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修理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自己成了家里的修理工,除了电路、电器超出了文科生的“能力边界”,水工、木工的活则多少都会那么一两手。小时候,每次家里来了做手艺的师傅,我都会像学徒一样陪在边上,从头到尾且一丝不苟地观察着。后来才发现,手艺不是看出来,而是“逼”出来的,当你不得不自己动手修理,做着做着自然也就会了。 前段时间,家里的木沙发,在儿子弹跳式坐姿的蹂躏下,竟然拦腰折断。家具如此“重创”,凭我的业余水平自然解决不了的,于是找了专业的师傅上门维修。只见,师傅先要把断掉的木头进行复位,但他试了很多次,就是无法弥合回去。他又尝试把断的地方,削去一点,也仍然无济于事。也许是天气的炎热,加之内心的焦灼,只见他额头上的汗不断地沁出来,嘴里还不断嘀咕着“怎么会呢”。 我原本只是在边上观摩的,但看到师傅被眼前的难题困住找不到办法,我也帮着琢磨起来。刚开始,我也和修理师傅一样,想从断面本身出发寻求突破口,但试了几次仍然没有成功。我便意识到,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在问题本身,而要从更大更远处着眼。循着这个思路,我仔细分析了断面所在的整条横轴,才发现是整条木头一起变形移位了,所以,要先把木头的两边进行复位,然后中间的断面才可以顺利弥合。我把这个观点说给师傅听,他觉得很有道理,并一起操作起来。果然,问题的症结一找到,断面也就很快恢复,剩下的工序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最近发现,家里煤气灶中间的铜芯旧损严重,已经影响到了日常使用,最稳妥的解决方法是拿着样品去专卖店里去重新买个一模一样的。但考虑到店铺太远,我还是准备用网购来解决问题。但有些棘手的是这个煤气灶的表面只能看见品牌,看不到具体的型号。我搜索了一圈才发现,相关的信息都黏贴在煤气灶底的侧面处。于是,我把下方的碗筷全部撤走,并用手机电筒照着,歪着脖子看了好一会也没有看清楚具体内容(话说,这样的设计也太不友好了)。 忽然,我试着把煤气灶往上推了推,这才发现它并没有用玻璃胶封住,是可以活动的。随即,我把儿子叫了过来,我负责抬,他则用手机把那些贴满了文字、字母和数字的产品信息全都拍下来。这样我就可以慢慢研究了,有了这些信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又用尺子量好了尺寸,轻松定位了铜芯的购买型号。这样就可以借助快递物流,省去自己跑腿的时间了。 原来家里的维修也没这么简单,不仅需要实践经验,甚至还需要“整体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加持,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让网络多跑路,自己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