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性”是什么意思? - 盈盈的回答 - 知乎
作者:盈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308316/answer/12255609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地性(Localization)说简单一点就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思考强调地方特性。
在地性的转向是全球化中开始涌现的反全球化新浪潮。在地性是一种全新的全球化观念。这种全球化的观念更注重全球化中地点差异所带来的身份和文化差异,强调多元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正如对全球化的反思中对文化的反思,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夹杂着文化向度的全球化,西方文化成为了强势文化,影响了许多地方的文化发展。在地性正是地方文化、地方性知识如何应对全球化的一种反向传输的理念。
学术的探讨的话,可以从在地性的词源进行考据。从英文到中文翻译的考据,这个汉语词最早是沿用的台湾学术文章中翻译。从学术层面看,已有不少学者在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下摘自“易雨潇.重新思考空间——Site-Specific Art与在地艺术[J].上海艺术评论,2018(05):61-64.”
在地性及在地艺术是全球化语境中的艺术话语。社会学家罗兰· 罗伯逊1992 年率先提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是“全球化”(Globalnation)和“ 在地化”(Localization)构成的双向的过程。“全球在地化最先是在经济学中日本诞生的概念,起源于日语Dochakuka,原指因地制宜的种植方式,日本用在地化的概念替代全球化的概念使用,Dochakuka 体现了日本对全球化“日本化”诉求。Dochakuka”避免了全球化商品的宰治而将具有在地性的产品输出到各国,印证了罗伯逊全球化和在地化的双向过程。在全球化趋势中,在地性将会愈发重要,并在全球化时代中重新建构地方及区域的时代定义,在地性为全球化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从翻译层面来看。这个词最早也在建筑中经常出现。同样摘自“易雨潇.重新思考空间——Site-Specific Art与在地艺术[J].上海艺术评论,2018(05):6”
不同于文化领域的在地性指地方知识的Locally。在地性在艺术领域常常对应Site-Specifty
的翻译。一开始在当代艺术中指代现场性13。国外关于在地性的研究,最早出现于建筑和公共艺术中,体现为现场性以及利用地点的特殊性进行艺术创作。将“在地”作为空间批判的策略和创作方法,翻译多为In-situ、14 Site-specific。In-situ 与Site-specific都强调作品的现场性,当下可以等同使用。建筑领域的在地实践一般使用的是In-situ,强调将作品放置在某地,看待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Site-Specificity,常翻译为“现场性”“在地性”15“限地性”。16 Site-Specific Art 在国内常常翻译为在地艺术、在地创作、17 特定场域艺术、18场所艺术19 等。涉及公共艺术、艺术家驻地、社群(Community) 建设等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艺术的文化介入、文化认同、文化传播、文化政策以及生活美学等方面内容。追溯Site-specific Art 的术语,最早由加利福尼亚艺术家罗伯特· 欧文(Robert Irwin)进行推广和改进。Nick Kaye 于2000 年出版的《在地艺术:表演,地点与文献》(Site-Specific Art: performance,placeand documentation)中使用了Site-Specific Art 作为一种艺术观,论述了行为艺术与地点之间的辩证关系。权美媛在《连续的场所:场所艺术及其所在地身份》(One Place After Another: Site-Specific Art andLocational Identity)中集中从机构批判、公共艺术、身份认同等方面论述了在地艺术作为一种新艺术的可能。她追溯了在地性在极少主义中的重要性,探讨了西方艺术在场观念的变化,主张重新思考“现场”作为在全球平台内各种关系特殊性的一种调节形式的潜力。“现场性一词,以前暗含着某种立足于地面、受制于物理法则的创作实践。”20
这个词说起来简单,很好理解,就是地点特性,但是要去分析这个概念的话,其实可以从很多地方去探究,可以去看这篇文章,是目前对在地性词源和理论研究的比较详实的一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