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记——两探美术馆
翌日早匆匆忙忙处理完毕志愿事务,负责人本想再请我帮忙处理其他人的文件(时间紧任务重操作不熟悉,导致很多志愿者即使通宵处理文件也很难保证进度),左想右想,还是撒了个谎推脱掉了他的请求(事后也在想是不是自己过于自私,直到现在也没能下个定义,当初可没考虑这么多,以自己为中心做了决定),便赶快坐上地铁直赴中国美术馆。
注意到中国美术馆还是去年的事,那时国庆计划来故宫周边的中山公园和景山公园遛弯儿,出发前看了看地图,发现在不远处就坐落着中国美术馆。但当时由于时间来不及就没有计划着去那里,这次早早就买好了美术馆的票。
坐在地铁上,想象着美术馆中的场景:各个年代的美术作品依次排列,什么梅兰竹菊,什么山水田园,什么齐白石的虾啦徐悲鸿的马啦等等,毕竟之前并没有去过任何美术馆,只能是在这里简单意淫。
还未进大厅,美术馆这硕大的建筑顿时震慑住了我,后来想起,当时看到这么宏伟的建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想要跪下的念头(不仅仅是美术馆,后来在去军博、祈年殿的时候都有这般感觉,巨型建筑一直对我有强烈的压迫感)。再一看门面——“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5届全军美术作品展”,原来是有展览的呀,这才意识到。

具体的浏览过程不多说,时隔多日,许多当时的感觉也早已忘却。不过依旧记得几点:一是展览的作品同质化严重,展现在眼前的大多是从小看到大的场景,少有出彩;二是很多美术作品乍一看像是摄影作品,很逼真这倒不假,可这样要美术又有何用呢?直接拍照不就好了嘛!“努力想要将感觉美丽的事物按原样美丽地表现出来,这是幼稚和愚蠢的。”《人间失格》中的这句话非常对,美术就是要绘制出与众不同,日常不曾出现或难以一睹的景致。
当时拍下了些深得我心的一些画作,事后却有些后悔,想到美好的事物当场欣赏就好了,何必用拙劣的摄影手段把它拍下?反倒是失去了风采,而且还不定什么时候再会翻阅呢。









上楼,三楼布展,五楼有个“邓拓捐赠作品展”,多是古字画,大抵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远离世事时所作。跟刚才的展览相比,这些历经时间淘洗的古董更有韵味也就更为耐看。本想着也拍几张,可总是由于顶灯反光拍不全面,无奈罢手。忽然记起老陈曾说过他教出过一位“灯神”,这些“神”哪,可不要一心保护作品,反倒是丧失了它的观赏性啊,那可就得不偿失喽。
出大厅,顺道拜访了下美术馆内的书店和咖啡店,走出大门,时间尚早,买了个煎饼,边吃边坐上地铁——去天坛(https://www.douban.com/note/837626383/)。
再探是十几天后,8月23,是之前在北大红楼附近转悠时,看到美术馆有新展,便赶紧预订,所幸抢到了闭展前一天的名额。当日上午挪过暂住地后,火急火燎地挤上地铁,一路向北。

到了大厅里,才注意到这新展名叫“艺汇丝路”,参展作品多数来自“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也有少部分美洲和大洋洲的作品,勉强凑齐了六大洲。
亚洲展的首作是《塔吉克新娘》,深黑色背景前是一位身着红袍的女孩,她把一只手放于胸前提起服装,浅笑着面视前方。国色天香,实在是令自己着迷,久久驻足不愿离去,想起幼时童话中的一段情节:皮皮鲁翘课看美术展,被画中的一位牧羊女吸引,盯着足有一天,直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后来牧羊女竟因此获得生命,自行从画中走出寻找皮皮鲁,导致了一系列事件,结局十分悲壮,当初把自己也看得动容。可现实中再怎么着迷也会有梦醒的一刻,自己也并不是皮皮鲁,没有很强的共情和鉴赏能力,只能踱步离去。

之后的作品也有不少精品,可都没有那一幅令我印象深刻。即便如此,这次展览的作品水准还是高于之前的那次“军展”,不虚此行。









当时一楼还有另一展览,不过看到名字时便兴趣全无——“喜迎党的二十大”,嗐,这类作品哪,想也不用想,还能有哪些呢?实在是令人厌倦,想着走马观花。让我留步欣赏的只有一幅——《海鸥》。可能它的艺术水品不是最高的,表达的思想也不是最深邃的,但它一定是最美的,画面中的女孩,眼神清澈,双手倚在身后的船身,歪坐在上面,秀发被微风吹拂着,看得人心神荡漾,内心真的是被狠狠打动!

后来在翻阅介绍手册时,看到其中还是有不少精品的,没有采用惯常的场景,手法、画面也颇为新颖,不过当时的自己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些其他作品




五楼依旧是之前的“邓拓展”,就没有再去观赏。三楼这次有了新展,不过是什么“薛永年学术展”,看后大失所望,无非是一些艺术批判著作、生平事迹等等,也有不少书法作品,可自己对他们不是很感冒,简单地浏览后便出了大厅,之后绕着美术馆主建筑走了一圈,看尽了雕塑展,便信步踏上了王府井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