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帕 | 他的策展人身份
五彩斑斓的白
斯卡帕擅长用简单颜色的材料,借助开窗带来的光影,展示材质和展品本身的质感。

这一点在卡诺瓦石膏雕像博物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看到展馆和展品都是非常微妙的白色,却通过光影分出了层次,对比其他展馆的卡诺瓦雕像布展,借助其他颜色的背景来衬托雕像,斯卡帕这种手法明显会更加的高级,色调简单而丰富。


墙上这种有些纹理的白色抹灰,是斯卡帕常用的一种涂料。它叫做Venetian Plaster(威尼斯抹灰),很多人认为它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是威尼斯大区一种常见的墙面装饰涂料。它最早出现在4世纪的罗马,维特鲁威也曾提及这种石灰饰面。Venetian Plaster在15世纪再次流行起来,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在为威尼斯贵族建筑寻找轻质的解决方案时发现了它们。这种材料实际上是石灰糊和大理石粉末混合,形成一种很像大理石的石膏,不仅有丰富的肌理,而且手感也很细腻,也有大理石那种摸上去凉凉的感觉。而且还比大理石本身便宜。于是这种轻轻的凉凉的便宜材料就在威尼斯广泛的使用和传播,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我发现这件事,是因为在去圆厅别墅的前一天刚好去了卡诺瓦石膏雕像博物馆,偷偷摸了摸这种白色的墙面。在圆厅别墅,讲解的工作人员提到帕拉第奥创造性的使用了这种模仿大理石饰面的材料,得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我伸手又一摸,发现和斯卡帕的卡诺瓦很相似。摸起来凉凉又滑滑,还会在手上沾上薄薄一层很细腻的粉末。真是久违的心动时刻,那一秒我获得了一种很隐秘的快乐。


除了饰面材料和雕塑的颜色和质感很契合之外,光影也是形成这种“五彩斑斓的白”的重要一环。在卡诺瓦中多见天窗,老巴西利卡的天窗,以及新建的空间的侧高窗和角窗。这些窗会形成三种光的效果。一种是斜斜的打在墙壁上,让墙面和前面的展品形成区分。第二种,光会透过窗直接打在展品上,形成舞台灯光的效果,全场只看你一个。这两种会因为太阳移动而有互相转换的可能,真的要用起来就要研究一下角度和光照范围。第三种是没有那么强烈的直射光,只是整体的把空间亮度拉高,在长展厅中,近景较暗而远景借助侧高窗变亮,也可以让展品分出层次。



另外在卡诺瓦中还有一种神秘的水面反射光,据说是照在三姐妹身上的,但因为我没看到所以一直对它有点生气。但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实现,应该是一种非常灵动的温柔的光泽。阳光借助水面折射在雕塑上,又在雕塑上流动,会非常漂亮吧。

还有比较直白的做法,在古堡博物馆中比较常见。就是把展品放在窗边,就会形成还不错的明暗效果。实在不行还可以用灯打光。这样即使对窗下手的机会有限,也能让展品得到不错的光效。


还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古堡博物馆的改造项目中,东翼(就是入口那栋楼,有很完整的立面)的窗已成定局,很难有大范围的改动,但是二层的采光不够,于是斯卡帕把二层的楼板直接下降,这样同样的窗,就可以照得更深,再配合比较反光的地面材料,真是妙妙妈妈给妙妙开门。


展品是空间的使用者
不同于常见的展览,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是观展的人。斯卡帕布展的空间,主要的使用者是展品,雕塑或者画,都张牙舞爪的占有着空间。它们互相之间存在张力,好像上一秒还在闲聊,下一秒,参观者走近来,它们就都定格了。尤其是雕像,并没有试图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大家面前,并没有奉献自己成为被凝视对象的觉悟,也没有在周围留出足够参观者环绕观察的空间,反而和其他雕像互看或者组成新的场景。参观者反而是闯入者,需要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不要碰到雕像们,绕着空隙观察。在这种自由的组合方式之下,雕像并不是独立的,反而更多是一组雕像,占用了空间,而参观者在观察的时候,是无法独立的观察某个雕像,目光不断被这组雕像中的其他吸引,然后在其中游移。




斯卡帕的展台设计的也很有趣,它会根据展品的形式而变化。明明没有联系的展品们,通过不同高度、位置的展架组合起来,就好像天生的一套。






联想到之前设计所谓美术馆博物馆,其实很少有机会结合展品做空间设计,更多还是在讨论建筑本身,可是不讨论展品的展厅,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虽然很多展览是临时展厅,需要通用性比较强的设计,但同样也会有博物馆这种,拥有自己藏品的展览空间,其实我也很少去关注,到底我要藏什么,要展什么。如果以后能有机会做一个这样深入的展厅设计,应该是很有趣的事!
参观者的走位
这一点是前几天二刷古堡博物馆的时候关注到的。第一次去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了解,而第二次去已经了解了许多建筑的故事,于是就更关注斯卡帕做的展览空间。雕塑的特点其实和卡诺瓦比较相像,绘画这种平面性比较强的展品,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展示面与流线的关系。
我选择了西翼的一个比较长的展厅和一个比较方的展厅来举例。在这个长展厅中,斯卡帕选择了中间是流线而两边是展品的做法,与东翼一层相似,与东翼的二层(中间是规整展墙而两边是走道)正好相反。

西翼的长展厅因为展品在两侧,所以可以一眼望到底。左侧的两个连续的十字架呼应着末端的房间的门洞,也是近似十字。右侧北向窗洞投射进来的冷光,分别打在了窗前的雕塑,以及窗边的巨大的横幅画上,让右侧的空间节奏分明。左侧自然的由两个巨大的十字架分隔,参观者就在几个主要的节点之间行走,每个间隔中还有贴着墙面布置的其他展品。这样一个有主有次的长展厅就布置完成了。


另一个比较方的展厅也很有趣,它位于西翼二层,形状有些奇怪,于是斯卡帕借助展品的位置,将其分为两个参观的“点”,A和B。从上面的长展厅进入(已经被斯卡帕安排的明明白白),首先会自动停驻在点A,因为一幅很小的画a挡住了前进的路线。在这里还正好可以看到远处的雕塑,于是又被吸引到了点B,在这个点位,不仅刚好是雕塑的最佳观赏距离,还同时是能看清余下几幅画的角度(原地自转)。再被门洞吸引到点C,不仅能看到墙边的画,还可以透过一系列的洞口,看到每一个门洞旁边的画,以及尽端展厅的作品。就这样,好像引诱小老鼠出洞的奶酪,参观者就一点点被勾引着游览完全部的展厅。







其他很多的展厅,倾向于规整的贴墙展览,有几面墙就贴几面墙,画和画之间保持着恰当的距离,但并不可能脱离墙面。如果有雕塑展品,那就放在展厅的中央,可以转着圈看。非常合理,但不有趣。
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翻了斯卡帕古堡博物馆的图纸,都没有看到关于西翼展厅布展的草稿,东翼的布展也不是很多。于是就很担心是不是自己过度解读,又去搜了搜有没有其他人写过相关的东西。然后果然是有的,有一篇还扯上了叙事、电影、文学性等等。感觉如果再继续看看,也仍然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虽然斯卡帕实际项目并不是很多,但每一个都有很大的解读空间,可以反复掏出来看。
以上就是目前我对斯卡帕的布展手法的分析啦。应该最近对斯卡帕的长篇日记就告一段落了,后续也许有心情会整理一下斯卡帕建筑的照片们发出来。
拖了一夏天终于写完,还觉得有点突然。今天发现自己可以参加秋招了,瞬间感到焦虑,但又因为没遭受过社会毒打而对工作这件事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期待打工生活了!
有缘再见!
-
葱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27 17:07:28
-
豆友2vR1N4BxRU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3 08:36:09
-
-TWEL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9 04:52:57
-
濁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0 06:18:44
-
莎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7 11:05:16
-
豆友235285010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4 14:00:57
-
小太阳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3 14:38:00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9 22:03:2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8 15:04:05
-
枉少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7 12:19:42
-
马人圭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6 18:33:49
-
2199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4 14:46:36
-
Cecer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22:57:31
-
dfdyp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7:55:53
-
Gr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5:03:13
-
源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4:47:50
-
Oops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4:09:0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1:39:20
-
Eff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1:15:01
-
黑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1:04:56
-
青骑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0:42:43
-
好事多磨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0:30:50
-
Delacroix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10:00:39
-
又又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09:32:28
-
希腊小庙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09:04:14
-
然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09:00:01
-
ANEWM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08:56:05
-
Sist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08:36:29
-
练习去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3 08: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