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大地》 书中所得13
赛珍珠《大地》 书中所得13

《大地》是美国人赛珍珠写的一本小说,讲的是中国人的故事。赛珍珠在中国居住了近40年。
一、赛珍珠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 。
1892年10月,出生4个月后,赛珍珠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在镇江风车山上,在她小时候就读过现在仍然存在的崇实女中内,有她的故居。同时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洋楼,也是赛珍珠居住工作过的地方。
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凭借此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3个诺贝尔文学奖。诺奖评委会对赛珍珠的获奖评语是: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且为传记方面的杰出作品。

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而后笔耕不辍,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1942年,赛珍珠夫妇创办“东西方联合会”(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在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 Vermont),享年81岁。
二、《大地》
赛珍珠于1922年在庐山牯岭开始尝试写作。1923年赛珍珠写出了处女作《也在中国》,此后便屡屡有作品发表。1925年,赛珍珠还写了短篇小说《一位中国女子说》,讲了一对异族青年男女的罗曼故事,以“影射”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恋情。

1927年春,北伐军攻克南京时,社会失去了控制,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也是危机四伏,她沦落为“洋难民”,离开了南京。
1928年夏,赛珍珠回到南京的家园时,意外找到了她在母亲去世后为其写的《凯丽的传记》一书的手稿,这部手稿排成铅字时书名便改成了《异邦客》。赛珍珠继续创作,不久给美国的朋友戴维·劳埃德寄去了一篇曾经在杂志上发表的小说《一位中国女子说》,同时还附上了未曾发表的续篇,建议将两者合成一部长篇,书名定为《天国之风》。
不久赛珍珠的新作《王龙》从南京金陵大学寄到了纽约的庄台公司,出版商沃尔什热情地答应出版,只是觉得《王龙》之名很难为人接受,而书名应“扣人心弦,富有浪漫情调”,建议改用“大地”之类的名字。
《大地》是赛珍珠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大地》里,作者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以饱蘸同情心的笔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在小说出版的20世纪上半叶,这一作品,跨越了东西文化间的鸿沟,有力改变了不少西方读者眼中中国那种“历史悠久而又软弱落后的神秘国度”印象。
1931年春,装帧精美的《大地》(TheGoodEarth)出版,好评如潮,销量飙升,《大地》一下子成了1931年和1932年全美最畅销的书,并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荷兰文、瑞典文、丹麦文、挪威文等译本。庄台公司也因此从一个负债累累的出版社一跃成为纽约著名的出版公司。沃尔什告诉她,《大地》的热销,让她一夜之间成为了名人。在美国,不光总统看《大地》,总统府的清洁工也在看。

沃尔什与赛珍珠还愉快地订下并切实履行了这样的协议:赛珍珠写什么,他就出什么。所以赛珍珠后来写成的《大地三部曲》之《儿子们》(1932)、《分家》(1935)以及其它多种文学作品,都是由沃尔什的公司出版的。
1934年,赛珍珠离开了中国。
1939年出版长篇小说《爱国者》、剧本《光明飞到中国》、散文集《中国的小说》,1940年获西弗吉尼亚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出版儿童读物《儿童故事集》。1941年担任《亚洲》杂志助理编辑、编辑。创办自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东西方协会”,担任主席职务。
1942年3月,应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之邀,用汉语广播向中国介绍美国人民如何理解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久,她最后一次到中国,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收集创作素材,深入进行宣传。1943年7月,邀请中美作家、学者到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寓所聚会,讨论中美关系。会后,就支持中国抗日等问题,向美国朝野发起声势较大的宣传。1946年辞去《亚洲》杂志编辑职务,专事写作。不久,《亚洲》杂志停刊。
1949年10月12日,“艾奇逊(DeanAche-son)国务卿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项条件……由于中国新政府尚不符合这些标准,美国现在不能给予承认”。
1950年代,世界上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割断了赛珍珠与新中国的联系。赛珍珠在美中对立、国共对立夹缝中异常矛盾。赛珍珠的《朋友之间》(1958年版)一书记载了她与菲律宾外交部长卡洛斯·P·罗慕洛的谈话,他们坦率地谈到美国人与亚洲人之间的冲突问题:美国政府想用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新中国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些代表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标准均起源于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与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相距甚远。赛珍珠希望中国和美国能找到一种互相容纳的机制,但这两个国家却兵戎相见,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越战争。
赛珍珠1949年创办“欢迎之家”,帮助收养具有亚洲血统的美国弃儿。1964年获人类特殊贡献奖。
创设赛珍珠基金会,旨在帮助美国军人在海外与亚洲妇女非婚所生弃儿。
1972年尼克松总统宣布访华后,赛珍珠不顾年迈,同意主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专题节目“重新看中国”,积极准备重新访华,但是一位中国驻加拿大的外交官给她发来一份严酷的拒绝信函。
1973年,她带着种种疑惑和遗憾离开了她的两个世界。

赛珍珠给一位朋友信中曾写道:“我想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多,我帮助美国人民了解和热爱中国人民。尽管我们目前和中国大陆互不往来,美国人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人民。”
直到2002年,布什访华,中国国家邮政局以一套中英文对照的《赛珍珠》邮资明信片的发行,才算是正式纪念了这位将自己视作中美桥梁的作家。

三、评价
1931年《大地》的出版,在美国反响强烈,当年就销售了180万册,连续22个月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60多个国家相继翻译出版,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事实上在1930年代,中国就有了8个中文译本的《大地》,可以说其影响力不亚于在美国。
尼克松总统说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历史学家詹姆斯·汤姆森说她是“13世纪马可·波罗以外描写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作家”。

尽管如此,对赛珍珠和《大地》的评价依然褒贬不一。
中国移居海外的作家拿到各种奖的作品,一般都不受本土欢迎,例子有很多。而她这部作品不受待见,可能是因为她本人目睹了太多中国旧社会的黑暗面,或者外国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开始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的(“在赛珍珠之前从未有人在小说里描写中国”),因此对她书中的描写照单全收,于是……姨太太、迷信、腐败、昏庸、糜烂以及各种古怪都来了。
当然,这是外国人的评价,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是把黑暗的一面深化,把光明的一面西化,让外国人比较容易接受——这也是必然的。正常的、生活所需的行为,哪个地方的人类都能接受,但是信仰和风俗类的东西就很容易被异化进而妖魔化。
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也备受争议,女作家在当时的文学界是受排斥的。很多人认为赛珍珠的获奖与大环境以及作品销量有很大关系。在那些文学大师的眼中,赛珍珠的文笔还不足以成就诺贝尔奖。
美国大诗人罗伯特曾说,如果赛珍珠都能获奖,那任何人都应该拿到奖杯。
同样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福克纳更为刻薄,他宁愿不要诺贝尔奖,也不要与赛珍珠站在一起。
此事在中国文学界的反应也很冷淡。鲁迅认为赛珍珠自视爱中国,但还是以美国人的角度写中国。
茅盾批评赛珍珠扭曲了中国农民的形象。巴金对赛珍珠也没有好感。老舍和赛珍珠有过接触,但也没说过赞扬赛珍珠的话。
《大地》并没有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而在中国火起来。

四、电影《大地》
1933年,中国明星影片公司率先发布消息,准备将《大地》搬上银幕,然而却因种种原因搁浅了。
米高梅公司得知这一消息,以15万美元的天价购买了《大地》的摄制权,用了三年半的时间拍摄成功了。此片最大的特点是所有演员均为美国人。

《大地》上映于1937年,导演:西德尼·富兰克林,主演:保罗·穆尼、路易丝·赖纳、沃尔特·康诺利。
女主角路易斯·赖纳Luise Rainer(1910-2014)获得第1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导演西德尼·富兰克林(Sidney Franklin,1893-1972)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的提名。

为了无限接近当时的中国农村,导演西德尼·富兰克林造了一座城。电影拍摄前,他在美国各地考察数月,最终在加利福尼亚州一座靠近山川的地方租下了上千亩地。造了许多中国农村的房子,板车,中国水井,甚至是养了中国的鸡鸭鹅。电影中演员的服装,道具,全是从中国收集的。甚至还从中国运走了两头耕地的黄牛。把这些所有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就变成了中国农村的样子。
这是影片的6分半钟简介:https://v.qq.com/x/page/i0853b2p3jn.html
五、故事梗概
《大地》讲述了清朝末年一对最普通的农民的故事。
1.王龙和阿兰
王龙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到了结婚的年龄,父亲想着给他买个女人做媳妇。
这个女人就是阿兰,是地主家最下等的丫鬟,生性老实,嘴也不甜。地主不喜欢,就低价处理给了王龙。
王龙到地主家,初见阿兰,感觉阿兰虽不算漂亮,但身体壮实,生儿子绝对行,满意的买下了她。回到家就和阿兰过起了小日子。阿兰自从离开了地主跟了王龙,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在进入王龙家的第一天,她就种下了一个桃树种子,憧憬着未来的新生活。

2.夫唱妇随,翻身做地主
两人恩爱有加,一起开荒耕田,阿兰也顺利怀了孕。一天风雨大作,还下起了冰雹,阿兰为了多收几捆麦子,晕倒在地。王龙把老婆抱回了家,阿兰顺利产下一个男孩。
再过一年,阿兰又生下一子,看来王龙猜的没错,阿兰果然能生儿子。
两人通过勤俭持家,有了不少积蓄。而这个时候又正值地主家道中落,准备出售田地。王龙听了阿兰的建议趁此机会花光积蓄,买地主家的土地。
后来王龙成了地主,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3.天有不测
然而当地主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遇到了两年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家中已没有余粮。王龙想把土地全部卖掉,换些钱好过年,但遭到阿兰的反对。
阿兰建议全家老小到南方去逃荒,先解决吃饭问题,等到次年春播时再回来继续种地。如果此时把土地卖掉,就等于断了后路,土地永远是农民的命根。
到了南方后,阿兰带着孩子们乞讨,而王龙则找了一份苦力来做。
而此时,恰逢辛亥革命爆发。在街上乞讨的阿兰随着人流,被挤来挤去,最后跌倒在地上。周围的人都在趁乱抢东西,抢粮食。而在倒在地上的阿兰却发现了一个小袋子。打开后,里面全是钻石!
4.成也钻石,败也钻石
钻石使两人重振家业,钻石也毁了这个家。两人带着钻石回到了家乡,王龙用这笔财富卖了更多的土地,成了一个超级大地主,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
他在叔叔的引导下,经常出入风月场所。对妻子的劝说不仅置之不理,还变本加厉的要娶一个年轻的妓女做二房。他给妓女买了大宅院,整天和她厮混在一起,生活懒散,也懒得管理土地。
面对这一切,阿兰也只能默默忍受,每天晚上自己偷偷哭泣。王龙的儿子也已长大,于是学着父亲的样子整天游手好闲。这天,王龙推开门发现,自己娶的二房,竟和小儿子在一起偷晴。王龙大怒,和儿子的关系也闹僵了。
偏偏这个时候,田里闹起了蝗灾,王龙的日子开始越来越不如意。因为自己的贪念,生活竟到了妻离子散的地步。
5.幡然醒悟,为时已晚
王龙终于意识到自己误入歧途。幡然醒悟的他,休掉了小妾,卖掉大宅院,重新回归土地,回到妻子阿兰的身边。
他走进了多日未进的阿兰的卧室,可是已经太晚。此时阿兰已经疾病缠身,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临死前,阿兰甚至没有抱怨,只是再次告诫王龙,要热爱土地,因为土地是农民的根。
阿兰死后,王龙看到院子里的桃树再次开花。那颗桃树是结婚当天,阿兰亲手栽下的。
王龙走到桃树下,默默的说道:阿兰,原来你就是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