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手记: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在萨德博士《大师督导班》课堂上,他推荐了一本书叫《天生赢家》(Born to Win)。在这本书中,赢家的定义是能够真实做自己的人。真实做自己,听起来很容易,但实现起来却是非常之难。我们因为自己的不完整,往往向外抓取,而不能真正从自我出发去应对外部事情。

因为,我们处于人际关系中,为了避免与外界发生冲突,在乎他人的评价,就特别容易戴上面具,维护自我的标签,成为一个好人。但很多“好人”,其实是忽略了自我的人。没有自我的人,往往也容易希望通过自我牺牲,来换取外界的认可。希望用十元钱,来买一辆车。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就特别容易受伤。
所以荣格说:“与其做一个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好人要顾及周围的一切,做一个完整的人,却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1)我们是完整的
人很容易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寻找自己,在虚幻中寻找存在感。
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是带着恐惧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是从绝对完全的母体,来到未知的环境;二是出生就是充满恐惧的过程。
新生儿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靠着妈妈的喂养来维持生存。但毕竟在胎儿靠着脐带自然补充所需营养不同,这种喂养有可能是不及时的,或是不能完全满足的。所以,新生儿就会产生恐惧,害怕需求无法满足,自己不能生存下去。也害怕自己得不到爱、关注、认可和重视等一些自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种恐惧会让人认为自己的不完整的,是不知道被爱的,是没有价值的,于是导致限制性信念的匮乏感就产生了。
但这种匮乏感其实是虚幻的,都是外界的内摄和投射产生的。对于人来讲,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很多东西都是本自具足的、自我圆满而不假外求的。
人必须认识到生命是完整的。 在纯粹的觉察中,体验到“我是谁”的感觉,这种觉察会带来真正的完整感和存在感。
我是谁,必须向内探索,体验到永恒的我的存在。不能向外求,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去寻找自己。

2)认识到无条件的爱
在娑婆世界(堪忍世界,现实世界)中,很多人认为的爱,都是“假爱”。这种爱存在于娑婆世界的局限中,我们生活的四维世界(三维空间+时间),我们感受到的身体,都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基于局限性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是“假爱”。我们爱某个人,是因为他……;同样,爱某个事物,也是因为……;“如果你爱我,你就要……(满足我的需求)”。如果人或事物的条件不存在了,需求没有被满足,爱就没有了。
这种爱其实是一种需求,我们往往认定需求得到满足了,人生才是完整的。但人生往往有很多“未完成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让人不容易体验到人生的完整性。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才是“真爱”。爱本是就是一种存在状态的体验,本身并不存在付出与回报本身。被爱的感受是完整的,也是完全的,是我们在母体里享受到的感觉。它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所有的需求都在爱的容器里,得到完整而及时的满足。
当我们体验纯粹的觉察时,体验到的是一种纯粹的爱的状态。这是唯一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这意味着爱不依赖于你外部的任何事物,你只是自然而无条件地处在纯粹的爱的状态,你的存在即是爱。

7) 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美妙
很多人活在舒适圈里。大多情况,舒适圈并不舒适,在舒适圈里的生活,其实是很不自由和自在的。这就产生了很大疑惑,为什么这些人不从不舒适的圈里出来呢?
无它,唯熟悉耳。
大多数人都喜欢熟悉的环境和事物,这样才觉得踏实。我们生活基础是稳定的、无忧的和安全的,也是可以依赖的。这样内心才不会有恐惧感。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束缚。
当然,最主要的恐惧还是害怕失去“我是谁”的定义,害怕失去自我认知的恐惧。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那当然是非常令人恐惧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都依赖于外部事物,觉得它们就是用来定义我们的身份,比如职业、财富、地位、学位、身体、声誉、习惯、信仰和价值感等。对于这些,我们一方面抓取,一方面怕失去。被这些外在的标签束缚住,困在它编织的网中。为了维护我们的标签,维持自我身份认同,也会抵制变化。
如果视变化为威胁,就会引起恐惧和反抗。 但是,对于外界事物来讲,它的特征就是变化。变,是唯一的不变。对于变化的抗拒,不能消减变化,反而会加强变化。
对于存在状态来讲,是内在不变的。我们可以在纯粹觉察中,觉察到自己本身没有任何可以去改变的东西。我们可以拥有唯一稳定不变的参照,总在当下,不会迷失,这是唯一真正可以实现的稳定状态。

8)真实地表达自己
由于核心情绪中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寻找自己的本质,我们错误地将与他人的关系定义成自己的身份,作为“我是谁”的一部分内涵,我们渴望被他人喜欢、接受或是认可。当这种感受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害怕会失去与他人的链接感的恐惧。
对于链接感的恐惧,会犹豫或退缩,限制自我表达。我们害怕其他人,包括不认识的人,会对我们的表达不赞成、不喜欢,甚至批评、指责我们。
特别是表达一些创意时,会遇到更大的心理挑战。内心会不断诘问:如果别人不喜欢我的作品怎么办?如果有人批评甚至恶意嘲讽怎么办,所以最安全的方式还是忍一忍,不要表达出来,就没有风险了。
但是,我们自以为的不喜欢和批评,并一不定是别人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是自我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我们内心的表达,而不是事实。所以,要创造表达的机会,听听别人的反馈,体验到表达的美好感觉,就慢慢去除心魔,可以自由畅快地表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