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艺术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的30讲:
为什么了解政治呢?在我眼中政治是肮脏的,政治是将权贵的利益隐藏起来以美好的口号和大同的蓝图集结、驯化、控制一批又一批普通又鲜活的生命为政治家虚构的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拼搏、奉献、努力,最后榨干后才发现,利益最大化的永远都是掌权者的阴谋,没错,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单纯的将政治定义为阴谋。
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政治是我们命运的源头,“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
在俾斯麦的想法中,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参与了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参与了巴黎公社的镇压,维护专制主义。
1、关于人道,人道主义的解读有很多类型:
法家讲究法、术、势,强调君主对臣民的驾驭和控制,表现君主绝对权威,民主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和被驱从。百姓的命运属于君主,是“君贵民轻”,是专制主义。
2、什么是比较呢?
书中有提到,比较是一种视野,是一种俯视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到微观。这样的视野能够让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比例感,提醒着我们,我们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我们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3、自由霸权
什么是自由霸权?
书中提到自由霸权-国际关系学家米尔斯 海默 定义“自由霸权就是意味着欧美国家试图在全球的规模上复制它本身。”这种影响力是福是祸或许可以争论,但是其强势却无可置疑。
4、全球化
经济学家-丹尼 罗德里克曾经采用一个词概括西方国家在全球化面前的困局,叫做‘trilemma’,因为全球化、主权国家、民主政治难以兼得。
书中提到的三难困境更新了我对全球化的认识,同时也净化了网路上的新闻垃圾,新闻垃圾试图用全球化➡️发达国家霸凌中国➡️发达国家污蔑中国➡️民粹主义来鼓动和洗脑人民,不愿意给国民提供有效信息,同时鼓励国民去思考。这样长期以往下去,我们跟朝鲜半岛的北边国家有什么两样!
根据罗德里克说法,如果想要全球化和主权国家,就很难兼顾民众问责——问责政治捆住政府手脚,使政府很难大刀阔斧的行动,营造竞争性的投资环境;如果想要主权国家和民众问责,那老百姓可能就会选择关起门来,减少竞争压力,不搞全球化;如果想要全球化和问责制,那就得全球各国一起决定税率、工资水平、知识产权政策、汇率政策等,免得资本家到处寻找税收洼地、劳工权利洼地,但是,那样的话,就得放弃国家主权。因为哪一个都很难放弃,所以就构成了一个‘三难困境’。
5、民主-“转型是所有国家的历史峡谷”
民主化不可能没有流血牺牲。法国-1958年才建立起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前期经历了1830年、1848年、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一战二战。西班牙-1936年的民主崩溃引发的西班牙内战,英国的1689年光荣革命,虽然被视为“和平转型”典范,但这场革命之所以能够做到不流血,恰恰是因为之前的英国内战流血太多了,到了1689年各方都实在打不动了,才顺水推舟的接受了君主立宪。
民主反弹现象:就是在民主崩溃后重新民主化。比如马里2012年政变,2013年民主回归;洪都拉斯2009年政变,当年就重新组织选举。用学者米欧的话来说,在21世纪,连政变都常常成了所谓“约定式政变”,也就是一边政变一边承诺将重新引入民主选举,显示了政法合法性观念的转变。
这种民主韧性从何而来,在当代,有各种经济的、国际秩序的、技术发展的原因在支撑民主的韧性。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观念因素。一定的制度能够得以存活,往往需要一定的观念去支撑。当代世界民主的制度韧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代世界各国人民在观念上更认同民主。在当代几乎所有国家,而不仅仅发达国家,大多数人都认为民主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
民主在书中有两种风格,程序性民主和绩效性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