT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只会很快地把PT没有意义的用完,而PT就是这个考试的所有依托。当然,在不同阶段对PT有不同的使用方法,这个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安排。
当你的LR在timed的情况下稳定错到4个左右,甚至有时候可以错1-3个,你就会开始想如何让LR稳定地错0-2个。我只能说很难。我也是后期经过很多的摸索、做题、review、自己写explanation才逐渐稳定在这个水平的。而且PT70-90这些新的PT,LR变得更tricky了,特别是80+的有几套很难的LR。这个阶段没有捷径,只能看你之前准备中培养的各种习惯是否是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读stimulus的方法、排除选项的方法(这里没有展开,但本质上是看哪个选项最不需要多余的assumption),正确的时间策略和复习方法,真的只要不断去做自己的错题,去总结,是会有突破的一天的。
(四) RC方法论
RC被公认为LSAT中最难以提高、最没有方法论可言的部分。当你的LR到做untimed PT阶段,我认为就可以开始真正做RC了。之所以是“真正做”而不是“开始接触”,是因为如果LR你有按照以上的说法好好做translation的训练(自然表达+套用逻辑结构),那你其实已经在培养你的RC阅读习惯了。如果没有的话,从现在开始训练也不要紧。我一开始做RC也十分痛苦,总是觉得不得要领,27题能错10+题,而且看了各种方法都不大起效,被长期捶打后才自己研究出来的一套体系。但是熟练掌握后,RC就会是考试中最稳的部分。我在考到175+的那场考试里,RC应该只错了0/1个。而且据很多同学的反应,RC真的掌握了之后,除非遇到极特殊,文章充斥大量没有接触过的术语生词外,绝大部分情况下可能控制在错4个以下。
这个体系把RC分成三个部分:文章、题型和选项。这三个部分都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论,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懂得阅读文章是拿到高分的基础,懂得分析题型和比较选项是拿到高分的保障。关于阅读文章,有一种说法是,不需要去读懂文章细节,只需要读懂structure(指一些however、example之类的词),大概扫一遍文章,然后通过问题去定位原文,再阅读回答。我认为这样的方法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观上会很难克服未知的恐惧的心理,因为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个大概,意味着你其实是心虚的,是不了解这篇文章的。那么,在做题的时候,你就会花更多时间上下翻找,会再需要联系前后文很缓慢地再读。而且对于其他的选项位置也会很没有底气。二是,客观上这个方法也帮助不大。LSAT和托福是不一样的,LSAT除了极少数题目外,一般不会有明确的定位,所以其实是很难通过抓结构+通过题目的方式定位到具体的位置的。就算有Ctrl F,也会因为是原文的paraphrase表述不同而找不到,也会因为考题考的是需要宏观把控,或者是要结合多处的细节而做不出。因此,用这个方法很容易因为“读了,但是只读了个大概,题目都做不出来”这样的状态而浪费更多的时间。
与此相对,另一种阅读的方法是十分细致周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追根究底地弄懂是什么意思,就好像在做机翻一样,对每一句话都给予相同的分量和精力。这个方法会产生的直观问题是,消磨的时间会很长,在35分钟就要读完四篇文章做完27道题的这样有限的时间中,这样慢慢读时间是不够用的。另外,对每个点都用同样的力气,就意味着没有抓到重点。很容易会被各种各样不重要的细节占据精力,见树不见林,从而没有抓住文中论述的框架。一篇文章的考察题数是有限的(5-8题),不可能会把文章中的每句话、每个细节都考到,因此,从这个思路,我们要问,那题目会考到的点有什么共性吗?为了切实有效地读会考到的内容、以此来回答问题,这就是我们RC方法论的立足点。
首先我们知道,所有的RC文章都是由几篇不同source的文章人工拼接、删减而成的。我曾经有找过几篇RC文章原来的材料,发现他们和RC的区别就是,前者更加流畅易懂,有很多背景知识的补充和解释,但是这些在RC里占据的比重极少。因为就像LR一样,大部分的RC文章都是一个大的argument,内部有许多小的argument互相支撑、论证,只有少数作者情感中立,单纯只是介绍说明的文章(但就算这样的文章内部也有小的argument)。因此,我们在前文LR方法论中谈到,学习LR是在为RC作准备,就是因为,一篇RC其实可以视为几个小小的LR argument,只不过这些LR会相互支撑、互相对立、或者平行论证。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在LR中学会的translation的方法来阅读RC。我们在读RC的时候,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在读逻辑结构。RC里最基本的逻辑结构是:cause-effect,comparison,example,condition。除此之外还有timeline,problem-solution,phenomenon-explanations这样一些常见的、会考到的框架。因为要把从各处搜集来的材料编成argument,每篇RC一定会使用基本的逻辑论证结构把这种材料串在一起,又因为是编写者着重花了心思改写的部分,符合LSAT测试逻辑的主旨,这些逻辑结构形成的逻辑链就一定会是题目重点考察的对象。事实上,在探索这个方法的时候我有打印出大量的试题,然后用荧光笔标记处题目考查到的句子,他们绝大多数(80%-90%)以上都是第一次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找到的逻辑结构。
当你具有看逻辑结构的思维时,你在读到新的RC文章就不会觉得无所依凭,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无处可找,在review RC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每种重要的逻辑结构,都会有像在LR那样的一些固定的、常见的考法,甚至是RC里一些特定的题型,都可以从逻辑链的角度去思考做题。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内容,语言都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是,其中蕴含的逻辑永远不会迷惑人。如果培养出了透过表象的语言看逻辑结构的能力,那所有的RC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几种逻辑结构在自由组合,就像搭积木一样。到后期,你就会读到这个句子,判断出包含这样的逻辑结构,然后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结构经常出现的考查方式。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读呢?我认为可以用highlight作为辅助工具。我自己的偏好是,在读的时候只用一种颜色,只highlight最重要的词而非句子。在拿到一篇阅读开始看第一句话的时候,脑海中就是要想着,要highlight最能体现这一小分句的词。要判断
1. 是否是新信息,如果是旧的,之前看到的信息就可以只读过。如果是新信息,就继续判断
2. 是属于逻辑层还是事实层。事实层指的就是一些背景信息,补充说明。比较重要的事实会有:定义、对main subject的描述。如果是逻辑层,要看是哪种逻辑结构。是cause-effect,就要找出这两者分别是什么;是comparison,就要找出对比的两者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example,就要看这个example支持的点是什么,这个example里的有没有新信息、新结构;是condition,那就要看出来充分或者必要条件是什么。
Highlight得很好的一个检验标准是,一整段highlight十个字上下,通过这些词加上脑海里的逻辑结构,就可以把这一段的事实、观点、逻辑都理出来。如果全篇三四个段落都这么理,那就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这个阅读的过程一开始会比较慢,因为每句话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判断其价值如何。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整理,是在做RC,包括LSAT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想象在打排球,每一句话就像一个个朝你丢来的球,你不想站在那里无动于衷地被一堆球劈头盖脸地狂砸,你想要拥有技能和工具,能够主动地去接球,一个一个地去把球打回去。以上的阅读方法就是你可以拥有的工具。
RC考察的能力就是快速提取有效信息,当你内化了阅读逻辑的方法后,你的阅读速度和准确率就会大幅度提升。你可能不再需要一个个判断是什么逻辑结构,要注意什么,而是能训练到根据直觉就会知道这样的关节是很重要的,读完就有很清晰的逻辑链条和文章框架。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可以帮助你比较快地掌握RC阅读的方法,可是,RC要想稳定高分,还需要对题型和选项的了解和总结。这部分就像前文中所述LR的题型方法论,可以靠自己去摸索,也可以通过寻找靠谱的tutor提升。因为RC的题型很多,且没有像LR那样非常有迹可循,归纳起来会比较困难。可以尝试在做错题本的先按照题型归类,带上逻辑结构、文章题材、框架等方式。不同的文章题材确实会有比较固定的一类框架的题目,比如在art文章里,最经常的文章是在介绍一位艺术家或是介绍一种流派。因此,最常见的逻辑结构就是example(一件一件介绍主要事迹,有时候会夹杂timeline结构。如难度颇高的PT79 P2 Ellen Grey和PT59 P3 Isamu Noguchi)和comparison(主要通过对比与其他艺术家/艺术风格的特点来论证,如比较典型的PT71 P1 Color School和比较难的PT42 P2 Lichtenstein)。相同的逻辑结构在不同的题材里也有要注意的侧重点,比如art其中之一就是要多关注体现艺术风格形容词。同样,其他题材也有比较常用的框架、逻辑结构和需要注重的点。而这些就对应了会出现什么样的考题,出现这样的考题思路是什么样的,应该看哪个地方,怎么排除。由于LSAC的copyright,本文不能举具体的文章和题目进行分析,但是做RC的时候要有的意识是,学会阅读只是高分的基础,RC的各种题型和提醒选项也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总结和揣摩。
RC确实是最需要训练和积累、提升最慢的学科。但是不部分人RC提升不了,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阅读和做题方法,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阅读、做题、订正,这样是很难进步的。如果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阅读,然后自己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RC题型和做题方法,review的时候可以把文章的逻辑链条、做错和不确定的题目都按照LR讲的方法自己写explanation,这样RC在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就会突破,甚至会成为最具优势的部分。
三、 考试心态
无论在即将开始准备或正在准备LSAT,我觉得都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我真的想去law school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愿意为这个考试投入多少的心神和坚持。对于国际生到美国法学院读JD,大部分人理想的路径会是:考到170+/175+ ——> 去T14/T6的法学院 ——>努力学习进Big Law年薪百万,小组里蛮多的劝退贴都表明了这中间每一步的艰难和所需的运气。即使对于比较擅长考试的东亚人,这个考试也绝非光凭努力和做题就能轻轻松松考到170,更何况按照这两年的申请形势,陆本只有170要去T14也机率不大。在这个考试漫长的战线中,如果不是一定要去法学院,不是有为了钱之外的因素去法学院,我觉得很难坚持下来。网络上有很多帖子表明自己考到170+准备的时间只有三四个月,但这有很强的幸存者偏差。实际上,我觉得花一年时间断断续续准备这个考试都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就要特别关注心理健康。因为LSAT这样的考试,如果不是有经历过的人确实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费这么多功夫,你有一段时间可能会觉得每天就是在暗无天日地准备这个看不到尽头的考试,只做这件事却做不好。I feel you。所以在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最好是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积极、友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和靠谱的study partner一起学习、BR、备考,可以和家人沟通好,尽可能获得他们精神上的支持。
2021-2022 陆本Cycle Reflection
**如果Aim for T14且没有很突出的soft,LSAT最好考到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