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十四个》
王维与李商隐象征了人生中冷与热、理智与情感的两端。只有投入没有旁观,投入则堕为沉溺;只有旁观没有投入,旁观将成为逃避。我们生命中的有些瞬间像“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王维,有些则像“不辞题鹅妒年芳”的李商隐。冷静的判断和涌动的欲望如果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么在无数次的循环中,他也许会在某一刻观察到心灵活动的规律,产生一种觉醒的意识,意识到不论是就此中止还是继续追求,终究有选择的余地。在这样的时刻,自由就产生了。p33
如果你听过ECM(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德国音乐厂牌)的爵士乐,就会熟悉这种感受。古典乐通常是主题和结构先行,相比之下,爵士乐更加自由,往往从一个动机开始,律动和旋律源源不断地发生。P44
脑洞再大一点的话,陶渊明和辛弃疾的对应关系会使我想到赫尔曼.黑塞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及《玻璃球游戏》。在黑塞的大部分小说中,存在着这样一对阴影兄弟,一方表达了纯粹的思想追求、归隐的个人生活、情感疏离的特质和道德上的洁癖,另一方则表达了强烈的入世热情、长久的尘世流浪、复杂的情感关系和道德上的瑕疵。但在黑塞的所有这类小说中,阴影兄弟最后都会再次会合并互相拯救。那时,过去的单一模式将会被打破,更具完整性和包容性的新人格继而诞生。但在黑塞的设定中,更具理性、更道德完美的隐居者,在故事的最后,会被那个热情的浪子改变,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沉浸于概念的追求而错失了真切具体的爱。我一直以为这是因为黑塞的性情更类前者,所以用这样的结局来自我拯救。p79
如果一定要说盛唐诗人这种 “痴憨之气、浑成之美”到底是什么,它大概是一一种未经世事的单纯、不加掩饰的惊喜、不带防御的吐露、不求深意的表达。读盛唐诗会有一种“天地未曾破损之前”的酣畅快乐,那种感觉诚如于尔克.舒比格那个绝妙的书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让我们联想起肥皂泡、彩虹、草莓等一系列简单、轻盈而美好的事物。p112
有一次,我听一个西方心理学家讲座,说到中国人有一种独有的情感,难以在西方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翻译,这就是“怨”。怨代表一种自我攻击、自我厌弃,并带来生命力的消沉。我觉得王昌龄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其实不大体会得到“怨”,他的怨诗常以乐景动人。p117
可是我觉得,这里面有-种非常细微的情欲暗示。这个夜晚和冬天来比是足够温暖,但其实依然有一些春寒料峭。这时,如果你到了帘内、到了被子里,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肌肤相亲、耳鬓斯磨,在肌肤和肌肤接触的温度中再停下来感受外面的气温,就会觉得夜气中还是有很多寒意的。后来,白居易写“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暗示杨玉环跟唐明皇的肌肤之亲,这两处立意其实相同。寒暖之分不仅来自屋内与屋外的温差,更来自肉体与肉体的距离变化。正是因为从肉体的缠绵中分离,才感受到风入罗衣的贴体冰凉。性爱之后可能是空虚,也可能是温柔。这首诗的美妙之处还在于情色之外,于末句体现的进一步的呵护和温柔。因此,我说这一句讲的是‘意足”。p129
阅读盛唐诗人写作宫廷情事的诗歌,浪漫体验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现代人的心灵。在这个时刻的眩晕中,迷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爱情,更是未经损耗之前,对于人生最纯粹的热情与最饱满的希望。p143
词和诗不一样,它每句的长短不同,所以又叫作长短句。最初它是配乐演唱的,不同曲调下每句的长短当然就有差异。人们把每句字数和平仄的标准确定下来,给它一个名字,叫作“词牌”, 配套的音乐就叫“词调”宋亡之后,词调渐渐失传,词牌” 却保留下来。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最初确定词牌的人是根据词调的音乐来安排四声的,所以哪怕我们现在不能唱词了,依然能通过朗读感受到一首词中音乐的美感。p154
如果我们所在的宇宙就是“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的翻来覆去,如果我们的时代和个人命运就是“俯仰昔人非”的众叛亲离,活着未免太惨了。可是,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是确定的?下阕苏轼就要说那个确定的东西。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这是个浪漫、感人,但又略显荒谬的表述。在宏大历史、时代命运都难以把握、难以依靠时,他居然说:“我们在西湖边共享的那个瞬间是可靠的。”姜夔不是说西湖春天的美,在夏天到来时就要失去吗?不是说记忆会被以后的生活覆盖吗?但苏轼不这样认为,他很确定地说:“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言之凿凿,落地有声。p213
现代人处理自己人生困境的方法之一是去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有时我觉得文学阅读也能起类似的作用。诗人用作品呈现自身的困境和绝望,同时也将他们抵御绝望的能力贯注在诗歌中。当我们在文学中穿行,体验这些非常尖锐的痛苦时,又无时无刻不被富有人情味的智者所牵引,所陪伴。等我们走出诗歌,过往生命中的伤痛好像也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疗愈。p218
这些激动人心的亮色几乎都发生在青春时代,其中最打动人的一次,就是他在大二的英国文学概论课上。那是混混沌沌的生命忽然被开启的体验。人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无数可能性正在开启,甚至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把握这些可能,创造出独特的生命轨迹。这种觉醒带来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决断与勇敢。人就是这样从一个少年变成了青年。
斯通纳觉醒的契机是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秋天》。他获得了自我,却也因此认领了无可推诿的人生责任。因为这本书其实是写给中年人看的,它的重点放在生命中后期的无聊与无奈上,所以我今天不准备多讲。我要说的是斯通纳在大二英国文学概论课上那种感官忽然被打开、沉睡的生命忽然听到发令枪的经验,我也曾经有过,虽然是以相反的形式。p224
未来以一种悖论的形式面向青春时代的人们:一方面,怡恰在你一无所有时,才掌握着最大量的可能性,而当你捕捉到其中一种,其余的可能性便向你关闭;另一方面,所有看起来纷繁复杂的各色人生,最后都会有类似的痛苦和厌倦,而那种只要跨出一步就是万丈晴空、芳草天涯的完美想象,只存在于青春时代的眼中。p230
二则因为沉浸在对微小化的觉知中,忽然由晴转雨、由静转动,这种变化的强度正如观看棋局的樵夫一回头发现山下已数度沧桑。p250
我在图书馆幽暗的书架间席地而坐,看叶先生从陶渊明讲到杜甫,又从杜甫讲到李商隐,直到丰厚高贵的人类情感在我心中激起的共鸣盖过了对空无的知觉。那是江南仲春,半城花开,半城花落。走出图书馆时,我似乎感到无常之中,有一贯之物,在流转之中,有坚刚之气,因之,短暂的生命也值得认真度过。多年以后,我亲耳听到叶师说起“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更笃信那不仅是智者的开悟之语,更是仁人的坚誓之辞。p257
迷茫和落空虽然如几度天风吹棹转,但咫尺神山,毕竟是海上年年见。山若其色不改,人又何惧于飘转?p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