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解读 2021EVOLO竞赛营作品专访 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园狂想
以下文章来源于ZOOdesigner ,作者ZOO编辑部

ZOOdesigner.
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工作室,他们愿为世界带来快乐

eVolo是一个探讨摩天大楼与自然世界、摩天大楼与社区、摩天大楼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论坛。该竞赛成立于2006年,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层建筑奖项之一。通过对全球化、灵活性、适应性和数字革命的研究,它认可通过新技术、材料、程序、美学和空间组织的实施重新定义摩天大楼设计的杰出想法。
这个冬天,ZOOdesigner国际竞赛营以全新的模式亮相智慧山,其作为「2021天津·建筑设计周」的一个分支相较以往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核。
对于ZOO来说,我们掌握的是年轻一代的创造力,本次eVolo国际高层竞赛营更是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对建筑设计饱含热情的70位设计青年相约天津智慧山,一同探讨城市未来,与我们共赴设计盛宴。作品集结团队所有老师同学的心血,故工作室将刊登学员作品成果在为大家分享——系列学员作品解读。
- 竞赛营作品解读 -
Interpretation of Competition Camp Works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圣母院的大火摧毁的不只是建筑,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同样,建筑也能承载着无尽的希望,是建筑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并重新恢复人们的精神寄托。就像当年教堂建筑产生之时,每位建筑师都将建造教堂视为造物主的恩赐,这种辉煌的举动应当在二十一世纪重现。
伊甸园幻想设想了这样一种场景,在残缺的教堂之上,来自全世界的建筑师合力设计了这个梦幻般的建筑——伊甸园,但真正的伊甸园并不由建筑师所创造,而是由人与建筑共同创造。人们在这个建筑中自发活动,产生了场所精神,放弃了很多欲望归于平凡。建筑在这种精神的催化作用下像花园一样的绽放,拥有无尽的生命力。建筑与人的相互催化,最终再现人间伊甸园。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 团队成员 -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指导老师丨温佳鑫、胡雨佳
编辑丨FTY
视觉丨FTY
01
谈谈作品的“诞生”过程
关于建筑
Q: 大家平时有哪些爱好呢(和专业相关的或不相关的),这些爱好对专业的选择和自己的作品都有哪些影响?
A: 张啸寅:对于插画的爱好直接影响了这次作品。我把平时在练习中的积累应用到了背景分析图的绘制中,画了四张以插画形式表现的故事叙述图。另外,我从高中开始就对教堂类建筑有特别的兴趣了,读过《世界教堂100个》一书,对我们这次的选题有很大影响。
谭王冰:爱好挺多的,但是对作品创作影响最大的是游戏。在出建筑内部效果图时,我们受到“刺客信条”的启发,截取到了一些巴黎圣母院内部非常精美的图片。
朱炳奇:在外建史学习过程中,我对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产生了一定兴趣,并阅读了相关的书目,辅助我对概念的理解。另一个爱好则是音乐。我通过音乐来缓解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压力,舒缓自己的心情。
王淳子涵:我喜欢感性的东西。听歌,看小说,开脑洞的游戏,在网站上扒图等等。这些爱好会启发我的思路。
选址背景
Q: 团队以巴黎作为最终选址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请谈谈你们对于选址的解读!
A:我们的作品并不以问题为导向。我们首先确定了要做一个有“精神高度”的建筑的目标。其次,我们联想到了巴黎圣母院的失火事件对信徒们信仰的摧毁性。因此,我们直接以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作为设计的缘起,帮助人们重建信仰,进而实现一定的精神高度。


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概念生成
Q: 团队是如何在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与设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呢?
A: 圣母院的大火摧毁的不只是建筑,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同样,建筑也能承载着无尽的希望,是建筑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并重新恢复人们的精神寄托。就像当年教堂建筑产生之时,每位建筑师都将建造教堂视为造物主的恩赐,这种辉煌的举动应当在二十一世纪重现。
伊甸园幻想设想了这样一种场景,在残缺的教堂之上,来自全世界的建筑师合力设计了这个梦幻般的建筑——伊甸园,但真正的伊甸园并不由建筑师所创造,而是由人与建筑共同创造。人们在这个建筑中自发活动,产生了场所精神,放弃了很多欲望归于平凡。建筑在这种精神的催化作用下像花园一样的绽放,拥有无尽的生命力。建筑与人的相互催化,最终再现人间伊甸园。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Q: 作品选择将“伊甸园”作为设计主线的缘起是什么?如何通过这个主题串联整个建筑作品故事线,最终实现人间伊甸园?
A:伊甸园在圣经的原文含有乐园的意思,指《圣经》中上帝为亚当夏娃创造的乐园,后世用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圣经》记载伊甸园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之地流出并滋润园里,这四条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和比逊河。
伊甸园是我们设计的主线:
《The Fantasy of Eden》故事线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第一幕:伊甸园之辩
一天,在巴黎圣母院的图书馆内,一群虔诚的信徒们谈起了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他们渴望见到真正的伊甸园,并找到各种历史资料展开始头脑风暴。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第二幕:教堂的狂想
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已无迹可寻,那么如何才能创造一个真正的伊甸园呢?教堂建筑存在了上千年,由最早的巴西利卡逐渐演进形成哥特、巴洛克等丰富形式,但建筑师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将自然与教堂结合。试想,如果教堂的玫瑰花窗真的由玫瑰花构成、教堂与自然相融合,那该是多么圣洁的景象!信徒们将这个想法藏在心底。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第三幕:悲剧与机遇
2019年,巴黎圣母院在大火中损毁严重,信徒们在塞纳河畔目睹了这悲痛的场景。他们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重建圣母院。然而,圣母院的损毁似乎是上帝给予他们实现自己想法的一个机会,他们要让圣母院将涅槃重生。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第四幕:伊甸园
圣母院的火情消散后,圣徒们第一时间赶到了现成。在教堂残破的穹顶之下,阳光透过残骸倾泻而下,有如圣光一般照在信徒们的脸上。透过这道光,他们仿佛看到了若隐若现的天国,像极了他们向往已久的伊甸园。
Q:可以和我们分享下作品将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初衷是什么吗?这样的组合对传统的教堂空间与信徒们祷告方式有何影响?
A:我们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Travis Bedel的人体花园系列作品。作品从观察自己的身体入手,抓住那些细微的感受。根植于肌肉中的植物、头颅中开出的花朵、骨骼和器官里的生长活动……
Travis Bedel把植物插图与人体解剖图重组,人体与自然达到了不可名状的和谐,说明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体。


艺术家Travis Bedel的人体花园系列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设计理念:
圣经中,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亚当,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将他们养育在一个开满各种奇花异卉的乐园中。人类本就源于泥土,与自然融为一体;离去又化为泥土,归于自然。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在画家根据圣经描绘的伊甸园的基础上,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受邀完成了圣母院的改造方案。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根据信徒们的要求,建筑师们提出了一个提议:为了让建筑与花朵相结合,他们设计了小型的花田模块。就像上帝洒下的一捧花瓣,这些花田层层堆叠,形成向上的递进空间。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伊甸园”一经完工,它将标志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祷告方式。祈祷者和来访者不再在教堂里与遥不可及的上帝交谈,而是漫步在如花的田野里,与上帝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他们不再感到单调乏味,而是感受到了真正的洗礼和解脱。
Q: 团队应用了什么方法引导平面,结构和节点设计?请具体谈谈你们的转译思路。
A:主要用了类型学的方法。

《The Fantasy of Eden》平面设计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类型学——平面设计:在平面组织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六世纪罗马教堂的壁画“the glory of Christ”,肋骨拱将壁画分为了四个部分,象征着伊甸园河流滋养的四个文明,分别是底比斯河、基宏河、幼发拉底河、比逊河流域文明。以此作为基础,我们进行了水系统的梳理,并在东方设置了象征文明起源的水池。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我们提取了法式园林的平面逻辑,将建筑、水体置入其中。同时以凡尔赛宫为原型,平面的空间序列遵循建筑-水池-放射性轴线-水池展开。创造了指向东面,即传说中伊甸园方向的轴线。



《The Fantasy of Eden》结构体系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类型学——结构体系:哥特式教堂另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复杂的拱券结构。我们我们将哥特式建筑的元素抽离并进行重组,重构了拱的体系,使教堂原有十字拱承重结构与新建部分协调。建筑主体也由一系列的全拱、半拱组成,与圣母院原有的拱体系相呼应。


《The Fantasy of Eden》花窗的转译及锥体结构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类型学——玫瑰花窗重构:传统的玫瑰花窗象征着天堂之门,是彩色玻璃与混凝土的杰作。自然的玫瑰花窗则是又真正的花朵构成,它是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我们还设计了一种锥体结构,它的面材是半透明的镜子,能将周围的花田与经过的行人映射其中。鲜花、人、建筑合为一体。建筑、自然与人互动,创造出人无限的场所精神。
Q: 我们注意到图纸中呈现出的剖面图非常有意思,可以进行具体的讲解吗?
A:建筑剖面中不同的高度象征着不同的场景。


《The Fantasy of Eden》剖面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87-124m是第三层级,象征着伊甸园中的善恶树。小型的平台围绕着中间的尖塔向上盘旋,越接近天堂道路则瑜伽险阻。为攀岩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场地。
65-87m是第二层级,象征着亚当与夏娃的花田。层层叠叠的花田模块构成了这一层级,为人们提供了非凡的徜徉在花海与瀑布中的体验。
46-65m,是建筑的第一层级,象征着伊甸园的土地与河流。水系、道路系统、建筑构成这一层级,形成伊甸园的主要景观。提供了一个适合祷告、冥想的空间。


《The Fantasy of Eden》灌溉系统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中部尖塔实则一套垂直灌溉系统。水池中的水通过一级泵站、营养罐、过滤系统、输水管道、二级泵站到达塔顶,塔顶将水泵入圆锥状管道,为各个高度的花田进行灌溉。灌溉后的水重新流入池中,进行循环使用。水池可以在雨天蓄水,减少用水量。
02
在竞赛营中的故事
竞赛复盘
Q: 图纸表达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竞赛绘图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A:我们组是由两位规划专业的同学以及两位建筑专业的同学组成的组。由于规划专业的同学常以插画风的形式出图,因此首次的实景出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此外,我们组内建筑学专业的同学普遍年级比较低,缺少坚实的建筑学功力和逻辑。但是,好在营中有专门的渲染辅导课,帮助我们补充软件技能。
图纸部分最难的是核心分析图的绘制。由于我们的设计概念较为晦涩,将设计的逻辑讲清楚并以图示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今我们都觉得我们的核心分析图不达标。
谈及建议,我们认为建筑学类的同学一定要学会用图去说话。当然,这方面需要深厚的积累。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竞赛图纸首先要有抓人眼球的图面效果,其次要有足够深度的内容,否则只是虚有其表的美图而已。因此,在绘图之初一定要有明确的构图,色彩,氛围意象。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Q: 你们觉得作品中的闪光点是什么?有哪些部分你们觉得还可以再进行完善?
A:我们认为作品中的闪光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作品有浪漫的故事线,实现了自然和教堂的结合,使得教堂变得更加神圣,并改变了教徒们传统的祈祷方式。第二,我们的选题虽然并不新颖,但是破题比较独特,在圣母院上重构了一个“小城市”而非像其他圣母院方案那样主要针对塔做文章。第三,图纸中两张大效果图比较好的体现出了我们设想的氛围,这个要感谢佳鑫哥的润色。完善的地方就是分析图了,以及表达问题。
但是,作品“浪漫性”的特征也可以成为我们继续完善的点。或许作品有些过于浪漫,我们认为团队对于建筑结构的拆分可以做得更加科学严谨些,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控制作品中感性的部分。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图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Q: 参加Zoodesigner竞赛营后大家有怎样的惊喜和收获?可以和我们分享下组内每位同学的结营感受吗?
A:张啸寅:整体感受是“一波三折”。我们组是一个颇有人文情怀的小组,我们提出了很多人文相关的选题,例如针对“奶嘴乐”现象的反思、男女平等问题、城市的贫民窟问题等等。然而,这些选题要么是缺乏新意被我们内部否决,要么是足够新颖但是难以推进。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机缘巧合下我们从AA的一个案例中获得灵感,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选题,这时二十天的竞赛营已经过去了一半。确定选题后,虽然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我们终于能够摆脱焦虑和迷茫有序推进。
谭王冰:做这个设计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坎坷了,因为我们组有两个大四城规学生,所以其实一开始我们的一些想法其实非常的不建筑(?)佳鑫哥和我们小胡老师可能都替我们头疼吧,我们提出来的反奶嘴乐、反内卷这些主题都帮我们想了很多建筑的方式去解决,但是最后我们都觉得不可行。主题一改再改,在讨论了很久之后我们一拍脑门(不是)灵光一闪,提出来可以将花与教堂进行,通过自然将教堂塑造得更加神圣,然后就开始了疯狂拉模型、出图的历程,再次重复确定主题时的坎坷,模型也是反反复复拉了非常多个版本,佳鑫哥和小胡老师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包括图的排版、效果图、分析图的形式都提了很多意见。佳鑫哥就像大海一样不断地输出他脑内储藏的想法,小胡老师疯狂帮我们找画图的范例、素材陪我们熬到凌晨。中间最好玩的事情是我们需要出一张教堂的内部效果图,我们是从刺客信条:大革命取景的,所以最后大家疯狂肝图的时候就看到我们小樱同学在打游戏。(不过打了一个上午都没进巴黎,最后只好借了一个同学的账号,不然我们除了熬夜肝图之外还得熬夜打游戏。)

团队绘图过程记录
作者:©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我本人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了。竞赛营里真的很多大佬,不管是老师也好同学也好,都有很多把刷子。佳鑫哥和助教老师都特别负责,我还记得第一次评图评了整整一天,我都坐得头昏眼花了,老师还在持续输出,怀疑他们都是参加过铁人三项的选手。除此之外感觉收获也很大,本城规学子第一次尝试了实景合成出图,真的感谢几位老师的指导;还学会了怎么团队合作,怎么合理地给每位同学分配工作。
朱炳奇:我是大二上参加的evolo,也是我大学的第一次竞赛,很幸运来到zoo,认识了非常厉害的学长学姐们,感谢你们的包容,感谢队友们。通过这次竞赛,我更清楚了一套竞赛图纸的完整流程,思路从课设中非常及时地解放出来,对刚刚开始学习建筑学的路程大有裨益。也因为年纪较低,有很多操作上的不熟悉和学习的过程,再次感谢包容并耐心为我讲解的助教和学长学姐,我将永远铭记这段有苦有乐让我飞速成长的经历!
王淳子涵:作为一个大二、还没入门的建筑小白而言,在这次竞赛营里,收获真的很多,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在建筑学习方面,对于设计思维、设计手法、资料查找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既有开阔,也帮我自己节省了很多时间,真的很棒。在团队合作方面,也培养了我的协作能力,团队里的学长学姐真的都很耐心,帮助到我很多。这次竞赛营,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天津。言而简之,此行值得!!

本次采访就到这里了,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希望同学们的梦想都能成真,愿好运可以一直眷顾你们~感恩你们与ZOOdesigner的相遇,让我们之间又多了一段关于热爱,创造和温暖的故事。
以上所有图纸版权归张啸寅、谭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团队所有,作品解读版权以及编辑权限归ZOO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欢迎分享。若需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授权。
·END·


-
Uaksqiuuu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5 10: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