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智慧者的个人成长(4)—— 别让大脑变成沙丁鱼罐头
第一章 真实 Truth
「真实」中包含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
预测 prediction
「预测」,是我们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机制,帮助我们发现什么是真实的。
当你经历一件新的事,一般会有两个结果:符合预期,或者,不符合。
当新经历符合你的预期,你大脑里的现实模型就保持不变(model of reality,头脑中对于现实情况的一系列反应机制和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应对外界的现实。当一切符合预期,大脑就会一如既往用旧的模型去对将来进行预测);
而当新的经历不符合预期时,你的头脑就会调整、更新它的现实模型,来适应新情况(也就是在大脑的处理机制中,存入一种新的处理事情以及预测结果的模式)。
人就是依靠这种方式,不断从经验中学习,不断发现新的真相。
人有着非常灵活的对事情的预测能力。当我们了解到一项新事物,我们的头脑会尝试将它进行概括和归纳,变成一般模式。大脑倾向于存储高度概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而不是那些特定的、具体的细节。所以我们通常能清楚记得一些比较高层次的概念,但不太可能清楚回忆那些很细小的点。
比方说,你可以看懂文字,但肯定不记得是在哪里、什么时候学会每个字的。再比如,你知道某些食物的味道是什么样子,但一定不会记得每一顿饭。
往往在你还未察觉之前,你的大脑就已经在自动对将来做出预测了。比如,当你刚看见架子上一个物体的边缘,大脑就预测那是一本书。之后你会对这本书的大小、质地和外观有一个大致的预测。只要事实符合你的预测,头脑中的预测模式就不会改变。
翻开这本书,基于你过去的阅读经验,你已经对这本书里的内容有了一些预估。假如接下来读到的东西全都符合你的预估,那么你就学不到任何新东西,也就意味着你在浪费时间(所以在阅读时要广泛涉猎,不能总选择那些还没看就知道自己肯定会赞同的作者和书籍。现在的各种媒体中,基于兴趣和浏览历史而推送信息,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就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是妥妥地把人变笨!)
因此,为了帮助你成长,这本书必须超出你的期待,才能给你一些「哇哦」的拍案叫绝的瞬间。
大脑就这样,持续不断地将具体、特定的经验加以概括成普遍模式,然后储存起来。在下一次遇到新事件的时候,用这些普遍模式对新事件的结果进行预测。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我们往往意识不到。
然而,一旦你明白了大脑的运作方式,你就可以主动将你的智慧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利用大脑的预测能力来加速个人成长,有两个有效的方式。
第一个,持续接受全新的体验,接触一些过去从来没遇到过的事,你确实能变得更聪明。
面对一个新情况时,你的大脑会切换成「学习状态」,能够让你发现新的事件模式。新模式学习得越多,对未来的预测会越准确,你就越聪明。(这正是一个人要见多识广的重要原因。看得多了,头脑处理不同事情的模式也变得丰富,且保持不断更新。那么在真正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应对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这就叫聪明。)
比如,读一本主题对你来说完全陌生的书。和那些你通常选择回避的人说话。去一个陌生的城市。
从大脑已习惯的模式中伸展出来。要得到真正的成长,你必须反复解决新问题,考量新想法,以便给大脑持续的新鲜输入。
假如你只是不断重复同样的经历,你的大脑会停滞,思考能力也会萎缩。
而且,在一个领域内学到的东西常常可以用在别的场合。
比如,在任何维度下都堪称天才的达芬奇,一生兴趣和成就跨越多重领域,包括艺术、音乐、科学、解剖、工程、建筑等等。
有人说,达芬奇对如此多领域都有兴趣,是因为他很聪明,都能学会。
我倒认为,与其说如此广泛的兴趣是聪明的结果,不如说是他如此聪明的原因——或者,至少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正是有了如此多样化的新鲜输入,达芬奇才发现了许多人根本不曾注意的模式。这个过程极大地增强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一个学科内常见的做法,常常能够成为另一个学科内的创举。
智慧最大的敌人就是过多的「例行公事」。让自己每天接受一模一样的输入,绝不会帮助你成长。你只是不断麻痹你的大脑,让它以为自己对每件事都了如指掌,而非督促它去形成新的模式(读到这里我发现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当作工作的职业咨询和培训,都陷入了这样的停滞模式……)
要想变聪明,必须把事情搅动起来,不能固着在原地。我们当然需要一些基本的「例行公事」,而这是为了有一个稳定、坚实的基础,承托着我们向新领域不断扩展(确实,生活也不能完全由不确定的新东西构成。人的天性中还是需要一部分稳定的依托的。想必「二八原则」也适用此处。)
促使自己去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吧。让你自己一直接触到新的经验、想法、输入。你遇到与预测不符的新情况越多,你就学得越快,变得越聪明。
第二个应用大脑预测能力的办法,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对未来进行预测,然后基于这些预测,改变当下的行为。想一想你此刻前进的方向,问自己:老实说,我究竟期望我的生活变成什么样子?
设想有一个逻辑性很强、态度中立的观察者,正在仔细、详尽地考察你的处境,并且基于你当前的行为模式对你20年后的生活做一个预测。这个人会为你描述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如果你足够勇敢,也可以邀请一些比较了解你的人对你在20年后的状态做一个坦诚的预测。他们的答案也许会惊到你。
一旦察觉到头脑对于未来的长期预测,你就能够避开「否认」模式,直视那份「真实」。从而,有机会做些什么去加强那些积极的预测,同时尽量避免不好的预测情景发生。
头脑对将来的预测是好是坏,会表现在人的情绪感受上。对未来积极的期待能带来积极的情绪感受,反之亦然。感觉好的时候,你的头脑会预料出现你想要的积极的结果。而感觉不好,头脑则会期待一个不如人意的结果。
负面情绪相当于一个警告信号,告诉你必须要改变此刻的某些行为,从而避免你不想看到的预测结果发生。
诚实地倾听内心的期待。不要试图与之抗争或否定,那样只会让你陷入自我怀疑。学着接受自己的真实期待。
当你注意到自己正预计到一个负面的后果,回头看看背后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找到那个原因,然后试着做出改变,一直到你对这件事的期待发生变化。
而当你发现自己正怀抱着正向、积极的预测,同样要留意是什么在起作用,然后多多实践。
讲情绪感受的这一段看上去是上一篇智慧者的个人成长(3)—— 第一步,睁开眼睛的重复——强调要重视自己的直接感受。但其实是一个变化和叠加。
变化在于,上一篇讲的感受是针对现状,而这一部分的感受是针对将来的某个结果。也就是,预测到会有好结果,则开心。预测到结果不好,则不开心。
接着,既然对未来某个结果会有开心或不开心的情绪,那么就应该在当下做点什么,尽量使得将来的结果符合积极的预期;或做点什么来进行干预,以避免让自己不开心的结果发生。
这就是 「感受」+「预测」的叠加。
对于这一部分,我的体会是,人一定要不断接触新东西。
无论是小孩子各方面的智力、兴趣开发,还是成年人在职场发展,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和意义,都需要我们不断接触新的东西。
新的事物不断涌进来,就有机会找到让自己感觉好玩、有意思、感兴趣、有意义的内容。这样,生活的边界也会不断扩大。不会像一潭死水一样僵化。这一点我可太有体会了。
新的东西还能发挥鲶鱼效应,搅动脑子里沉闷的旧模式,逼迫它调整自己,变得更丰富。
但是从明白,到能够迈开腿行动,还是好难啊!记得书的第二部分有教一些方法,到时候看!
另外,客观预测自己的未来,包括身体健康、亲密关系、职业发展、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而调整当前的行为方式,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我自己的做法是,在本子里记下目前看到的这两件待办事项——1 在各个方面接触新事物;2 预测各方面的未来。但是不着急现在做,因为之后第二部分还有更多的练习方式,我想可以结合在一起做。
下一篇,继续介绍「真实」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准确性」。
未完待续。
-
周晓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5 2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