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龙微博“自恋”相关博文整理系列(十二)如何满足自己的自恋需要
0、自恋是全部所以重要
发朋友圈后,我试图输出些什么自己关于自恋的认识,以让我的目标观众能理解,而在这样不断修正输出的过程中,我个人关于自恋的理解被反向打开,瓦解了我自己和自恋之间的抗争,从而将我和他人的自我、自恋涵容了进来。
解释、言语和理解,全是自恋,无关事实和真理。
而我需要学习的不是忍受他人的自恋,而是正视它,并且回应自己和他人的自恋。
1、对自我真诚回归自我
想起以前被人问及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似乎从来没有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并不是我不想,它对一个存疑者而言,有着一种本质的探索困难。那些知道自己方向的人不会提出这个问题,纵使偶有曲折,但在行动路径上始终忠于自己。而对于一个从小就背离自我的人而言,层层心灵覆土之上,皆为凝视,它早已被体验为一种比自我更加真实的东西。它和一个人已经习惯拥有的身份、安全、价值、自恋息息相关,想要找到更本真的自己,就是对那个承诺了所有确定性的自我的根本冒犯。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我所工作过的很多经历过类似迷茫的人来说,我认为人生方向并不是一个暗淡在迷雾里,随时可能觉醒的闪耀星辰,它更像是一种需要历经漫长和曲折后才能毗邻的久违气息。也就是说,它无法在搜索式的体验中被突然把握,而是一个人在回归自我的路上不断浮现出来的具象感和熟悉感。
这样的东西存在着前置成本,很多人常常是在某些扰动较大的人生际遇中被颠覆了旧的框架,或是在一种死水般的重复中到达了忍耐的极限,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生存状态,并在这样的状态下发起了新的行为,然后在某个积累的节点上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换言之,人生方向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先要走很远,才能够触及到的东西。
它的相关性不在于某种公认的,外置的目标范畴,而是发源于一个人内在的,具有情感连续性的本真冲动里,它是存在着必要谬误和修正的连续博弈。如果说有什么方式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我认为是先让自己变得真诚,对自我真诚,并在以这种核心构建的新的生活框架里重新建构包括关系、习惯、求知等方面的所有新路径。
它就像是在自我土壤里扎下的新的根须,它必须要繁茂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诞生一个可以发起志愿的新的自我。那一刻我们会很清楚自己是谁,想要成为谁。
2、用写作输出回应自己的自恋
在写微博之前,我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已经写了140W字左右,它们不单纯是提炼式的概括,而是和个案,个人体验,督导经验相互关联的交互确认。我们记住单一的东西很容易,表达那样的东西也不难,困难的是把它和别东西关联起来,并能够自洽。这意味着在你要在更本质和微观的层面分别审视你所描述的对象,包括理论、个人的体验/经验、举的例子,作出的个人解释等,你需要找到它们可以真正交集的平衡点。
我一直把输出看作是思考本身,而不是思考后的结果。每当我要写什么之前,只有一个模糊的核心,比如想要写一条和自恋有关的微博,这个时候思考和整合的过程就启动了:我要选择哪些理论,举哪些例子,如何组织语言,向观众展示它的哪个切面。
这些都需要足够的心智水平去组织,我之所以把输出看作是提升心理效能的方式,就是因为在这个不断调动我更高等级的心智水平的过程里,我的心理效能也会逐级提升, 并且延续的时间也相当久。就像我以前说的,我们的心理效能体验取决于我们是否以恰当的方式负载了我们能够胜任的经验。
我先前一直用相机对焦来比喻写作能够下笔的那一刻,其实写作者是最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对不对的,这是欺骗不了自己的。当相机对焦成功的那一刻,作者会相当确信自己写的东西是真诚的,是可以示人的,哪怕它不被理解,甚至被批评和否认。
其实写东西就是练脑和练心,它需要全方位的调用一个人的心理功能,内省的、共情的、思辨的、逻辑的、情感的,令人信服的东西总是能够先令自己信服——它是那些很自我的,却也对别人开放了对话空间的东西。
3、清理心理空间迎接新体验
在你的心理上,有什么长期“进程”一直在后台,没有办法清理掉吗?
比如在你不懂事的时候,最重要的亲人离世,而你总是想起生前伤害对方的那些事情,于是不断自我悔恨。或者说当初因为自己的任性,导致一段非常重要的关系破裂,每当回想起这些事你就陷入深深的自责。又或者是你承诺要做到一些事情,但是始终没有去履行,你得过且过地自我安慰着,却也介怀着。
也许不止是这些,每个人的进程都不一样,它是那种在记忆里反复涌起,在感受上频繁被扰动,不断令自我动摇、脆弱、否认、怀疑的存在。
这就是我常说的心理债务,它会持续损耗一个人的心理效能,让一个人坠入痛苦的心境中。这些事情有些会因为时间而自动完结,有些会变成隐藏的进程,一直驻留在后台,时不时就会被唤醒,成为体验上的主程序。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不可能被修复至破碎前的模样,也有很多事情,发生了注定会成为遗憾。它们之所以会存在,是为了让一个人痛彻地领悟,深刻地习得。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经验机制,它们有时候并不友善,甚至带着冰冷无情的摧毁性,尤其是当它指向一个人的自恋(精神存活)和依恋(生命存活)时,这种被迫的习得性更是无常和诸苦的来由。
但无论是什么事情,其实你都可以为它做些什么,这些行动不是为了改变现实,更不是为了扭转因果。为这些事做些什么,是为了让它被哀悼,被放下,为了清空自己的心理空间,好让别的事情,属于此时此刻的,属于未来的事物进来,让这些东西有足够的心理内存被重新加载;也让我们有新的人格面貌和心理成熟将它们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