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王主任!
今天,老赵微信告知,他的导师、原室主任王慧连不幸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寒秋初至,闻此噩耗,尤感悲痛!王主任不仅是老赵的导师,也是我的导师。二十多年前,她曾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关爱和教诲,恩情永志不忘。
我和王主任认识有三十多年。最初,我认识她,她未必认识我。王主任那时是通信研究室(四室)主任,大名鼎鼎,而我仅仅是别的研究室的工程师,默默无闻,直到十几年后。
1995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到四室。此时,王主任已从主任位置下来,作为研究员从事技术工作。我和王主任在一个工程组。
尽管从领导岗位下到技术岗位,可王主任却显得十分坦然,绝没有丝毫的落魄。我本以为,她是因为坐满十年任期,正常调岗。其实,王主任的正直的人品、强大事业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然。这是在和王主任一起共事后,我才渐渐体会到这一点。
我刚到室里,颇不适应。工作性质内容发生较大变化,从以前的企业信息系统工程开发,变成通信网管的总体,由乙方变成了甲方。加上工作环境的变迁,由此产生很大心理落差。
我调来不久,便感到很后悔。我后悔自己由一个很好的工作岗位,由自己喜爱的专业,被动的听从组织安排,此时,我需要向老同志请教。王主任以其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蔼可亲的带人作风,自然是给我帮助最大的良师。
记得刚到室里,领导带我到各个办公室串串。王主任见到我进来,站起身,笑容满面,对我说,欢迎你来四室,你在这能发挥更大作用。我听后感到非常亲切。某一老同志对我的欢迎词是: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呀!落差很大。
正是王主任待人友善,乐于助人,我会就自己不懂的事情去请教她,她从来都是很热心地给予我解答,受益颇多。最初,室里交给我任务,拟制通信网管系统任务书。而以往,以软件为主体的重大项目都是别的研究室办理,通信研究室还没有先例,那时候,通信与信息系统还是分立状态。也就是说,我没有之前的参考文件。
我去问王主任,怎么办?王主任告诉我,室里的确是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范本。但王主任很有信心地鼓励我,说,你写出来,不就是范本了?这和你以前的大同小异。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王主任的话深深地鼓励了我。的确,无论什么事都有第一次。果然,我借鉴其他一些文件,很不错的拟制了任务书。直到前几年,我发现目前的任务书还在沿用我当年的内容。
一年后,我参加一场在成都举办的通信学术交流会,这是通信系统每两年的一次学术会。会前,老赵作为评委,劝我投稿。我就把通信网管总体设计的内容缩略,凑了一篇论文,交差,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篇论文。
会前,我开玩笑问老赵,自己能获奖吗?老赵他们评委开过会,早有预谋。他告诉我,最多优秀。会议一般安排一等奖作者参会,之所以吸收我参加,不过是因为涉及新技术,有关论文已内定25JD论文获奖。我倒也无所谓,本来也是应付,到成都旅游一趟也不错,好吃好喝好招待。
会议安排一等奖论文作者做大会发言。由于事先知道情况,所以在与我论文撞车的作者发言时,我特意挪到后排位置。因为我知道自己那时年轻气盛,万一忍不住挑刺,会造成难堪的局面。
结果,那位作者发言后,却被一个国防科大在读研究生给闹尴尬了。那位研究生的问题非常犀利,直中要害。他问,第一,你们的网管系统使用的是什么标准协议?第二,你们的和总体单位的设计有什么关系?而这位老兄的回答更是奇葩:第一,我们没有采用标准协议。第二,我们和总体单位的关系是看到一份在培训班的讲义。
场面有点尴尬,我在下面却得意的一塌糊涂。请原谅我不厚道,但打脸的不是我,而是主办单位。正是因为他们安排的不公正,没想到自己打脸,那位研究生不知道其中奥妙,所以直言不讳。
中午回到房间,王主任来了。她很是气愤的对我说,这个太不公平了。你的论文才应该一等奖,他们那写的什么啊?我劝王主任,算了,人家都安排好了,何必争短长?王主任:不行,要把你的论文弄成一等奖。
王主任下面不知怎么鼓捣,可能是串联了几位评委,她虽已不是主任,但余威犹在。况且,不公正是明摆着的,学术会总不能闹成权术会吧。总之,王主任真给扳过来了:我得了一等奖,那位变成二等奖。
事后我也想过,王主任是为什么如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从正面意义理解,王主任主要还是出于公心,为技术发展,为室里发展,当然,也是爱护我等年轻人。作为曾经当过十年室主任的人,王主任不缺能量,也不缺胆量。从中也能看出王主任的个性。
期间,王主任曾委托我拟一份课题申请:互联网使用体验。现在听起来不禁哑然失笑,连学前幼童和耄耋老人都能熟练使用的互联网,那时居然需要通信届专家学习使用?不过别笑,这是1995年,别说通信专家没见过,就我这个做网络的,也只知道专用协议网络,那时有家瀛海威,可能是最早的提供公共服务的网吧。可惜课题没立上。正式用上互联网还是几年后,电话拨号上网
后来,又和王主任有交道。当时,王主任已经临近退休,牵头负责一个重大项目通信系统。她找到我,希望我拟制网管总体方案。我当时正被前一个项目弄得有点灰心丧气,不想再干了。于是,我建议王主任用年轻人,我提供帮助。我的原话是:王主任,你看我这么大年纪,不想干了。王主任立马嚷嚷:你个小王,还敢在我面前称老?我实在倔不过王主任,只好拟制了文件。
在后来的回报会上,王主任在报告方案时,特意反复说明网管项目上马的意义。我在下面听着,都感觉王主任多么希望能上马,甚至联想起两年前的论文。可见,王主任为国防科研的那份事业心。
可惜,最终这个项目没能立项。尽管我按要求提交了文件,主要责任不在我。但于今一想,我当时的确是不太积极,远没有前一个项目那样热心。如此说来,怪对不起她老人家。
后来,王主任退休返聘,继续负责那个项目。不幸的是,王主任在现场从梯子上摔下来,因公负伤。接着又检查出肺ca。由此告别了她深爱的工作岗位。
尽管身患重病,但王主任依然很乐观。到医院看她。还是笑容满面。前些年还在酒桌上见过,已经完全健康人了。
奋斗四十年,抗癌二十年,王主任算是英雄了。这也让我等晚辈在哀悼痛惜之余,聊以慰藉的借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