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机遇:2045年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老人

近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规划的通知》。
通知提及,健康生活目的地是指以优质的自然、生态、人文为基底,以满足云南人民群众和四面八方来客对健康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为目标,以塑造健康生活空间、传递健康生活理念、打造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健康生活产业、丰富健康生活业态为手段,以构建健康产业集群为支撑,以提供多样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为内容,促进人人全面健康的美好生活空间。
云南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地形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宜人气候、优越生态、美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具备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良好条件。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旅游产业量质齐升。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3281.7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477.03亿元,基本实现翻番,“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实力进一步增强。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2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4个国家级、1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9个、4A级旅游景区达到105个,成功创建15个省级特色旅游城市、20个省级旅游强县、67个省级旅游名镇、133个省级旅游名村。
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进一步融合,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健康+旅游”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人们从“到云南旅游”逐步向“来云南旅居、养生”转变,省外入滇旅居人口规模呈增长态势,健康旅游发展成为云南旅游的特色和亮点。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云南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地我省。全省16个州(市)实现三甲医院和州(市)级三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全覆盖,22个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42个县(市、区)纳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89.45%,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015年的5.01张增加到2020年的6.89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医养融合持续深化。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41家,床位3.74万张,从业人员1.7万余名。气候、环境、森林、温泉等优势资源与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生态休闲旅游、运动康复等进一步融合,全省共认定82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一批特色康养基地不断展示新形象、彰显新功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民族药)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健康云南深入推进。紧抓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有序开展合理膳食、食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等专项行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普及。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谐交融,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末,云南积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华文化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影响力大幅提升。全省始终坚持万物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营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氛围,努力实现涵养生态美、创建环境美、提升城市美、塑造乡村美、展现山水美。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共建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88座(个、片),中国传统村落708个,世界文化遗产2项、申遗推荐项目1项,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影像记录完成数字化并进入国家非遗数据库。民族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创作了一批反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舞蹈、戏剧(曲)等文艺作品,新创原创大型舞台艺术作品50余台、小戏作品70余个,入选国家级的美术作品190余幅,一批优秀剧目入选参评国家节赛和大奖。坚持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质文化,积极推进遗址考古和地质研究工作,积极打造考古遗址文化精品,传播推广文化遗产价值,丰富中华文明标识的云南内容。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现发展质效提升,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延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健全。“十三五”末,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8个产业综合产值达6867亿元,年均增幅达16%。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生”“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田园综合体。
全省“三品一标”新认证主体622家、产品1524个,累计有效获证主体2213家、产品6257个;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900家,较2015年增加203家。斗南花卉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鲜切花的风向标,“普洱茶”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品牌”。多样化的绿色农产品品牌闪耀全国,丰富优质的绿色食品成为“吃出健康”的重要支撑。
“十三五”以来,建设健身步道3110公里,新增社会足球场地1669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6.01%,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89.8%,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6.3万人,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从0.5人大幅增加到2.16人。
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成效明显,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不断健全,体育科学健身服务机制基本形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次数超过1400场次,年均超过2000万人次参与健身活动。
体育产业规模实现重大突破,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从2015年末34.44亿元增长到2020年末129.7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38%,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20.52个百分点,打造形成了一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特色小镇,昆明市被列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十三五”期间,建成“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为广大用户及游客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智慧旅游服务,在实时景区直播、旅游诚信体系构建、旅游投诉处置体系、旅游退货机制等8个方面的创新实践成为全国智慧旅游的标杆。
公安大数据建设走在全国前列,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商用试点和新基建全面推进。高标准建成“一部手机办事通”“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全力做好一部手机办事通“我要看病”版块,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开展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建设云南省健康医疗云计算中心,启动全省就诊“一码通”建设试点,全方位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多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名录。
持续推进全省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全省共有83家医院、4818家药店上线医保电子凭证。积极推进健康科普数字化,截至2020年,省级完成了“两库八平台”(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及8个宣传平台)的搭建工作。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深入组织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把健康服务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打造,服务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规模总量持续扩大,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635.4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
旅游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健康服务业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体育健身、托育养老、家政服务等优质供给不断扩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全省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42.0%,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旅游营商环境大幅提升,构建了“1+3+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1+16+129+X”投诉处置、“30天无理由退货”、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考核评价等现代服务监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仍需攻坚克难。
主要表现在:制约“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突出,支柱产业还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旅游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慢,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国际化文旅产品紧缺、新业态新产品创新发展滞后,应对季节性、突发性的手段不足;
受疫情冲击特别是因周边国家和边境疫情防控形势尚不明朗,全省旅游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预期转弱,需求严重收缩,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主体培育不足,整体营商环境仍需改善;
粗放式的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仍比较突出;
“健康生活目的地”形象尚未形成,品牌形象宣传体系亟待建立;
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与开发能力不足,链主企业缺失;教育、医疗、养老、扶幼等基本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要补,支撑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基础仍不牢固。
从国际看,后疫情时代全球民众健康意识普遍提升,健康管理将逐渐成为全民刚需、全球共识,国际旅游消费需求从过去的观光型旅游升级为休闲康养和候鸟式旅居,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成为新增长点。
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缅新通道(仰光—临沧—成都)海公铁联运首运成功,中老铁路顺利通车,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大通道功能更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等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云南作为“大循环、双循环”重要支撑和连接南亚东南亚战略纽带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健康生活普遍需求。
国内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预计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4%,2045年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老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民族风情、人文环境等优势,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大有可为。
总的来看,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当前面临的困难,是加快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系统推进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是阶段性困难。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凝聚各方力量,深化健康生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数量巨大、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健康生活资源,提升软硬件设施服务和产业全链条发展水平,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来源:云南省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