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2022.8.20
天津大剧院,2022.8.20,晚。
希孟-张翰 ,青绿-孟庆旸,展卷人-徐铭启
观看《只此青绿》的过程并不容易。去年8.20国大的首演场、今年1月份天桥艺术中心,我和小伙伴早早订了票,但因疫情政策无法离津,只好“含恨”挥别。今年青绿巡演至津,幸得朱朱小友鼎力相助,才抢到票。在它首演一周年纪念日,2022.8.20,终于圆了这个念想。哎,好事多磨。

在看剧之前,我特意没有“做功课”,因为不想被剧透,想体验完全的新鲜感,所以刻意避免看repo。但是,对于这幅名作,我的确做了前期功课。
在阅读了一本《百问千里》、看了一些讲解画作的视频之后,感觉对欣赏舞剧有了“底气”。同时也找了一些看起来属于边边角角的东西,比如青绿色颜料的提取、蚕丝织锦的工序、古法制墨的过程、毛笔的制作、宋代服饰妆容等等……它们不会向我剧透青绿的内容,但对于理解舞剧的确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我明白了为什么希孟作画的场景多是夜晚,看懂了“淬墨”里的五个人代表的制墨流程和使用的工具,等等等等。
关于希孟和《千里江山图》的历史记载很少,根据仅有的信息,普通编导可能会设计一个你我都能想到的故事脉络:安排三大主角,王希孟、蔡京和宋徽宗。可以讲希孟从小神童到翰林院学画的过程、讲蔡京和他的关系,再到他向宋徽宗“数以画献未甚工”的坎坷过程。把高潮留在他创作出《千里江山图》之时,把他的英年早逝作为悲剧式结尾,让大家慨叹着走出剧场。这些起起伏伏虽然俗套,但也够撑起一出戏了。
但是,韩真、周莉亚两位编导和编剧徐珺蕊创造性地跳脱出这种老套、惯常的思维,重点并非讲“人”,而是关注“画”,把一幅画作的物质组成要素(丝绢、颜料、笔、墨、篆等)进行解构,从展卷人视角切入,以中国画作特有的「展卷」欣赏方式,带着观众「直观」体会希孟的创作,及「旁观」感受今古的对话。YYDS!

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和部分吧。
舞台作品最引人注意的首要要素,无疑是舞美。青绿舞台上,由多层同心圆组成的旋转台和上空悬吊的弧形幕板构成的空间真是太绝妙了!它们交错着,构成了多重空间,是穿越古今的时空隧道。它们像魔法之门,让演员的上下场始终充满奇妙变化,角色在不知不觉间隐隐现现,成为展卷过程中的画中景,生成一种动态的流畅舒缓的视觉语言。同时,弧形幕板若从俯视角度看,恰好是 “‘卷轴’主题概念最直观的展现”(《爱乐》2022.7,舞美设计师高广健专访)。
不同于那些靠“烧钱”打造出宏大极致的视觉奇观与感官刺激的写实风舞美,《只此青绿》则秉承了山水画中“留白”意蕴和宋代的美学追求,情节上不编写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纠葛、舞美上不要花哨炫目的装置。不搞加法,多做减法。这种编导手法和舞美创意,我想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也堪称一流,是可以被世界戏剧舞美同行所称赞和学习的。希望青绿未来能有机会走出国门呐……

音乐和多媒体投影也别具匠心,它们都随着希孟作画的过程,一层层叠加、一点点丰富,从听觉和视觉上,对情境进行了补充和互文。
熟悉《电波》的人应该有印象,电波的音乐在序幕就把核心主题开门见山地完整交代给观众,把核心主题的种子种在观众心里,后面多个场景中以不断变化的形态多次出现,强化了主角和其音乐形象,音乐配合角色一起成长。
《青绿》的音乐思路则是与之相反的,像是从碎片到整体的“拼图”过程。大家熟悉的青绿群舞段落,是以古琴+交响的主题音乐。其实从开篇至这个重点舞段之间,这段主题音乐主要以局部片段的形态,若隐若现地零散穿插在配乐之中,直至“青绿”段落,这些碎片终于融于一体,拼合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主题,这也是一些电影配乐的惯用手法。此时在观众听来不仅会有种熟悉感(毕竟前面有所耳闻了),更会因为它的流畅完整而生出一种崇高、庄重的感动。前面都是近景细节特写,最后镜头拉到远景看全局,正所谓看画讲究“远观取其势,近观取其质”。绘画的过程毕竟不是打印机可以从头到尾逐行喷绘,一定是东画一方、西画一块,上描几笔、下染几色,渐渐从局部生发到整体。所以音乐的这种从片段到完整的呈现方式与绘画过程相互吻合,默契巧妙。
多媒体投影的背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一开始的简单白描线条,到后来更加细致的丰富的笔触,再到逐渐上色,随着青石颜料的提取,并由浅及深,最终随着希孟的“入画”呈现出层峦叠嶂、青绿交融的“霁色”与“曙空”。

更绝的是,在最后“入画”落定时,“青绿们”徐徐走向舞台深处,三三两两地构建成错落有致起伏。此刻,我想起书上说这幅长卷分为七个画段。我才陡然发现,演员们的排列组合,正是按照千里江山图的起伏布局而成,也大抵是七个群落。我瞬间就过电了~!
还有两处创意我十分喜欢:
一个是“寻石”段落,演员们扮成石头,倒退着出场,与采石人相对而行,制造出的爬山效果;另一个是希孟“数以画献未甚工”的段落,宋徽宗怎么展示呢?搞一个画像吗?NO!编导们用了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来代表这位皇帝,“见帝字如面圣”,多么绝妙的转喻!!编导们太绝了!!

有太多数不胜数的亮点……像是希孟和展卷人的三人舞,想起了电波里的李侠和小裁缝的回忆舞段(落泪);编导致敬“晨光曲”那段调皮的翰林院粉红小哥哥们;更不用说还有孟庆旸的孤傲沉稳大气的青绿意象表达,以及张翰的希孟在田间啃干粮写生、雨中肆意跳跃的少年青春…… 他们的二度创作让角色活了起来,让我们与这幅传奇巨作与天才画家达成如此近距离的对话。希望能再看几次青绿,发掘更多细节。
我记得周莉亚、韩真两位编导在访谈中提到,她们曾经请教故宫博物院专家一个问题,“都说纸八百、绢千年,《千里江山图》已经九百多岁了,它还能保存多久?” 专家沉思了一会说,“至少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它不会消失。”当看到最后一幕,希孟“穿越”到了当代,与展卷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两端,他们对视的那一刻,希孟用手画出山川起伏的线条,展卷人也呼应着这一动作,意味深长。我脑中突然响起了那句话,“至少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它不会消失……”
昨天看《圆桌派》时,北京人艺的老演员李光复老师说道,(大意是)戏剧有着“拓展人们‘阅读’的功能,不只是对文本的阅读,还包括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阅读。”
青绿这部舞剧,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