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唯分数”评价 促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实践
一、学生评价的现状与背景
提起对学生的评价,人们通常以学生的考试和分数来评价学生优秀与否,在应试教育中,“唯分数”论已成为一项固化模式,甚至是人们一直以来的思维定势。
然而,如果教师长期把学生纯粹地“标签化”,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仅仅关注结果,而不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体现,这种“唯分数”的消极状况极不利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以切实纠正。
改进学生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一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总体方案 》)中明确将改进学生评价列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改进学生评价,是坚持《总体方案》提出的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科学成才观的体现,破除仅以成绩衡量学生的传统评价手段,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学生评价的几点建议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正确的评价“指挥棒”,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与当下“双减”政策,结合《总体方案》中着眼于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7 项改革任务。笔者作为一线教学教师,对改革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可为教师提供借鉴的可操作性措施。
(一)转变学生评价的观念
教师和家长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教师的反馈是家长对学生评价的参考之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也影响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该首先转变“唯分数”的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语文学习为例,教师不应以语文成绩的高低确定学生优秀与否,应为学生制定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量表,针对他上课的平时表现,上交作业的及时程度,上语文课的学习态度以及其他可加减分的细化量表,对其学习过程综合给与评价。
(二)完善学生评价的内容
学生评价不仅仅是以分数论人才。学生评价的对象并非是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该从单一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走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内容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德树人”的总体方向,以学习过程、德育表现、努力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为学生评价的内容。甚至可以扩大学生评价的对象,如从单纯的教师评价扩大为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
(三)丰富学生评价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师批改作业时改进批改符号,不单纯以“√”“×”的方式批改,而增加趣味性的星号、笑脸符号等;同时增加鼓励性的、期待性的学生评语,让学生易于接受,并提高学习自信心,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践案例分析
在“广东教育传媒”推出“教育评价改革的广东样本”系列报道中,汕头市开展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借鉴。
汕头市教育局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制定了《汕头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综评”),从2017级初一新生起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他们将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方面评价结果以“等级+评语”的形式呈现。其中,等级分为优秀(A)、良好(B)、合格(C)、待合格(D)、较差(E)五个等级。各等级比例为:思想品德A等级不受比例限制;其他四个方面按照A等级占参评总数30%,B等级占55%的比例划分,即各校评为B级以上(含B等级,下同)人数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85%,而D和E二个等级的人数比例不超过3%,但对评为E等级的学生,一定要极其慎重。而评语则是由学生自评和任课教师评价综合组成。此外,“综评”结果计入录取总分,作为毕业升学重要参考,并开发评价平台,开展全员培训,规范评价管理全过程。与此同时,汕头市加强宣传引导,让家长理解“综评”工作的政策要求和必要性,促进社会和家庭建立“五育并举”的育人观,形成多方协同育人局面。
在汕头市所开展的学生评价改革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将学生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用创新的举措努力营造积极探索、创先创优的改革氛围,这都是以上建议的体现。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刻不容缓,各类评价改革如火如荼,只有紧追党领导的大队伍,积极采取新的评价建议,才能加快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营造教育评价改革良好氛围,也让祖国的花朵更加全面地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