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
豆瓣有个tag,叫做像我这样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我只能看出羡慕两个字
人情世故,小时候父母会给你冠以懂事两个字,是除了学习好以外对一个小孩最高嘉奖之一。现在看来也是惯用的PUA小孩的伎俩。
暑假在姑姑家做一日两餐,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期间看书,给表妹辅导功课,傍晚洗完澡洗自己的衣服,有时候甚至为了腾出水槽要洗掉姑姑泡在水里一天的内衣。这大概是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最大的利用率了吧。现在的我每回忆起这些,都想赶紧给那个小孩十几块的车费,回家去吧,快回家去。当然,那时在父母长辈从小教导下温顺懂得察言观色的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出生于90年代的浙江农村,家里穷是不至于的。父亲做泥水匠,母亲在家做外贸订单的钩针活,家里不种田也算不上多辛苦。我的父母大概不喜欢小孩子,更小的时候在奶奶家,吃一顿午饭,吃一顿晚饭,在在晚霞余晖里坐在爷爷的肩上被送回家。
回忆里最好的日子。
更多的日子是寒暑假在姑姑家小保姆一样的生活。我这么说好像对不起我的姑姑,毕竟人家提供了我在她家期间的吃住,也会给买衣服,但是那样一个情绪不稳定和被受贬低的环境造就了我今时今日的冷漠和阴暗。姑姑是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对一个情绪敏感的小孩来说是一种折磨,你需要的是讨好,察言观色,以及适时贬低自己的家庭。
印象很深的是08年奥运会,国师那场宏大繁复的开幕式,一个将将成年人的高中生总想有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于是在姑姑想听赞美的时候,不小心说出了美则美矣,就是太繁复,搞人海战术这样的话。错误估计了形式当然会收获一堆批评和所谓的矫正。
在我姑姑的眼里,我遗传了我爸那些“冲” 不会好好说话,无法圆滑做人的劣根性。也夹杂了一些一个80年代大学生嫁到城里过得不错之后,对农村亲戚的优越感。童年的我是一个很听话的小孩,可笑的是我也继承了我爸外强中干的懦弱,几乎不会对大人作出任何反驳,她可能觉得我还有救,用一种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教导和改变我。
寒暑假住姑姑家的日子持续到上大学,文静乖巧的外表藏好了鄙夷和反叛。刚成年,没有经济来源,离不开父母安排,对钱的重要性有无比清晰的认知。再后来呢,大四下半学期开始第一份工作,在姑姑家暂住几日,脱离几年之后已经无法回到那个环境,讨好,顺从,这些行为像肌肉记忆,让人觉得打心底里恶心。 在吃几次剩饭和撞破人家为了不用给我吃,到处藏车厘子之后,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搞笑。一个有家有工作,成年的健全人,为了亲戚关系,为了省几块钱住宿,要感恩戴德寄人篱下。亲戚关系和所谓亲情隐秘的角落里攻击自尊自爱。
恍然想起前几年姑姑口中白眼狼,某个亲戚女儿,给她带到城里,甚至帮忙解决户口问题。其中的故事不得而知,明确的是我马上就成为另一个白眼狼了。
一份凑合的工作和大专毕业的夫婿是她对我未来最踏实的规划(介绍过麻将搭子家里大专毕业的儿子,开模具,人很好)你看,给你介绍对象水平就是你在亲戚的水平 。
换工作,租房子,结婚。拒绝家人任何插手。快逃,逃开父母,逃开姑姑,逃开奶奶。
哦,忘了说奶奶。儿时记忆里慈祥的奶奶,在知道我交了同省不同市的男朋友后动员家长劝我分手。理由是我外嫁了谁来照顾我父母她的晚年。后面更多事情,让我意识到,我的存在不只是一个孙女,更是一笔投资。她是不允许投资跑了或者不受控制的。二十几岁的我被这种难看的吃相吓到了生出了厌恶。三十几岁慢慢看开一些,那一代的老人带着时代局限,我对于他们确实有部分属于货物价值。
豆瓣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惊诧之余,相见恨晚。父母亲戚,都是普通的个体,世界上糟糕的人这么多,难保不分配到自己头上。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在匮乏缺爱的时代长大,不被爱,也不知道怎样爱他们的下一代。更露骨得说,他们身处的时代,带来了这么多恨,自己消化一部分,剩余消化不了的只能给下一代了。
还好还好,万般庆幸是我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