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实用书写”
这个词我搜了好几年,到现在都没有搜到它的概念或定义。后来来上海碰到一位做实用书写多年的老人,他在培训时,也没有说过什么是实用书写。
对我来说,“什么是实用书写”或者“实用书写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至关重要。没有人给我答案,我只能自己总结,但总结不出来,既没有说什么样的字是好的,也没说什么样的字是符合实用书写要求的。最终只能总结出“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两个结果。
“字迹工整”,这就是句废话。都不如“书写态度”来的更加实在一些。我问过很多人,好字或好的楷字的标准是什么,仍是没人给我答案。一样,只能自己总结。后来转行教书法,看书协的考级要求,都有点失望的感觉。
春天的时候开始想这个问题,到现在夏天都结束了,才模模糊糊想明白一些。历史沿革是根本,如果脱离书法史,都是假的。书法史与汉字的演变也是分不开的,分开了地球都能爆炸。汉字演变的核心是成本与材质,成本是书写成本和学习成本,材质就是书写介质。而书法的演变,则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交替转换。
汉字是典型的表意字符,字符的作用是记录和传递信息。所以无论哪一种文字,在发展初期,只有实用性没有艺术性。书法成为书法,可能是因为李斯的小篆把艺术性给提上来了。但参考秦朝的历史,我不认为小篆在当时得到了普及。同期发展的隶书,才是最常见的书写字体。当然,那个时候有六体,分别针对多种不同的材质或形式,比如旗子上用什么字体,印鉴上用什么字体,规定的很详细。
小篆的艺术性和训练作用,应是后人给拔高的。隶书应该是汉字书写的实用性,即实用书写的大成之作。其核心目的仍是实用性,艺术性是在发展到成熟及之后出现的,差不多就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隶书的核心笔法是啥,有多少,我就不说了。这个字体,是最大的一个分水岭。实用性与艺术性,是汉字、书写、书法中的两个基本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或者说没有一个能把另一个全部干掉。
隶书之后的章草,实用性方面,因笔画少所以写的更快,也因笔画少而难以辨认。这只是个萌芽,派生出来之后,发展为草书,最终艺术性远远大于实用性却不能彻底消灭实用性。再之后书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境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能力强的,艺术性再高也不会影响实用性,能力不够的,艺术性再低也不会影响实用性。因此可以判断,实用性到这个阶段,有了个最低标准。
今天的实用书写,当然是参照上一段,在保留最低标准的实用性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点艺术性。绝对不是刚开始占统治地位的实用性。这个实用书写是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从供需两方一分析,很简单就能知道。有的家长觉得不需要把字写的多好,不被语文老师批评就可以了;有的书法老师不具备教授书法的能力但在这个行业里(就是我说的使用成人级别的脑眼手一致性来教学的老师)。于是供需循环就成了。
再回头看一下,在古代,书法与读写是一回事。需要用到书法的人,除了官吏(士大夫贵族阶层)以及想当官的人(读书人),就只剩下少量的手艺人。所以这是贵族的事情,普通老百姓不具备这个条件。这两者中间还有一层,会读不会写的人。以清朝为例,公认的历史上识字率最高的,也不会超过20%。书法历来是贵族阶层的标配,开科举后,中举的人想做官,不但要看你身材相貌,还得看你字写的怎么样。
或可从教育的普及程度来判断。我小时候,村里开过扫盲班。因为出身,祖父念过私塾,父亲是高中文凭。但母亲与祖母都是文盲,识字数量不超过10个。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多有同学因为家贫或其他原因辍学。现在你再去看,除了偏远地区,很难找到不识字的年轻人。这一段其实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现在的环境,想在这个环境中生存,读写是基本条件。
科技进程走到今天,写字这件事,只有两类人在做。一是学生、老师,以小学、初中为主;二是爱好者及专业人士。除此之外,我想不到第三类人群。即便是学校里的老师,也开始使用电脑、打印以及投影仪、PPT上课了。电子化的发展,是不能全面覆盖小学生的,如果覆盖了,会出大问题。
市面上的培训机构,无论是写字(实用书写)还是书法,大体分为三个类别,80%是小学生,尤其以幼升小为主;10%是高考班,想考这个专业的;另外10%是成人爱好者。2、8是默认分类,实际运营情况,可能95%是小学生,3%是高考班,2%是成人。高考班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因为它是以专业为目的的,所以应该改成想走专业路线的学生。以我的工作经历和现在的校区来计算,98%是小学生,2%是成人。
从一线城市开始,体量逐级下降,需求程度也是逐级下降。以上海为例,高达80%以上的学生有过在校外机构学习写字的经历。这里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五年级要考试的硬政策;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契约关系更加突出,孩子字写的不好,老师会自然而然地建议家长出去报个班加强一下。
五年级的考试,就是考一下,不计入升学成绩。硬笔占60%、毛笔占40%,实际上只有六成左右的学生会报班学习软笔。这个比例是逐年提高的,从学生们的日常聊天中可以判断出来,60%可能都是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年级越高,课业越重。等上了初中,大部分的课外课都会停掉。
二线城市与上述数据差异不大,主要是数据结构差异不大。但落到三四线城市,数据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么多的文字,其实只是想说明,实用书写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受学科老师管辖,学科老师根据政策执行,三重因果关系。
五年级考试,有的是人工阅卷,有的是电脑阅卷,阅卷人是否懂书法、字写的好不好,一点都不重要。网上流行过许多高考生的作文,吹的母牛漫天飞。豆瓣上也有不少关于写字、书法的话题,八成都是参差不齐在门外徘徊的。普通人在没有审美天赋加持、没有书法逻辑支撑、没有经过训练这三个前提下,不具备评判一个字好坏的能力。学科老师的能力虽然强于普通人,但这两类人群评判字的好坏,一是卷面,二是对比而来。对比某个、某几个学生的字,然后得出结果。和书法还是没啥关系。师范生会有书写要求,但平时都是写不怎么对劲的行书,特点明显,掩盖了本身的书写能力。
我个人对范字的要求接近严苛。遇到过很多次,老师让某个学生写出来当做是范字,拍照发群让其他学生练习。别人的学生写的范字,我不说话,教一遍就是了。但若是拿我的学生写的字当做范字,我就比较忌讳了。我得先审,一般都是让学生申请撤回不用或直接拒绝。后来,需要时我先动手写好,复印后给学生带学校去用。
这好几段文字,一是说明书写能力参差不齐,二是说明书法是有门槛的。反映出了实用书写的必然性,以及书法普及的困难性。小学阶段的训练,大部分孩子会在初、高中的时候,因为书写量的提升导致书写速度的加快,进而损失训练的结果。软笔的学生不会这样,但也因此分别建立了互相独立、互不干涉的两个书写习惯。所以我才会在扩展书体时,让软硬互相覆盖,强调书写习惯的统一,而不是区分。
如果训练的强度不够或时间过短,或者逻辑不够明显,后期快速书写时损失的训练结果会更多,甚至是完全忘却。从平均数据来看,一个学生写字最好的时候,可能是小学四五六年级的时候,尤以楷书为重。我以前问过很多古筝表演专业的朋友,给我的答案都是,上附中的时候弹的最好。初高中后行书是必然的结果,但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过训练,方法或是自己搞出来的,或是模仿同学、老师而来。当然不乏在这个阶段书写能力突飞猛进的学生,但还是以完成作业、试卷为第一前提,书写结果可能都没有卷面整洁来的重要。
可能需要5~10年之后,上述情况才会得以改善。到三四线城市,可能得15~20年。
实用书写有一个自洽且实用的逻辑,或者说是技能。在面对写不好的孩子家长时,强调实用书写的效率与作用,可以毫无避讳地、不声明自己定位地上升到书法的层面。但在面临对比的时候,就自然下降到实用书写的层面,说明自己只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然后渲染书法的难。这两种情况,说明了实用书写的功利性。
在市场中,我都闹不明白实用书写与书法的根本区别,其他的就不说了。一线城市规模大体量大客单价高,有硬政策支持。则市场中的机构也会要求统一性,因而连锁更加普遍,而连锁的核心易复制。落到实际运营中,复制的是教材教法,教师的能力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书写能力强的老师和较差的效果,二是书写能力一般的老师和较优的效果。再考虑到培训机构的本质是服务,我都有点绝望了。
从第一次接触到实用书写这个词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了。这六年里,可以说是蓬勃发展。从最近的迹象看,已经开始慢慢摒弃实用书写这个定位了,多家机构的教材教法开始向书法层面靠拢。市场的反应是这样的,实用书写要去掉自己的标签,打破与书法之间的屏障,往上升。书法则是降低要求,向实用书写靠拢,把实用书写纳入自身的体系内,扩大自己的范围。
在我看来,都没啥意义。不过就是“训练”的强度与精度的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特定的小学生中,90%的学生都只在训练的层面,达到不了艺术的层面。实用书写无非是强度低一些、精读低一些,训练的范围区间偏小一些;书法则是能完全覆盖实用书写,道理是一样的。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政策在变。
© 本文版权归 沈之和986位...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沈之和986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梦中的......(又活35) (5人喜欢)
- 春天你好呀(又活34) (13人喜欢)
- 我好像失去了一个超能力(又活33) (3人喜欢)
- 你好,2025.(又活32) (7人喜欢)
- 致敬漫长的2024(又活31)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