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及其他
很庆幸第一次游港是和几位同乡们一块。两位城大新星和一位浸大超强学妹和我交流得相当不错,当然之前已经吃过一次饭铺垫了一下。不得不感叹那位学妹真是太强了,本科就在浸大修了双学位,当起向导也是大方又细心,我等深愧不如,上表自贬弟中弟。
上午卡点剪掉手环之后先去购物了。拿了两包营多捞面,两个苹果,这就四十了,便利店里一只塑料汤勺更是贵到六七十,比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去五金店买便宜的。但话说回来,物贵人亦贵。插科打诨的出租车司机,客气斯文的房东夫妇,努力兼顾效率与有效普通话的店员,追出店外给我送优惠券的老板,提醒我掉钢镚的路人,目前遇到的所有香港人都很友好。于是临近中午时,我首乘港铁也添了不少从容不迫。我悠闲地抱着手臂,一边背港铁线路,一边观察上车下车的路人,甚至帮一位外地老太太导了个航。换到荃湾线又换到观塘线,我力图将车内与窗外所有的一切记录在案。也许是环境造成的错觉,港岛人行事更有海风的味道,而九龙大陆性气候更浓烈些。
大家如期在地铁口等我,我高兴极了。学妹拿着优惠券带我们吃鱼,又弄了点茶点,好吃得我们直呼亲姐。亲姐送给我了张很香的电话卡,又叮嘱了颇多各种办证琐屑细节。当然了,下午的尖沙咀也是她带逛的。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我有点不习惯直奔商场的路线,观景拍照匆匆忙忙。不过毕竟是和同学们一起,之后肯定是要一人再来的。

吃罢饭走过红磡,从理大脚下经过,我终于能发挥点用处了,对着理大的建筑逻辑扯上几句。望着星光大道走,我又窃喜中银和汇丰这对“老冤家”为我们贡献了不少建筑八卦。十足粗暴地讲,尖沙咀就是九龙的陆家嘴,中环就是港岛上的外滩。近代史上的香港与上海,也算一对切磋交流的江湖豪杰了。因前者于此地发展周期更长,而值得玩味的东西更多,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



天气好得过头了,两场急雨过后,阳光愈发放肆。我已经辩别不出取景框里的物什了,只能一通乱照。终于没有转完,而是从剧院--旧警署--钟楼一线去了海港城。购物中心就和内地大差不差了,但还是有两点明显不同:一是装潢明显更有设计感些,更亲近使用者些。这个从门把手和扶手的尺寸,玻璃的安排到地砖的颜色,我都能举出丰富的例子。二是书籍中对内地的讨论十分公开亦十分大胆,就摆在诚品中不很显眼但手到即读的位置。






海港城出来的时候天已黑了。我在地铁站告了别,一人往港岛的方向走,腿居然开始酸疼,意兴亦阑珊。回家报过母上,她挺高兴,我们都挺高兴,对未来几年充满希望。

慢慢来吧。香港不大,适合深挖,而我的时间是耗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