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
漫长的出差季就要结束了!从最初不敢说出口的小期待到现在的“麻木不仁”,好像也没什么不适应。总得活下去,总得给活下去找事做。不想说自己曾经的期待,也不说失望后的落寞,我想说说与我“同床共枕”一星期,同室相处两个半月的芳。
先说两个前提:我是个没有任何地域歧视的人,但不妨碍别人有这样的想法,“人各有志”,这一点我理解;我也是从db小县城出来的土包子,为了适应各种新环境不断地打破原来的自己,冠冕堂皇地我把这些视为成长的代价及人生的阅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待这个事儿,就是一个人正常的成长:不断地拔掉身上的刺,修剪多余的枝叶,适应环境,最终的目的尽量让自己活得舒服些(但真的好难)。
说回我的同事芳。她是今年三月入职的新同事,入职前,我是先于老板面试她的,第一印象还不错(疫情原因,她全程戴口罩,直到她办入职我才见到真面目),很朴实,从过往的工作经历看,也算是符合我们招聘的条件,而且最最打动我的就是那句话:我能出差的,长期也没问题。面试到入职折腾了几个月,原因是她在纠结(毕竟我们小公司,她之前就职上市公司,虽然离职原因是部门解散),又赶上春节,总之三月初报到,第二天正式亮相大都市—上海。这也是我真正了解她的开始!公司客户是大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上市大国企,董事长、总裁头衔的大人物离我们八丈远,但仅仅是甲方的项目负责人及下面的执行人就已经威风凛凛了,我没问过芳的第一感觉是啥,当时我的想法也很单纯,什么都无所谓的,只是工作啊,一个搞技术的,专业的东西能拎得清,其他可以忽略不计,结果我大错特错了!😭初次见面的晚宴,我就被击到了。惯常的经历,都要彼此介绍自己,找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拉近感情。可就在自我介绍环节,芳纠结地(很明显,甚至有思考选择的很长一段停顿时间)说自己是sd人,她话音未落,客户领导就来了兴致(他老家就是sd),准备与芳说说家乡话,唠唠家乡变化,于是当时的场面一度尴尬,就是我能言善辩的老板也词穷。与甲方的第一次会面就这样结束了!
回京后,没等我对上海行有总结时,疫情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到了六月。等待的时间里,老板就不断地质疑芳(不是从专业的角度),总问我“和你说话也这样吗”?芳说话的确有个毛病,总是说“半截话”,从语法的角度看,不是没谓语就是没宾语,甚至有时干脆你就不清楚她想说什么,比如她经常说“我们就那”,那指什么,反正我不知道。以至于老板最后和我说,“我不想和她对话,我头疼”。但我觉得还好吧,不到老板说的那个程度,这孩子(她婆婆比我大两岁,在我看她就是孩子)还是比较朴实无华,算是块璞玉。六月中旬,我们出差了。我们选择在苏州(当时项目基本在江苏范围内)隔离(北京疫情原因),从集中隔离到民宿(同床共枕),慢慢开始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她的家庭生活及她的兴趣爱好。hn农村长大,老公是sd人,孩子三周岁,在北京无车无房无户口,但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想离开北京,咬牙坚持,努力工作,要赚钱买房子,要想办法解决户口。活着好累啊!但我理解她!
七月初,工作正式开始,第一天的工作没结束,她就抽空拉住我说“陈老师你好厉害,开会主持发言你都不拿稿子呀”,我当时以为她会说话,专拣好听的说,所以也没在意。但我观察她很兴奋,工作热情很高,尤其在发现企业问题时,她很亢奋,以至于在第三天的工作中就给我捅娄子了。具体过程不说了,总之为了她亢奋的5分钟通话,我用了10个小时化解,最重要的是她在客户那里的第二印象分数为负数!在江苏工作的一个月里,我最初的“璞玉”想法开始动摇,芳的专业水平我现在也不敢乱表态,毕竟我不是专业人员,但工作也好,做人也罢,不能完全靠专业,生活与工作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沟通交流,但芳不谙其道,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继续顽强的斗争。与甲方沟通不畅,与企业交流不顺,最让我不解的是在被问到自己哪里人时,她依然纠结地回答自己是sd人。终于有一次她被另外一位同事揭短了(整个出差过程中,这是每顿饭前的必聊话题,因为不同客户聊天的开头部分基本都离不开这几样:哪儿人、孩子、升学、交通拥堵、生活不易等等),我不能看热闹,我只能为她解围,说她嫁夫随夫,很正常的回答,但这一次为她解围后,回酒店我直接说了我的想法:说自己是某个地方的人很难为情吗?难道不是那个停顿纠结的时间才更难为情吗?我现在想想,我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对的,但从我个人角度看,我宁可大方说自己是哪儿人,也不愿意被人揭短,不愿意当众纠结如何回答。
这一个月的共同生活与工作时间,我对芳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娘家的情况、她婆家的情况、她老公的情况、她孩子的成长等等,间歇间我也会和她讲述我的半生。彼此的故事讲了两个多月,渐渐地我知道了我们的不同:她没有太多的欲望,而我恰恰相反,我从小就被各种心底的欲望支撑着(这算不算我也有人生目标),我总想更上层楼,所以我累、我烦,但我也有收获,我努力成长,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成长,这其中包括我的生活、我的感情、我的工作。芳其实也有目标,比如买房子,这似乎成了她的执念,不舍得多花半分钱,对自己绝对狠。我偶尔想提醒她,这种生活状态不可取,就目前房价及她和家人的收入,再过十年想买她租住的房子也不可能,因为这十年里,她的孩子要成长,她也要生活,而且应该好好生活!她每说到房子、孩子、户口、孩子爸爸(她传递的信息是孩子爸爸貌似还没长大,不知道如何应付生活的重担)时,我真是发自内心的心疼她!我也曾33岁,也曾为某事某人焦躁过,但我的“理想”不断提醒我,人生几十年,很短暂,要知道舍得,不能难为自己!可事实上我并不敢乱说话,容易引起误解。工作中的芳,其实是让我有写写她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我由最初对她“璞玉”到“顽石”判断转变的原因。项目执行过程中乙方对甲方的态度倒不是非要卑躬屈膝,但友好的交流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芳完全不懂语言的艺术,就是在自己吃亏时也不能发现缘由,我的告诫不但没起作用,反倒让她误会,偶尔我对她会有“好赖不懂”的印象。所有与甲方有语言沟通的问题,她一件也搞不定,于是我成为每天为她擦屁股的保姆。芳又是个不敢担当的人,每每要出现问题时,她总要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洗刷干净,但她从没考虑过,她就是行走在河边的人,而我只是看客。这时我也很可怜她,可怜她的无知!至于她的专业水准,我依然不乱下定义,但我从甲方的态度里还是发现了端倪!
以上是我对芳整体的描述,还有一些细节不便说出来,否则我这个和她婆婆一样年纪的姐姐就小家子气了!不过我还是要加一句: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不以貌取人,不以出身判断人的未来,因为我们都是小人物,芸芸众生里谁又比谁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呢!可最终的结局还是有区别的:善于学习的人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向前,反之结果不说亦知!我知道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一样,也不可能让身边的所有人都按自己的行事轨迹去发展,但大抵正常思维逻辑还是类似的。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就是这样吧!
如不出所料,芳大概率不会继续做下去了,不是她不愿意(她根本就想不到有人对她不满意)继续,是老板不会愿意她继续留下来!不管有没有这样一天,我还是希望芳早日实现她的梦想!人活一世,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