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关系,享受孤独
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均源于人际关系
从我们开始学习政治课时起,我们就知道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生活在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尤其是中国,我们自诩为人情社会,更讲究关系;热烈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感受到同类之间的温暖和被理解时的幸福,但过度、没有边界的人际关系也会让人感觉窒息和烦恼。
人际交往是贯穿我们一身的课题,有的人属于外向型人格,只有在人群中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别人热切的目光中感到被鼓励、被支持,才能更加勇敢地拥抱生活;有的人属于内向型人格,在人群中他会感觉到慌乱、无所适从,始终低着头,不敢面对别人热切的目光是一种形态,或者强迫自己戴上面具在人群中高谈阔论,一旦离开人群整个人无比瘫软,感觉身体被掏空也是一种形态。因为我们的社会鼓励外向型人格,他们更会受到关注,并且更易于获得赞赏和支持,所以不管是真的,还是伪装的,我们努力按照这个社会的尺度改造自己。
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都是在不断学习、迭代升级的,年轻时我们更易人云亦云,不太敢于坚持自我,倾向于在社会统一尺度的标准下使自己看上去开朗、活泼,善于人际沟通;但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逐步明白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我们终其一生也许都无法成为自己羡慕、崇拜的那种人,但可幸的是我们也终于明白,幸好我们不必成为别人。如果丧失了自我,当我们回顾这一生的时候,可能会感觉遗憾,彷佛像从来没有活过一般。事实上,真的在乎你活得好不好的,除了你自己,也就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了,与其浪费时间在不相干的人事上,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好好度过这一生。
年纪越来越大,下班后除了偶尔健身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是直接奔回家。入秋的时节,下班时天色也没有那么亮了,有时甚至能感受到明显的凉意,骑一辆共享单车半小时穿街过巷即可到家,骑车时,风灌进外套,余光感受着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向后面退去,降噪耳机将注意力集中于财经播客或者美妙的音乐,彷佛人为给自己制作了一个隐形的屏障,我离这世界越来越远,但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近。
时不时,还会整理下自己的微信通讯录,电话通讯录很少整理,因为打电话和接电话都很少,微信好友整理一番后,数量从800多降到了600多,好像无法再精简了,大多微信好友都是同事或者一些服务人员,整理过程中会发现有些人自从加为好友一句话都没说过,有些人只是逢年过节转发下网络流行祝福语,还有的人曾经是密友,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已经走散了......;现在,不仅我自己很少发朋友圈,也慢慢发现大家都已经丧失了发朋友圈的兴趣(或者设置仅三天可见)。以前发朋友圈后,发完之后总忍不住看看有多少人给自己点赞或者评论,情绪就这样被吊着,没办法专心干别的;现在发朋友圈最多的反而变成了各类产品销售,他们总是通过朋友圈进行理念导入或者制造焦虑;或者是各种晒娃、晒美食、晒旅游的,看完也勾不起任何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也许,这些曾经都会对我的情绪产生影响的事件,我逐渐免疫了。
现在,能让我觉得开心、平静的事件包括:晨起修建花枝、浇水,打理自己的小花园;与朋友相约去一条陌生的绿道徒步或者爬山登顶观日出、日落,感受大自然神奇的治愈力;读一本好书,看一本电影,扫除知识盲区,增进对别人生活的了解;去菜市场买菜、做饭、洗碗,听着菜市场充满生活味道的交谈,以及看着厨房煮饭时食物发出的咕嘟咕嘟声,感受人间的烟火气......
独处久了,当然也会孤独,但世界上最大的孤独不是独处,而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融入不适合的圈子,或者把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