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荣格
海德格尔与荣格通信集
Ernst Juinger / Martin Heidegger: Briefe 1949-1975
世界著名思想家通信集译丛
丛书主编 张一兵
君特·菲加尔 编
张柯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本人极为重视恩斯特·荣格的作品和思想,从中受到了重要启示和持续激励。海德格尔断言荣格是现当代最接近尼采之思想境界的人物,甚至认为他比尼采“看得更清楚”,在对实际事物的观看的坚决性上,“恩斯特·荣格超越了今天所有的诗人和思想家”,“在所有观察现代处境的人当中,恩斯特·荣格乃是最为冷静、最为犀利的观察者”。荣格同样非常推崇海德格尔的思想。二人之间持存着一种难得一见的、思想家之间的“星之友谊”。本书收录了他们数十年间的大量通信,此外还收录了《超越线》和《论存在问题》(原名《关于线》)这两篇重量级的思想论文,无论是对海德格尔思想还是荣格思想的理解与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根据德国克莱特-考塔出版社与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2008年联合出版的《海德格尔与荣格通信集(1949一1975)》(君特·菲加尔编注和撰写后记,西蒙尼·迈尔协助编辑)译出。
目录
001第一部分马丁·海德格尔与恩斯特·荣格的通信
135 附录:恩斯特·荣格与赫尔曼·海德格尔的通信
第二部分 补充文本
143 《羽毛球》
202 《论存在问题》
271 《超越线》
第三部分
339 编者注
411 编后记
418 作品索引
423 书信作者的全集版著作索引
426 人物索引
431 图片说明
432 译后记
第1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非常尊敬的教授先生:
克莱特先生和尼贝尔博士把他们和您的通信情况告知了我。尽管我赞成这个杂志计划和筹划中的委员会方案,但我也理解您的疑虑,更确切地说,我是从我自己的、近似的处境而来才有这种理解的。在我看来,共同合作的这件事情是不用怀疑的,相反,我倒认为,确定了这一合作(无论它是落实于杂志扉页上还是仅仅出现在宣传中)就是迈出了一步,虽说这一步或许还有商榷之处又或许应把对它的意见推至以后再来讨论,但毕竟是迈出了一步。正是出于这样的意义考虑,我给克莱特先生写了回信;我把这封回信的副本附在后面了。我认为,我的这一看法和我弟弟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都感到我们身处一种充满敌意的处境中,即人们只是在尽可能地为那场针对我们的论战提供材料,提供一种绝对必要的材料。无论如何这些东西都必须得到认真考虑,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要做的事情。占据优势的必然是这样一些世俗观点,但我们这些合作者的作品就是因此而得到促进的。
我希望,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山上生活能令您由衷欢喜。至于我,迁居于拉文斯堡[①],这让我感到很满意,也让我能很好地展开工作。此外,当我从英国占领区进入法国占领区时[②],我像很多人一样有一种来到文化国度的感觉,虽说有各种各样的美中不足,但这是军事占领所不可避免的。
谨致最美好的祝愿!
您的
恩斯特·荣格
拉文斯堡,威廉-豪夫街18号
1949年6月11日
{恩斯特·荣格所附信件:}
非常尊敬的克莱特先生:
您的那封写于6月7日的满怀友爱的信件已经收到,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我将为我们的那场驶入墨西哥五彩潮流的旅行做准备,[③]故请您和弗里德金医生达成必要的协议。我们当然应该避免把这个事情弄成众人皆知的节日。在我看来,盖斯特里希神父的那个大房间是适宜于做这个实验的。
纸张我已收下,谢谢!这种纸张(我现在正在它上面写字)的大小式样在我看来是最有用的。
尼贝尔博士把他与海德格尔教授的通信情况告诉我了。我弟弟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荣格(他这段时间住在荷尔希贝格的宝德威尔斯伯爵夫人那里)也还尚未对此计划表示赞同。海德格尔教授所表现出的那些疑虑不是没有根据的;它们与我的那些疑虑(我已向您和尼贝尔博士详细阐述过我的疑虑)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海德格尔和我的处境是一样的,在最近这四年里我们都处于一场重要论战的焦点之中,但也都挺过来了;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以某种方式扩大攻击面,即可被我们的敌人所利用的那种攻击面。我相信,海德格尔教授和我一样是不会对发表实质性意见有所畏惧的,但却可能都会担心这会引发[我们在进行]一场政治活动的假象。一种杂志的出版,无论我们是否存有政治意图,都只会在政治的视角下被理解,而且,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必然如此。我因此宁愿坚持我从前的建议,即,最好是尼贝尔博士单独承担起出版工作,我们只是以协作的方式来支持他的工作,我弟弟也是更欢迎这个方案的。这样做,效果是一样的,但我们遭受攻击的可能性却由此而变小了。倘若主要合作者中的每一个人都已经表态说,愿意为第一年度的这四期杂志提供稿件,则这份杂志就保证了它的开端并且会获得一种强劲的外观。即便这种合作通过成绩和喝彩而确保了必要的威望,但对于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团结合作而言,始终也还是需要时间的。我是以相信,新的和可能仍然未知的力量将会汹涌而至。这对于我所处的那种处境而言就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这种处境要求采取一种平静而精确的行动。我因而建议,您也去与其他人首先是去与这一确切的合作计划中的其他几位先生(这些人选仅仅是基于您所反复提到的那一事实)进行直接交流。至于我,我已经为此做好准备了。我希望,这一合作能向更深更远处拓展下去。
行文至此,言短意长。希望能在下月与您一晤。至于黑勒先生那边,他必然是有非常充裕的时间的。或许尼贝尔就是新的奥德修斯,有朝一日您或许可以派遣他去对付那些“忒尔西特斯”[④]。在我看来,黑勒是那些要为犹太人大屠杀承担主要罪责的人中的一员,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为《前锋》提供材料,做的是玷污全部德意志特性的事情。黑勒和斯泰谢尔乃是一丘之貉,我认为,您大费周章地对这样的人进行回应,是没有必要的。
谨致最美好的祝愿!
您的
恩斯特·荣格
拉文斯堡,威廉-豪夫街18号
1949年6月11日
注释:
[①] 德国小城,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上施瓦本南部地区。——译注
[②] 1949年,恩斯特·荣格从德国汉诺威附近的基尔希霍斯特迁居到拉文斯堡,这两个地方当时分别属于英国占领区和法国占领区。——译注
[③] 此句暗指恩斯特·荣格与克莱特二人服用墨斯卡灵(一种仙人掌碱,作致幻剂用)的尝试。参见本书编者对信件的注释。——译注
[④] 忒尔西特斯(Thersites),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人物,生来丑陋,喜排谤,爱争斗。在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城时,忒尔西特斯常挑剔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及其他将领的毛病,曾被奥德修斯痛打,后为阿喀琉斯所杀。人们常以其名喻指丑恶的诋毁者。——译注
第2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

亲爱的荣格先生!
感谢您的来信,您的来信说中了我的一些想法。但首先我还是想请您把“教授”这个称呼去掉吧。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去年秋天,在那条路上的那个地方,我们曾谈论起那种极端的危害,这种危害是今天那些试图持存于本质事物中的人们所必然遭受的;我们也说,去忍受孤独,不是逃避,而是最高的自由。
那种自然的渴望,那种去直接予以帮助、去提供支持和引导的渴望,会力求去尝试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在严格的沉思那里则会显示出其错误。
自从克莱特先生和尼贝尔博士造访以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一计划。那种意愿,去更源始地发现和澄清西方传统的本已之物的那种意愿,去聚集期待者、去强化追寻者的那种意愿,必然是令人心驰神迷的。但是,所有这一切的施展途径,如同我今天所清楚地看到的那样,仅仅是回退到杂志的那种已遭滥用的形式中去了。公众的专政是不会在其内部被打破的。我们这些人的名字若一起出现,即便只是以一种持续的合作形式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政治事件,这也许会动摇或甚至最终弄乱我们最近刚刚得到保障的处境。
您肯定知道,尼采的遗稿札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它来自于《愉快的科学》那一时期:“许许多多的深邃孤独共同构筑了威尼斯城——这是它的魔力。一幅未来人类的形象。”
在我看来,这里隐藏了一个支配着未来的作诗者和运思者的规则,而我们或许就是命定要成为它的并不起眼的“预先练习”。
就此我想要说的是,我们应该取消这个计划,应该先让这个计划的规定条件更长久地成长起来。我们不可以给那继续存在着的且现在已变得更加狡诈的报复心提供最终饲料;我们必须始终真正地无解可击。那种最佳策略是无济于事的,在这方面我们早就过时了。数日前,我的一个朋友——和我们住在一起的一个上西里西亚[①]的难民——接到了一封来自一位犹太流亡者(美国的一位教授)的信,在信中,这位教授写道,他(或者说,人们)特别急切地想知道,从荣格和海德格尔的那个新杂志中将会有什么东西产生出来。……
很高兴您在上施瓦本地区[②]有如归家园之感,上施瓦本亦是我之所爱,希望将来能到您那里去拜访您。山上小屋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遮风挡雨,我们只是在周末才会去那里。
致以最真挚的问候!
您的马丁·海德格尔
布莱斯高的弗莱堡[③]
1949年6月23日
注释:
[①] 西里西亚,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地理区域名称,位于中欧地区奥德河的上游和中游,在今天的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境内。“上西里西亚”即西里西亚地区的上部区域。——译注
[②] “上施瓦本”系“施瓦本地区”的上部区域,处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东南部,北承多瑙河,南接博登湖。——译注
[③] 为与瑞士的弗莱堡相区别,德国的弗莱堡(位于巴登-符腾堡州)常被称作“布莱斯高的弗莱堡”。“布莱斯高”是德国历史地域名称,指德国南部莱茵河与黑森林之间的区域。由于本书语境仅涉及德国的弗莱堡,在以下译文中将不再一一标注“布莱斯高”。——译注
第3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您对形势的判断或许是正确的。然而那种想法,为最后的、独立的运思者和创作者打造一份专业刊物的想法,也是吸引人的。但这一想法或许也会给参与者带来超乎其所规划的精力消耗。在最近这几年,我已十分清楚地看到,倘若在沉默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某种给予沉默以意义的东西,则沉默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若将来得空,我很乐意上来拜访您,或许会与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或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结伴前来。目前我正在和那些旧手稿和新手稿打交道,完全是在被它们所折磨。
致以衷心的问候!
您的
恩斯特·荣格
拉文斯堡,威廉-豪夫街18号
1949年6月25日
第4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对于您赠送给我的礼物即您的《田间路》一书,我现在依然感激不尽。通过这一礼物,我分享到了一些对您的思想特性的特别阐明。
如同我们共同的出版人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已告知您的那样,我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感谢您,即,我要为您的寿辰纪念文集撰写一篇文章,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感谢您的礼物,更是为了感谢您的实存。我的这个礼物或许并不能与您的礼物相提并论,但正如我希望的那样,它倒的确是一份真诚的礼物。
从巴特先生那里(他是我的一位读者),我获得了有关您的不莱梅学术活动的详尽报道,尽管我不知道,他是否确切描述了讨论的细节。从中我注意到,您谈到了“我的”新神学——然而这却是一个我并未向自己提出的要求。那令我感到不安的,毋宁说是在神学之深入理解上的明显缺陷,我是期望哲学家们能消除这一缺陷的;它是这样一种任务,无论是哲学家还是诗人都不能越俎代庖,遑论其他人了。
我对自己的进一步要求并不是去成为基督徒,当然也更不是去成为反基督者。就这一方面而言,在您的那些阐述中看似也内在地固有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冲突。我更愿意以和善与守候的姿态来行为处事,并且也愿意尊重事实。就我们所经历到的那些冲撞与攻击而言,教会的确为我们拦截了许多。即使在今天,在一个像拉文斯堡这样的城市里,倘若那两个教派[①]在城市里销声匿迹了,则一夜之间就会爆发同类相食的惨剧。浮华之下,其实贫瘠。
我承认,还是存在着人们可以事后享用的那种东西的[②]。但有谁知道,在那些我们无法通达的上层世界[③]中,是否存在着其他东西,却恰恰并不存在着一种基督教式的永恒,一种想要自行产生的永恒?或许,那些“进程”(Vor-Gänge)[④],那些在那里进行着的东西,还是可以在我们有生之年显示出来的。看上去,天空就像一层胎膜,它只还需要最后的一次推动。
那个杂志计划,我已经完全放弃了。您的犹豫是正确的,特别是当我看到那一新的、正在针对我而展开的评论运动时,我才认识到它是多么正确。太多的人认为我威胁到了他们的安全。即便像上述这种对问题加以澄清的讨论会能变成一件好事,但始终更好的却是从那些已逝者之灵魂中所收回的对话。
致以衷心的问候!
您的
恩斯特·荣格
拉文斯堡,威廉-豪夫街18号
1950年1月6日
注释:
[①] 指天主教与新教。——译注
[②] “事后”(post festum),直译为“宴席之后”,这里喻指人之生命结束之后。——译注
[③] “Oberwelt”,字面意为“上层世界”,此词在德语中通常意指“人世间,尘世”,以与作为下层世界的“阴间,地狱”(Unterwelt)相对。荣格在这里运用了此词的字面意,而且是用来意指相对于尘世的“上层世界”。——译注
[④] “Vorgang”在日常语用中意为“进程”,荣格在此所用的拆字法,或是为了凸显此词的字面意即“先一行”以契合这里的语境。——译注
第5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
亲爱的荣格先生!
您为我的寿辰纪念文集《参与》撰写了文章,对此我的感谢来得太迟,这着实是失礼了。《超越线》(Über die Linie)[①]是一场激励人心的冒险,通过它,您亲自对存在自身进行了直接参赞。您的“参与”和令弟的“参与”是如此本质而鲜明,所有其他论文仅仅构成了对此的映衬。您的“参与”同时也道出了一种令人振奋的亲缘关系,即,它是在那些已被您清晰阐明了的“林中路”上的一种行走。
那种精神,那种在《劳动者》中已然运作着的精神——然而在那里它还是以某种方式受到了当时那种不自由的客观现实的紧密限制——现在得到了提纯与净化,它更加辽阔地展望着四方,但首先也更富猜想性了,而且准备好了去自由地行走在通向帮助的路途上。
这一作品把青年人带入了对一种观看的优美训练之中,这种观看并不把自身局限于这样的事情,即,对处境作出一种分析,然后再附带给出行动指南。这种观看本身乃是对线的一种横越(überqueren)。
但这种猜想着的苛求却首先也使得那些常常绝望的人重新获得了勇气,也正是这些人掌管着“痛苦的那种未经勘察的资本”(第258、第274页)。他们必然常常是在下述环境中足够笨拙地尝试着这种资本,这种环境就是:它始终还想在早已断裂的表象方式中布置自身。
当我首次拜读您的“参与”时——我是在读其他所有文章之前先加以拜读的——,除了您所细致勘测的那条道路之外,最令我感到欣喜的是,我能够告诉自己说,您本人现在已经进入了相对于《劳动者》而言的那种自由和优势之中,这种自由和优势可以使您再度把那一作品[②]带入时代的意识中。在去往斯图本瓦森山[③]的路上,我们曾有第一次交谈,从那次交谈中您知道了我是多么看重您的《劳动者》。或许《超越线》就是这样一个开端,据此可以展开一种按风格和尺度而进行的对《劳动者》的全新理解。
因此,我现在还想通过提出几个问题来表明我对您的“参与”的特别关注。
我在第271页中发现了一个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核心句:“那个瞬间——线被越过的那个瞬间——带来了存在的一种新的朝向(Zuwendung)[④]……”为了应合(entsprechen)存在之本质,我们难道不可以同时去这样说吗:线只有在这样一种瞬间才是可越过的,这种瞬间是存在伴随着它的朝向而带来的,而这种朝向首先乃是对人之本质的一种唤醒本有活动并进行本有活动的召呼(ein erweckend ereignendes Ansprechen des Menschenwesens)[⑤]?
对线的这种横越发生在无的近处,这种横越绝不是人的什么单纯进军。它同时是一种摆渡(überholen)[⑥],一种通过行拯救之功的东西而来的摆渡,它的那种“由彼至此”是特别地为了横越才敞显了(lichtet)[⑦]线。在我看来,为了获得您的那种风格(您为这条道路所生发的那种风格)的纯正性,对此的观照是必要的。
在这一方面有两个问题令我感到不安。您视虚无主义为“基础权力”(Grundmacht)并使之与混乱、疾病以及罪恶构成了极为重要的对照。若没有对这些关系的澄清,则“神学”就首先还始终只是在迷雾中摸索着行走。
但是倘若虚无主义的这种基础权力以及由此而来的“线”不是什么疾病现象,则对于那种思想即穿越线的那种思想而言,只要它还逗留在“预后”、“诊断”以及“治疗”这些医学标题下,它就始终还未切中实事。当然也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即,您之所以选用这样的划分,更多的只是由于,这类论文的那种必然的限制具有这样的要求。我知道,您是远离于那种认为应对时代的那种[⑧]形而上学进行精神疗法的立场的。然而,由于表象方式处处都在催逼着我们,并且一种新的和危险的人类中心论也如此这般地得到了促进,所以就有必要去废止这种混浊之洪流。甚至,年轻的尼采在1873年的时候就曾有这样一种著述计划,它的标题叫作:《作为文化之医生的哲学》。
我的第二个问题关乎“秩序”之思想。您清楚地揭示了:在虚无主义中也有秩序在盛行着(第253页),甚至这种秩序就归属于虚无主义之风格(第256页)。另一方面,您写道(第250页),在线的这一边很少能找到像“完美的艺术作品”那样的“一种极高的秩序思想”。您也坚持认为,线的那一边是有秩序的,且这种秩序乃是一种基本范畴,并且,您对线的这一边和那一边中的秩序思想的区分只是一种依程度而言的区分。在我看来,线是这样一种界限,它所效力的乃是一种本质性的、并非有限的而是无限的区分。秩序范畴仍然是那种始终无根据的形式-质料之关系的一种残余,一切辩证法(无论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体系的还是历史的)都运作于这种关系中。在线的那一边也谈不上有什么极高的秩序盛行于兹。“秩序”并不会给出源始的东西,它始终只是被奠基的东西,这一点和价值极其相似。相反,在我看来,您在第272页所写的那句话才是本质性的:“但是,在线的这一边,人们是不能在这种争讼上(in der Sache)作出判断的。”
就《超越线》而言,您是否并没有高估自然科学在今天的位置?自然科学处在一个死胡同里,然而,若不凭借自然科学的手段,我们是根本看不到这个死胡同的。那种看法,那种认为传统哲学在这里不再能提供什么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我相信,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能够去揭示出,在那里,在使得物理学家们不得不接受“不确定性关系”[⑨]的那个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您是多么看重作者的那种手工性的东西,正因此,我想冒昧指出一点瑕疵。
您在第252页倒数第2段中用“直观和认识”来对应于“形象和概念”。由于自古以来直观(intuitus)都被视为认识,而您在这个地方却是想命名与直观相对的那种非直观性的、被概念性地理解的东西,所以这里您可能必须要用“判断”来代替“认识”。
但我真正该做的却只能是对您的美丽赠礼表示感谢,而不是去留意其中疏忽。
或许我们将来还能再有一次机会来畅谈一下事情和风格的问题。事情和风格,此二者是不可分的。风格问题乃工作坊之秘密,同时又是天职之秘密。它是不允许自己被公开探讨的。但对于我们而言,它始终是那种最必要的和最急需的东西。风格属于事情本身。
万圣节的时候我曾在梅斯基尔希[10]我弟弟的家里住了几天,那时差点就要作为不速之客到您的新住处拜访您了。但在当时,时间和交通情况都很不方便,最终也就没有成行。
有时我恍然觉得,一切之关键在于,要在世界的混乱和昏暗中,在误导和欺骗一切的那种公众性的优势中,去始终保持为唯独仅有的东西和已然足够的东西,要在被允许的瞬间中以道说着却不为所闻的方式去素朴地应合存在之朝向(Zuwendung)。为此或许必须先得做到,要让人们看清,正是在这样一种应合中,那种“在不测之境中”的进程才得以开启。
此外我还要感谢您送给我的这本《蓟花冠毛》[11],它是由弗里德里克·宝德威尔斯伯爵夫人带到小木屋里来的。这本书有许多美丽之处,其中特别令人欢喜的是那种方式,即您使这一美丽的词语突然乍现且又是在许多页之后才来予以言说的那种方式。那一愿望,有朝一日从挪威人的口中听到那一词语的愿望,将会生气勃勃。
向您致以美好祝愿和衷心问候!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50年12月18日于弗莱堡
注释:
[①] 德文介词“über”在日常语用中有“关于”和“越过”这样两种基本内涵。荣格此文主要是在后一意义中展开的,故我们将其译为《超越线》。——译注
[②] 指《劳动者》。——译注
[③] 斯图本瓦森(Stübenwasen),德国黑森林地区的第五高峰,海拔l386米。——译注
[④] 在德语语用中,“Zuwendung”作为名词意为“馈赠;关照;资助”,同时亦可视为动词“zuwenden”的名词化,此时意为“朝向”。还需指出的是,动词“zuwenden”的“朝向”不是简单的对准,而是一种(自行)转向,但这种“转向”的重音不在于“转”向而在于转“向”,故这个动词以及相应的“Zuwendung”更宜于译为“朝向”。但这个译名问题并非如此就得到了解决。一方面,从荣格《超越线》文本的具体语境来看,他并非使用了此词的动词意,而更有可能是使用了它的名词意即“馈赠”之意(特别参见该文结尾处);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对此词的思考要更为复杂,他是在与Abwendung(Wegwendung)[回避]的对照中来思考Zuwendung[朝向]的,而且是在“存在自身”的置送(Zuschicken)与回隐(Entziehen)的语境中来思考Zuwendung与Abwendung的,故在他的语境中,作为“朝向”的Zuwendung亦有“赠送、关照、资助”之意,甚至应说,存在之“朝向”根本地就是存在之“赠送/置送”,但其意义已经不在荣格所思考的层面上了,而是已经运作在后期海德格尔的“存在之天命置送”(Geschick des Seins)思想语境中了。总而言之,荣格所思考的“Zuwendung”可能更多是“馈赠”之意而较少有“朝向”意,海德格尔所思考的“Zuwendung”则是“朝向”与“馈赠/置送”的本源统一。整体看来,这也就使得此词的翻译难度变得极大,尤其是涉及两个人的文本对话时。为了使这种文本对话能够运作在汉语语境中,我们将采取这样的权宜对策:将其统一译为“朝向”,但在其各自文本中将分别注明其特别用意,为此请读者进一步参见本书第二部分(补充文本)中《超越线》和《论存在问题》的相关注释。——译注
[⑤] 这句话也可尝试译为:“这种朝向首先乃是对人之本质的一种唤醒征用并进行征用的召呼”。——译注
[⑥] 按《瓦里希词典》,此词的本意是“mit dem Boot vom anderen Uferherüberholen”(“用船把……从另一岸边引领过来”,故下文紧接着有“一种通过行拯救之功的东西而来的摆渡”之语。“行拯救之功的东西”(正在拯救着的东西)又和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相关。参见《超越线》的正文部分。——译注
[⑦] 对此词译名的解释请见译者在本书第46封信的译注中给出的集中解释。——译注
[⑧] 海德格尔在此对“那种”所进行的着重处理(原文为斜体),意在表示,施行对象不是时代中的某种形而上学,而是标志着时代之本性的形而上学本身。——译注
[⑨] 即通常所谓的“测不准原理”。——译注
[10] 梅斯基尔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市镇,海德格尔的故乡。——译注
[11] 全名为《蓟花冠毛:挪威来信》,首次出版于1943年,荣格在这部著作中以书信体方式记载了他1935年的挪威之旅。——译注
第6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衷心感谢您12月18日的来信。很遗憾您未能造访我们这座遥远而偏僻的村庄,希望有一天您能够达成这一心愿。我们在这里是完全处于茂密森林的环绕之中的。
在写《超越线》之前,我正在写几部短篇小说,这篇文章打断了我的写作计划。《参与》一书以这样的方式转移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为此感到高兴的。您所提到的它与《劳动者》的关系,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篇文章还触动了另一个极点——《劳动者》探讨的是那种超越私人性的、必然性的东西,相反,《超越线》所勾勒的是个人的行为举止,它所阐明的是自由的那种新的方式,与个人之行为举止相应的那种方式。我就是这样而走近此任务的这种更加令人愉悦的部分的。我们德国人的处境要比美国人更为辽阔,他们现在才刚刚进入“完全动员”(Totale Mobilmachung)之中罢了。
所以我的打算就是,通过出版《劳动者》的一个新版本(这也是克劳斯特曼敦促我这样做的),去继续等待,并且同时要从《超越线》中裁出一些实际的问题,也要从中裁出那些必须加以修缮的问题。这一工作现在接近于完成了。在它的标题中也出现了“森林”这个词——这在今天恰恰是一个中心象征。
您提出的这些建议可能是最好的评论——它们在文本上延伸得实在是太广了。首先我只想先说说这一意见,即,我并没有赋予那些医学术语以特别价值。其他三个学科以及艺术也都提供了接近活动(Annäherung)的相应阶段,并且,在最后一个阶段上,那些概念都是同一的:治疗是自由,是光,是美,是神圣的当前,或者说诗也是这样,在诗歌中,近化活动自行实现为语言。
明天早上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会来这里。克莱门斯·宝德威尔斯邀请我1月11日前往慕尼黑。虽然那个主题吸引着我,但可惜我不能前去。我将在1月15日前往巴塞尔并在那里逗留到月末。二月初我回来时将路过弗莱堡。那时您会在那里吗?
祝新的一年一切安好!
您的
恩斯特·荣格里
德林根上面的维尔福林根[①]
1951年1月4日
注释:
[①] 里德林根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上施瓦本地区的一个城镇,靠近维尔福林根。荣格的这一地址签名在以下译文中皆简化为“维尔福林根”。——译注
第7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
亲爱的荣格先生!
感谢您的来信,期待着在弗莱堡与您一晤。2月初的时候(只有2月1号不方便)我会在弗莱堡。您可以惬意地住在我们这里的。若您放弃了这一旅行计划,或许您也可以从巴塞尔寄来一张卡片通知我们。
我曾经暗自期望着能在慕尼黑与您相遇;果若如此就太好了。我们将在1月10号前或1月10号当天和乌尔默·埃尔楚克开车前往慕尼黑。或许令弟可以在里德林根那里搭乘我们的车。
向您致以美好祝愿和衷心问候!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51年1月7日于弗莱堡
第8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升天节那天我将和恩斯特·克莱特先生以及莫勒博士一起来到弗莱堡。假如您在那儿的话,我将很高兴与您见面。住处和其他一些杂事现在还未定。若得便还请回复片语为宜。
您的
恩斯特·荣格
1951年4月16日于维尔福林根
第9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对于您在不莱梅的这几天时间,我希望您身体得到休息并祝一切顺利。若能在维尔福林根见到您,我们将不胜欢喜。在圣灵降临节[①]之前,我这里一直都会有客人,因此若您在稍后的某一天来访可能是最好的安排。
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您的
恩斯特·荣格
1951年4月23日于维尔福林根
注释:
[①] 复活节后第七个星期日。——译注
第10封恩斯特·荣格、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荣格、恩斯特·克莱特以及阿尔敏·莫勒共同致马丁·海德格尔(明信片)
{邮戳:勒拉赫市,哈廷根区}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在您最喜爱的那首诗歌所提到的那个地方的上面,我们思念着您。
您的
恩斯特·荣格
向您和您的夫人致以衷心问候!
您的
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荣格
我期待着收回黑贝尔[①]的首版书
您的
恩斯特·克莱特
以及阿尔敏·莫勒
于哈廷根,“西尔森”宾馆[②]
1951年5月1日
注释:
[①] 约翰·彼得·黑贝尔(1760一1826),德国著名诗人,以阿雷曼语所作的诗歌著称于世。阿雷曼语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地德语(Oberdeutsch)两大分支中的一支。海德格尔对黑贝尔的诗歌评价甚高,而且梅斯基尔希所处的上施瓦本地区也属于阿雷曼语言地区(施瓦本语本身乃是阿雷曼语的一种方言)。——译注
[②] 哈廷根是勒拉赫市的一个直接管辖乡镇的专区。“西尔森”是当地一家历史悠久的宾馆。——译注
第11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明信片)
{明信片预印地:巴塞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2月14日那天我将来到弗莱堡,倘若这次有机会见到您的话,我将甚为欣喜。我也可能会在13号抵达。对您而言,大教堂广场上的奥博基尔希宾馆是否合适,请您给我个消息吧。
您的
恩斯特·荣格
1952年2月9日
第12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很可惜,我在这里的逗留时间比想象中的还要短。我在这里只能待到明天,明天下午我会在埃里克·沃尔夫教授那里。
尽管如此,倘若我能在城里或以别的什么方式与您相聚一个钟头,那都会是美好的。
衷心问候
您的
恩斯特·荣格
{1952年}2月12日{弗莱堡}
又及:我住在奥博基尔希宾馆。
第13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信件草稿}[①]
亲爱的荣格先生:
我们上次在慕尼黑见面时——其时正值《技术时代的艺术》系列演讲举行之际——在我心中产出了这样一种愿望,即,您、海森堡以及我,或许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来进行一场对话。关于什么?——您会问。关于那种东西,那种有待探讨的、但我们中的任何一位作为个人却无权探讨的东西。但进行这样一种对话的时间却是难以商定的,这样的对话——说话者的名字、业绩、人格都在这样的对话中消失了,并且那未说的东西正是为了这样的对话而道说的——是稀罕的,或许只是一个梦罢了。
当我们最后站在那个交通稀少的荒凉之处,在街道的两边还依然相互致意时,我感到,那些日子中的一个有利的瞬间,似乎从旁边掠过了,消逝了。有多少个这样的掠逝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啊。为了追上一种或另一种这样的掠逝,并不需要一种急忙的奔跑,毋宁说是需要一种聚集,这种聚集目送着曾在的可能性,并且就此去试图获悉,从曾在的那种可能性中,是否还会有一种允诺者到来。
{时间应在1953年11月20日之后}
注释:
[①] 这封信并未寄出。——译注
第14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
亲爱的荣格先生:
谢谢您送给我的这本附有一篇极好的后记的小册子。您的著作被纳入这套“丛书”中了,向您祝贺!我现在依然乐于回想我们在慕尼黑的那次相遇,我希望,我们还能有机会再进行一次对话,去谈谈那种本质性的东西,那种驱动着我们的东西。
我和夫人向您致以衷心问候,始终致以友好的祝愿!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54年1月15日于弗莱堡
第15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
亲爱的荣格先生:
转眼之间,在撰文敬祝您的六十寿辰这件事上,我已耽搁了一年时间。现在,我带着我私人的祝福来了[①],虽说在日期上算来的确太晚了。
但您是极少附着于那种计算性的东西的。您所知晓的是别的东西。这种知晓在您生命中的接下来的十年中将顺应于那部聚集着一切的著作,即那部或许已在您眼前有所呈现的著作。这是一个祝愿。另一个祝愿与创作活动的那些素朴的条件有关:在深入到精神的本源力量中去的进程中,拥有健康、坚毅、友谊、信任。
在今天,我们并不仅仅是单独的人和个别的人。但我们也不去指望那种历史进程的可靠性和持续性,虽说这种历史进程或许能为所尝试的那部著作直接允诺一种更晚的但也意味着更源始的本己居有(Aneignung)。[②]
对于[我们][③]这少数人而言,需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深深信任(Zuversicht),而令这少数人殚精竭虑的事业乃是,去为一种自由预先构形出相宜的空间,这种自由并不仅仅为人的举止行为所特有,反倒是,它作为“世界-根据”本身而是那种自由敞开者(Freie),在这种自由敞开者中,一切东西都更具开端性地达乎显现了(alles anfänglicher ins Scheinen kommt)。
那些单纯的互相理解(Verständigungen)[④],仅仅是躲避到一种调和的均等中去了,遮蔽了对立者的那种有益的东西,因而就必须以那种“争辩”(Aus-einander-setzung)[⑤]来取代它们,也正是通过这种争辩,每个人才被带到他所特有的东西中去并在其中得到了承认。
进行这种“争辩”的尝试会在这部纪念文集中向您致意。在今天,追随着这种尝试的乃是那样一种标志,它标志着真诚而坦率的思想。
我和夫人向您和您的夫人致以衷心问候!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55年3月31日于弗莱堡
注释:
[①] 指献文已写就。——译注
[②] 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两个开端”思想,在1942年以后逐渐被放弃,非进程性的“返回步伐”和突兀性的“跳跃”之思(三十年代中后期所思考的“跳跃”问题更多的是效力于一种进程)逐渐取得了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主导地位。这句话的隐秘背景或在于此。——译注
[③] 中译本采用[ ]标识译者的补充说明。
[④] 亦可译为“互相谅解”。——译注
[⑤] “Auseinandersetzung'”在德文日常语用中兼有“争辩”和“阐明”这两种意思,这里的拆字法(字面意为“彼此分离之设定”)更多是为了强调“争辩”意,但海德格尔显然也是在试图由此指出“争辩”和“阐明”的本源统一性:争辩乃是本真的阐明。——译注
第16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克劳斯特曼先生——我在汉堡逗留的时候是待在他那里的——把您的那部“存在问题论文”交给了我,着实令我惊喜。
这时我才知道,您惠赠给我的纪念文集的那篇美丽的论文,现在也单独出版了。我要聚精会神地把这篇以新的形式出现的文章再读一遍,并且是伴随着这样一种隐念,即,我或许是可以与之达成连接的——绝不是在答复的意义上,而是在新的开启的意义上,因为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激励。或许,一条起连接作用的链条或绳线就是如此这般地从那些生日的运作中产生的[①]。
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您的
恩斯特·荣格
1955年11月29日于维尔福林根
又及:我刚刚完成了一部关于里瓦罗尔的书。他的箴言一般来说都是明亮清楚的,但有些地方也是隐秘的,例如下面这句话:
Le mouvement entre deux repos est l'image du présent entre le passé et l'avenir. Le tisserand qui fait sa toile fait toujours ce qui n'est pas.
这句话可以有很多解释。我所想出的大约是这个样子:
当前乃是不动的未来和不动的过去之间的运动。织造者(Weber)[②]从非存在者中(aus Nicht-Seiendem)编织着祂的织物(Leinwand)[③]。
(将之翻译成“zu Nicht-Seiendem”[成为非存在者]也是有可能的。祂“造就”[macht]了那种东西,那种并不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关系于祂的行为,但也可以关系于那种东西,即祂所制造[anfertigt]的东西。)但人们不应只是翻译这条箴言,而是要去凝视它,而且在此我很好奇的是,您,对时间和存在做了如此多的深思工作的您,将会对此说些什么。
*“非存在者”因而就是行动。[④]
恩斯特·荣格
注释:
[①] 此句喻指荣格与海德格尔先后为对方的寿辰纪念文集撰写文章,由此达成了思想中的一种联系。——译注
[②] 喻指造物主或造化活动本身。在德语中,动词“weben”除了常见的“编织”意外,还原本就有“活动、运作、生效”之意。——译注
[③] 此词字面意为“亚麻织布”。欧洲人在历史上曾经把亚麻织布看作家庭中的有价值的财物。这里可以理解为对织物的一般称呼,但最终又是以此来喻指被造就的“存在者”。——译注
[④] 带星号的这句话是荣格对自己的话的注释。——译注
第17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明信片)
亲爱的荣格先生:
感谢您的明信片。我对里瓦罗尔的尝试性的解释将会在随后几天内寄给您。
祝新的一年安好顺利!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55年12月31日于弗莱堡
{海德格尔在这封风景明信片的边上写了一句附注:}
(陶特瑙山中的小木屋)
第18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
亲爱的荣格先生:
对于您所引用的里瓦罗尔的那个文本,我只能有所保留地表达我的观点。
首先,我根本不了解里瓦罗尔;另一方面,我也没有任何他的著作,因而也就没有可能去检查一下,里瓦罗尔对时间和运动问题此外还思考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我的评注因而只是提出了某种还悬而未决的东西,而且在文本上始终仅限于您所引用的那则箴言。
Le mouvement entre deux repos est l'image du présent entre le passé et l'avenir. Le tisserand qui fait sa toile fait toujours ce qui n'est pas。“那种运动,在两种静止之间的那种运动,乃是那种当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那种当前——的形象。织造者,那个制造了(macht)祂的织物的织造者,始终造就了(macht)那种不存在的东西。”
首先落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种关联,关联中的一方是“运动-静止”(作为动者和动者之聚集的两可情形[Grenzfall]),另一方是时间性的东西(Zeitliche)[①]。自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4卷,第10-14章)以来,对这种关联的展望就明确地归属于时间之表象。但是“运动”和“时间”在西方思想之进程中变成了多义性的名称,在这些名称中,希腊思想的那个开端始终以有所改变的方式贯彻地耀现着(durchsheint)。我之所以说起这些多种多样的、仍然晦暗不彰的历史性的关联,仅仅是由于考虑到了下述事态:在里瓦罗尔那里,箴言道说了那种东西,即,quin'est pas[不存在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事实上是通过一个问题来开启他对时间的考察的,此问题即:时间是否可以是某种存在着的东西,时间在何处看上去像是ἐκ μὴὄντων σνγκείμεωον——某种从“非存在者”而来,亦即从未来或将来之“尚不”和过去之“不再”而来持续地前显的东西。但是这两种“非存在者”并非一无所有(否定之虚无意义上的无)。倘若亚里士多德认为,时刻中(an der Zeit)[②]的真正的存在者(Anwesende[当前显现者][③])是“现在”,但这个“现在”乃是有关“尚不”和“不再”的过渡,则时间就是从κίνησιs[运动]而来得到规定的,也就是说,是从μειαβολή[变化]而来亦即从“Umschlag”[突变](例如我们会说“天气突变”和“位置骤变”)而来得到规定的;相应地,那些非存在者,未来的东西和过去的东西,都变成了不同的静止者。当前的东西恰恰不是非存在者意义上的静止者,而是过渡(übergang)。
然而,在里瓦罗尔的这条箴言中,那种晦暗的东西但同时也给予着明亮的东西(das Dunkle und zugleich Erhellende),在于第二句话中。那种对编织活动的观照,对梭子之“置送过去和置送过来”(Hin-und Herschicken)的观照,揭示出,里瓦罗尔并没有把运动看作是一种从“未来者”到“过去者”中去的过程(“时间流逝”),而是说,这种“过渡”乃是在静止者之间的去与来。但只要过去和未来也同样属于“时间”,真正的存在者、持存者、静息者[④],看起来就恰恰是“静息”(beruhen)[⑤]于过去和未来之中的。真正说来,时间“持驻”(steht),时间并不行进,它只有作为“当前”亦即只有作为“流逝之过渡”(Ubergang des Vergehens)才会行进。
在我看来,第二句话中的决定性的东西在于那个被说了两遍的词“fait”以及这个词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首先呈现在这个问题中:织造者做了什么(was macht der Weber)?这可以意味着:l.在其手工之作品的意义上,祂制造(herstellen)了什么,哪种作品作为完成了的东西被从这种“Herstellen”[制造活动](her-vor-bringen[带至前来])[⑥]中释放到那种自为持立者和现存者中去了?2.织造者所从事的是什么,祂在工作中拥有什么,祂隐蔽地保留了什么又把持着什么(unter und in der Hand)?与“faire'”和“facere”[⑦]有关的这第二种含义,从语言史的角度来看,乃是那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含义,它说的是:poser[放置],placer[安置],θἐσιs[置立],而不是ποίησιs[制造]——毋宁说是那种含义,即,那种把某物从某种东西中带出来的制造活动(Her-stellen)本身就已经是一种“Stellen”(θἐσιs)[置立活动]了,这种“置立活动”做好了准备(bereitstellt)、进行了展现(darstellt)并且予以转置(umstellt)[⑧]。着眼于“fait”这个词的多义性,里瓦罗尔的那句话是在说:
织造者编织着衪的织物,这种被祂所制造的织物作为祂的作品被置送过来和置送过去;织造者在这种制造活动中所从事的始终(只是)那种过渡,那种去与来;从事于那种去与来,这意味着,从事于那种向“尚不”而去的去和从那种“已然如此”(schon da)而来的来,以及相反情形[⑨]。这种过渡是非存在者的当前显现(Präenz)。只要织造者是如此地以去与来的方式从事于非存在者,祂就创造了存在者,那种完成的织物。当前的东西就是在这种去与来中达乎显现的。一切静息的当前显现者都是一种停歇了的去与来。给予当前者之外观的恰恰不是静止者,而是运动。这则箴言的声调在于第一个词:le mouvement[运动]。我们通常把当前者表象为坚持者、持存者和静息者。里瓦罗尔却说:运动是当前者之外观。
这种解释尝试与里瓦罗尔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是协调的,您是能够轻易地予以裁定的。这些箴言始终把我们的思想能力置于一种试验之上了,这种试验在某个地方将会再度变得丰饶有成。
我是如此地感谢您对这则箴言的指引,致以衷心问候!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56年1月1日于弗莱堡
注释:
[①] 即有生灭、非永恒的东西。——译注
[②] “an der Zeit”意为:“在一定的时间,在具体的时刻”。——译注
[③] “Anwesende”通常译为“在场者”,“Anwesen”通常译为“在场”。此译名并非不可取,但这种译名恐怕还难以确切传递海德格尔所要表达的深邃意义。本书译文因而将尝试统一将其译为“当前显现者”和“当前显现”。“在场”之译名或许适用于此词的一般性解释,但不适宜于海德格尔在其本己语境中对此词的阐释,而“当前显现”之译名则既可适用于前者亦可适用于后者。对此译名及相关理由的解释请参见译者在本书第二部分《论存在问题》一文中的注释。——译注
[④] 这种静息者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对存在者的一种表象,不同于上面所谓的在非存在者意义上的静止者即过去和未来。故为了在字面上进行区分(原文并未区分),我们将其译为“静息者”。——译注
[⑤] 海德格尔在此所用的似是这个词的字面意,而不是它在日常语用中的常见意义即“依据,以……为根据”。——译注
[⑥] 动词“hervorbringen”本身也是“生产、制造”之意。这种拆字处理或是为了指明制造活动的当前化运作机制。——译注
[⑦] 前一词为法文(faire是fait的动词原形,后者是前者的过去分词),后一词为拉丁文,皆有“做,造”之意。——译注
[⑧] 海德格尔认为制造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置立活动,制造活动无非就是由“准备”、“展现”、“转置”这三种置立活动所构成的。——译注
[⑨] 指从事于那种向“已然如此”而去的去和从那种“尚不”而来的来。——译注
第19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通过您对里瓦罗尔之箴言的透彻阐明,您不仅为我准备了一种非比寻常的快乐,而且也为我提供了一种极大的享受。
我为之而惊叹的是那种可靠性,凭借着这种可靠性,您立即就进入了核心地带,也就是说,来到了里瓦罗尔的那种时间观念中。由于您并不了解这位作者,您因而就给出了对您的诠释力量的一种试验。事实上,在里瓦罗尔那里,时间是持驻的,这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的其他地方得到证实。他曾经把时间比作河流的堤岸,我们正是在这堤岸之间顺势掠过;还有一次,他把时间比作一个寂静的罐子,通过这个罐子,水涌流着。您就像商博良一样从零星的难以解读的文字中辨识出了实情。
我不想私自扣留您的诠释,我想把它以摘要的形式传达给我的读者们,因为您的阐释也支持了我的翻译,并且,倘若您把这整个文本纳入到您的小型著述中去,这也将会令人感到高兴,因为它完全可以跻身于您的那些最好的诠释之中。
致以衷心感谢!
您的
恩斯特·荣格
1956年1月8日[①]
注释:
[①] 原文未标明发信地。——译注
第20封马丁·海德格尔致恩斯特·荣格(明信片)
亲爱的荣格先生:
谢谢您的问候和邀请。我们很乐意前来。我稍后会到梅斯基尔希,倘若有可能的话,我们就会动身去您那里。请您向参与聚会的所有人代致问候。
由衷问好!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57年3月22日于弗莱堡
第21封恩斯特·荣格致马丁·海德格尔
亲爱的海德格尔先生:
君特·内斯克把《同一与差异》寄给我了。我马上就要踏上巴黎之旅,我将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我的阅读总是通过与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的谈话而得到了深化。
昨天我在《水星》上读到了鲁道夫·潘维茨对施里西塔所编的三卷本《尼采著作集》的评述。我缺乏这方面的细节知识,不能在事实上作出判断,但是我觉得,这里有某种重要的东西发生了——至少是,哲学被如此尊重地对待了,它是必须被这样对待的,而且,在一个政治价值居主导地位或人们简直对之心存畏惧的时代,哲学也不再能被这样对待了。因此我很想知道,您是否被这样的争辩触动过?
卡尔·考恩把一份问题调查寄给了我,他也把这个问题调查——如同我在其附函中所看到的那样——呈送于您了;全部是一些困难的、但人们无论如何都能予以回答的问题。您会参与这件事吗?
致以衷心问候并请代我向您夫人问好!
您的
恩斯特·荣格
1957年11月21日于维尔福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