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花生,父母的味道
昨天大姐回老家帮忙收花生,回来的时候,给我捎了一兜,说是让煮煮给两个孩子吃。
晚饭洗刷后,我先把花生放在盆里,打开水管,把土洗掉,再拿出煮锅,倒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入花椒八角,陈皮,还有叫不名字的香料,最后盖上锅盖,摁开电磁炉。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我闻到了花生的香味,赶紧去厨房。
厨房里有点花生的香味,我小心地掀开锅盖,花生的香味扑面而来。我用筷子小心地夹了一个,两个手指头剥开,粉红的豆豆出来了,牙齿一咬,挺好吃的。
孩子们也尝了几个,都感觉挺好吃的。晚上了,不易多吃,最好泡一夜,更美味。
第二天,我们又一起吃花生,感觉好吃很多。因为泡了一夜,花生剥开的时候,会有汁流出来,或溅到脸上,衣服上,同时闻到香料的味道。
其实,看见了花生,就想到了父母,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家里经济贫穷,父亲早年没了自己的父亲,我奶奶一个人领着爸爸和两个姑姑长大。
父亲长大,和母亲结婚后,种地为生。我七岁的时候,父亲没了自己的母亲,家里四个孩子,我是最小的,走哪里带哪里。
最经常去的地方去地里干活。
花生主要种在沙滩地,在我们北方这一带一般是四五月份播种,播种的时候,父母先用大的锄头挖一个坑,然后点进两个种子。
如果刚好碰上有雨,花生种子就很容易发芽,在地面之上伸出一个一个绿色的嫩芽,逐渐长大,长成叶子,长成一颗花生植物。
从花生发芽到长成一棵花生植物,直至收获,需要浇水,上肥料,拔草。
秋天收获,用锄头把每个颗花生挖出来,然后用手甩甩每一颗上的土,最后把整颗花生放在地上,每个一段距离,放一堆。
花生全部挖出来了,也被我们摆成了一堆又一堆。
父母稍作休息,又把一堆又一堆花生放在大奔马上,这是我们家当时最先进的工具。全部搬上上车之后,父亲开着车,带我们回家。
到家之后,我们和父亲还得把一堆又一堆花生搬下来,放在院子里的空地方,怕下雨的话,放在屋檐下。
吃完饭,就开始摘花生,把一个个花生揪下来,放在篮子里,桶里。满之后,就到在院子里的另一个空地,凉凉,以免发霉。当时是不舍得煮着吃的,母亲没空,我们也不敢提要求。
把花生全部摘完之后,我们还得集中把花生晒干,才能装入编织袋。入冬了,父亲带着一包包花生去换钱。
父母的一生种地为生,直至现在还是这样。
秋天播种小麦,来年夏天收获;接着种玉米,秋天收获;春天播种花生,秋天收获;偶尔播种点菜。父母的一生都在与土地,农作物打交道。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种地是不能偷懒的。要不然庄稼收成不好的。
由此,我突然想到:
读书写作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吗?
为什么我不能好好耕种呢?经常浇水施肥除草呢?
一碰到瓶颈,我就中断了。
而父亲种的庄稼呢?
总不能因为自己的农活技术不好,就此不打理它吧,或者让庄稼荒芜吧。
不会的,绝对不会。
技术不好就不好了,今年绝对比去年好,明年绝对比今年好。
因为父母经常在田地间劳作,不是挖地,就是打平,不是施肥就是除草,这些技能也需要练习啊!
他们天天在田地里劳作,不论干啥活,不就是在打磨农活技能吗?
今年收成不好就不好了,没关系啦!
多向别人学习,多观察,躲交流。种地也需要交流哎。
谁家的小麦咋出得那么呢?谁家的小麦咋出得参差不齐呢?
谁家的蔬菜咋长得那么旺呢?施什么肥料啊?
看看老农民种地也是这么多学问。
种一辈子,学一辈子。
父母种地不会今年没经营好,就此不干了,不管庄稼了。
我得学习父母种地的精神。就我这一亩三分地,好好耕耘,天天阅读码字,到年底问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