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冲动社交和强烈娱乐的自己 - 崔庆龙&武志红
昨夜去新朋友家聚会,玩到11点,已困得不行。可当回到朋友的住处时,又开始“兴奋”。明明在聚会时已吃得很饱,却又吃了不少冰淇凌、布朗尼和其他干咸零食以及大量的饮料。甚至,开始看自己已经觉得无聊的恋爱综艺,在凌晨1点多和朋友打游戏到快3点。
我想,我的内心有一些情感需求或欲望,驱使着我放弃生理上的舒适而冒险刺激自己。
所以,我开始寻找答案,见下。
一、崔庆龙
1、人内心朴素的欲望引发降级欲望和冲动复杂行为
“欲望是情感的碎片”,当事物失去原本浑然内聚的样子时就会呈现出必要的降级和补偿,它可以是一个状态,也可以是一个行为。
曾经有人给我描述过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ta依靠在某个人身边时,那些先前试图寻求的欲望都消退了,它被一种更加深沉的踏实和满足所覆盖,这时候纵使升起欲望,也不再如先前那般冲动,不可掌控。
这当然不是在否定欲望,前面所说的欲望,是一种因为匮乏而被迫行动的欲望,比如那种强迫性的购买,填充空洞感的性满足,它不再是情感需要的延伸,而是自我调节无能时的不得不。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那样的经验,当在一段自己满意的关系里得到情感滋养时,过去很多刺激性的欲望需求都会消退,哪怕新的关系并没有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一旦失去这样的关系,那些欲望就会重新席卷,近乎于突然饥饿的孩子,对于食物的需要,不仅需要,还要囤积,补偿,预备,支配。
从深度心理的角度去看,人需求的始终是一些更加朴素的东西,哪怕我们被繁衍本能所支配,却也优先在意依恋和安全是否存在。弗洛伊德曾经将人视作坠入文明花园的野兽,而科胡特认为人就是人,人有一些先占于动物本能的需求存在,比如说自恋的需要,被镜映的需要,被理想化客体安抚而体验到安全的需要。只有当这些需要破碎时,才会呈现为原始的本能。
像极了那句“朴散则为器”,很多看似强烈、冲动、刺激的需求背后,掩埋的是作为人类本身的,对于连接和安全的需要,对于孤独和痛苦的拒绝。
2、没有限度的自由带来难以言说的不满足
不一样的人之间会产生不一样的关系配对,这种配对指的是它产生了独属于两个人的关系模式和体验特点。我在最近的工作中,对于牺牲者,或者叫无底线的满足者,讨好者这样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很多这类关系里,被满足的人并不会觉得真的“满足”,反而体验到的是说不出的不满足。
这种感觉就像是桌子上放着很多钱,A对B说,你拿去花吧,不用急着还,甚至不还也没什么。B虽然会有被满足的感觉,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债台高筑的体验,还有一种没有被真实回应的被忽视感在里面。这是一种很隐晦的主体性的丧失感,B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耐烦、暴躁,需要不断通过这样的情绪反应来隔离内疚,通过厌恶和攻击来界定自我的独立性。
这种感受和反应,和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产生的对养育者的愤怒很相似,看起来自己是无法无天的那一个,但实际上自己体验到的是一种被剥夺感,里面包含着无尽的讨要。而那种无节制的满足,也不会被体验成接纳,而是体验为自己的无能,自己只能依赖的厌恶,以及自己其实丢失了真正力量和自由的强烈抗拒。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亲密关系里,那些被彻底“满足”的人,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不满。又或是在一些咨询关系里,被过度允许的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说不出的愤怒。我曾经用一只“看不见的手臂”来形容关系里由于缺少了【必要坚决和底线】所导致的不良结果,其实人在心底上,始终希望得到一种善意的被约束,在那个被拦截的地方,被说不的地方,才是允许自我形成的安全空间。
3、自律人表现出的行为断裂
人们常说,只要长时间坚持一件事就可以了,只要超过21天,就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很多人确实做到了。
另外一些时候,一个人本来可以长期做好一件事,结果只要停一次,或者一小阵子,这件事就无法再坚持了,哪怕先前做起来毫不费力。
我曾经在那些日常生活管理地非常好的人身上都看见过这些现象。一种从高度有序,陷入彻底失调的反转,它可以是饮食,也可以是性需求,还可以是购物行为,审美偏好,打游戏,无意义社交等,还有其他一些类成瘾行为和放纵行为。
这些行为持续一阵子后,又会进入高度的有序和自律,而且这些有序并不是压抑和强迫式的,同样做起来毫不费力,心理效能很高,也很满足。
用Pierre Janet的理论去看,这并不是什么自制力差的问题,因为做这些事的人,本质上不是同一个人。
Janet曾经用ANP和EP来区分两种人格,ANP是负责适应日常生活的人格部分( Apparently normal Part of the Personality),EP是情绪人格,常常关联着一些创伤性的需求(Emotional part of the Personality)。就拿饮食来讲,ANP可以做到健康饮食,按需给予,但是EP必须要吃那些最刺激的,甚至要吃到撑才行(远远超出了嘴馋的范畴,它是完全无节制的)。
说的形象一点,两个人格之间的饭量都不一样,不仅仅是饭量,可能脾气,个性,甚至性需求也不同。也许ANP可以很好的节制欲望,但是一旦切换到EP状态,就需要不断约炮,嫖,或者频繁自慰等,哪怕自己在关系或婚姻里,而回归ANP以后,这些需求又会消失。
另一方面,这些外部行为的底层需求并不是真的为了食物或者性,它更像是一种补偿,仿佛有一个遮盖不了的空洞,始终要有东西进入那里,通过一种外部行为来完成那种“填充”,无法节制的买买买也是一种常见形式。
ANP和EP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当一个人处在ANP状态下时,EP就是受委屈的。而当一个人处在EP状态下时,ANP的自我认同又会受损,这其实是两个自我的需求,是只要满足一方,其中一方就会被剥夺的结构性矛盾。就像我以前常说的垂直分裂,两个自我无法被同一时间满足。
这方面能展开说的东西有很多,未来写一篇长文来具体解释吧,包括区分一般性的需要和创伤性需要之间的区别等。我们要【学会不把自己看成一个天然统合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非整合的地方,当这种不整合过于强烈时,它就会浮现成一个具备相当自主性的另外人格,而非某种情绪,某种状态。
4、切换环境汲取精神氧气
每个人都需要适当地切换一下空间环境,这是有益的,人能够在自己所处的单一框架外获得精神氧气,就像抹香鲸每深潜2小时就要去海面上透透气。
我以后挣到钱,也要让国内的父母出去走走。
二、武志红
1、千万不要小看了自己
凡事多一点耐心,人生会变得很不一样。人们容易期待神奇之事,就像是在寻找一个金手指一样,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够改天换命。然而神奇之事,即便有也少。更重要的是,神奇之事,只是奇迹发生的时候,才显示力量。它在实践上少有这种累积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自己平时为人处事的风格。如果你能够在每天都在做,甚至每时每刻都在重复着平实之事上,你是胜人一筹——积极主动充满开心。那么,这最终带来的效果,才可能是最不可思议的。
2、聪明的人,懂得慢下来
当一个人有了智慧的时候,就多了耐心;当没有智慧的时候,就会容易变得更加焦躁。
当缺乏智慧的时候,你会经常体验到死亡。当你有了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其实就是一份独立的精神生命。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精神生命就面临着生和死的问题,当这个精神生命能够实现,就意味着它活了、它诞生了、它存在了——realize;当这个愿望不能够实现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愿望死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所谓的焦躁就像是一种担心自己的愿望会死亡的这么一种感觉。
当你缺乏智慧的时候,你就特别地担心可能会面临死亡的这个问题。因为担心死亡,所以你会变得更加地急躁,你想靠急躁来解决问题,不断地这样去做尝试,结果你不断地碰壁。这进一步增加了你的死亡感,让你变得更加焦躁。但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看到了这些路径,所以他是从容的,因为他有一种感觉——我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有这么一种基本的感觉的时候,人就变得更加的淡定。也因为他有了这个淡定,当他看事情的时候,他这个心理空间变得更大,他因此也能够把事情看得更清楚,找到更多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