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旧民谣引发的随想
当你闻到某种熟悉的味道,而这种味道恰好与你的某段回忆粘连,这味道会把你带回那段记忆中。回忆起来的不是确切的事件,而是模糊的感受和一切相关的事物。这就是普鲁斯特效应。
这种效应在听觉上也有体现。每听到陈绮贞的after 17,我会想起大一刚入学的那段时期,紧张又令人期待;每听到宋冬野和马頔他们的歌,会想起和朋友去云南玩,住在树洞一般的青旅,认识一群年轻的朋友。
很年轻的时候,即使口袋里没有什么钱,也会觉得自己很酷。
因为一个人的青春就是金钱,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可尽人挥霍。年轻的时候听民谣,住青旅,穷游,觉得都是很酷很浪漫的事情,假装自己是某位吟游诗人,或者是某位诗人诗里的那个姑娘。
周围都是一样很年轻的人,我只感受到饱涨的生命力和热情,看不到一张被生活和工作拖累的脸。
大学实习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听到有人调侃一位同事,说他觉得,以前很喜欢听民谣,而现在听民谣的时候感觉自己很穷,是那种只能在没有空调的屋子里和女人睡觉的穷。大家听完都在哄笑。
如果青春在年轻时候没有被珍惜,没有用奋斗将其转化为货币,是不是就等于被浪费了呢?等步入中老年,是否就会切实觉得自己是一个穷人?一个又老又穷的人。
但我想,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精神为上的观念更加强烈。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并且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或许不会像前几辈的人那样,用物质上的成功来定义自己或他人的人生。
正如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规划是如此多元,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目标。只要自己过得痛快。只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发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