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高速——AC/DC 传奇主唱邦·斯科特的一生(第二章 苏格兰)
著:Clinton Walker
译:高

阵阵刺骨寒风沿着苏格兰小镇基里缪尔(Kirriemuir)的路德街呼啸而过。在这里,邦·斯科特渡过了人生的头六年。
基里缪尔位于位于苏格兰最南端安格斯高地的洼地之中的格兰扁(Grampians)山区。这座古雅、淳朴的小镇遍布狭窄的街道和小巷,街面上清一色的红石建筑,至今,小镇居民也不过5000人,小镇被誉为——“通往峡谷之门”(gateway to the glens)。
基里缪尔因其唯一的产业——黄麻制造——而兴盛(黄麻是亚麻的一种,主要用来制作风帆)。十八世纪时,小镇因织布机的诞生而变得欣欣向荣。现在嘛,小镇的寿命已远超他的功能。镇上唯一的名人是彼得潘的作者:J.M 巴雷,这是他的出生地。这时的邦当然还不够格。
小镇的住宅沿河滨分布。邦的父亲奇克,与兄弟乔治在他爷爷阿莱克斯的面包房里工作。亚历山大·斯科特1920年开始经营这家店铺。两年之后,这位乳名查尔斯,正式名为奇客(Chick)的男子出生。
面粉飞扬的面包房的环境温度很高,在这工作每天都得超时劳作。但如果你没, 半夜起床,一直烤面包到黄昏的话,你的一天似乎就被缩短了。这里日落和黄昏都很早。年轻人都像百灵鸟一样。奇克曾一度想和朋友安格斯出海去碰碰运气,但他的父母没有同意。他们让他在面包房里做了一年的学徒,后来他加入了本地的民兵组织(CMF)。
1939年二战爆发时,奇克第一批被派往了前线。他在军中担任炊事员,最开始在法国,后来又去了爱尔兰、北非和意大利。

在被派往法国之前,奇克驻扎在弗斯和爱丁堡之间的海港城市科卡迪。在这里他遇见了邦的母亲伊莎。伊莎贝尔·康宁汉姆·米歇尔是乔治米歇尔家四个姑娘之一。按她的说法,她们一家是“最普通,最实在的老百姓”。伊莎是个清瘦的小个子姑娘,但眼睛炯炯有神,骨骼强壮。对于婚事奇克一度有些摇摆。前臂有纹身的奇克呈现出的是另一种枯槁之美。
伊莎和奇克都喜欢音乐,回想过去,她温柔地说:“我和他是跳舞的时候认识的”。
音乐一直是所有苏格兰人民的心头好。没有音乐,这个国家就会陷入分裂。除了淸教因素,维持对苏格兰的统治一直得靠压力。苏格兰文化中充满了张力:自满与谦和之间的张力,文化丰裕和物质贫穷间的张力,依赖与逆反之间的张力,坚韧不拔和放任自流之间的张力,举个最坏的例子——喝酒也是这样,有人举杯痛饮,有人滴酒不沾。在西方世界,因酒而死的苏格兰人是最多的,但很多古板的清教徒却这一事实嗤之以鼻。
斯科特夫妇到一贯中庸。伊莎从不饮酒,她光靠自身的能量就能维持。她嘴上总爱说个不停。与之相比奇克更沉闷、单纯。他认为:“年轻人就该出去找点乐子”。
在电视出现之前的收音机岁月里,音乐贯穿了所有苏格兰人的生活,奇克和伊莎一家也概莫能外。奇克的父亲有时也会唱歌,他妈妈珍妮·贝尔福德·尼尔森也特别鼓励家庭音乐活动。奇克五年级时,他哥哥乔治开始在本地乐团担任钢琴手,乔治的孩子也会演奏多种乐器。奇克自己学过钢琴和小提琴,但没坚持下去。
伊莎娘家也是个音乐家庭。她回忆说:“我们都爱音乐。我的父亲母亲都会钢琴,爸爸的嗓音很好,他还会管乐。
战争期间,苏格兰所受影响甚少,伊莎在科尔卡迪的生活相对平静,只是有夜间有灯火管制而已,他的丈夫离前线也尚有一定距离。
奇克和伊莎1941年结婚,那时他刚离开爱尔兰不久。奇克的母亲对这桩多少有点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不算满意,但奇克心意已决。1943年伊莎生下了夫妻二人的第一个儿子珊迪,但他在9个月大时不幸夭折了。奇克从未见过这个儿子。

1945年的最后几天,奇克终于复原回家,他们一家也搬回了基里缪尔。奇克的父亲给他们在路德街买了一栋房子。伊莎称它为雷蒙德斯卡利格(Raymondscraig),那是她过去在科尔卡迪经常去的一处公园。这间不大的联排小屋附近住着的都是朴素的百姓。
奇克和伊莎不时会去跳舞。周日伊莎照例会去教堂,奇克还是当地一支业余轻歌剧团的成员(这支乐团名为吉尔伯特和苏利文),他不时也会在克里缪尔管弦乐团里打鼓。
伊莎回忆说:“每周六晚,这支乐团都会行进穿过小镇的中心广场“。
邦于1946年7月9日来到这个世界,初名罗纳德·贝尔福德·斯科特。他是个天生乐观的孩子,此时战火已经平息,奇克回忆道:“我和我父兄一起经营(面包房),所以生活上没什么压力”。
此时尚叫罗纳德的邦(他妈妈一直这么叫他)是个纯粹的皮孩子:“他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并且总有自己的想法。他四处乱跑,但我从不担心,因为他自己总能找回来”。
此时已到学龄的邦充分展示了她的顽皮与好动。
伊莎说:“他放学后和同学们一起到处撒疯,从不直接回家。我不得不到处去找他,他真是精力旺盛的孩子”
“他比其他孩子皮多了。我说的不是顽皮,一旦他有了想法之后,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实现。这就是他”。
在音乐方面,他也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他太爱打鼓了,爱到疯。他可以用一个饼干罐头,或是面包房里的其他设施练习。他非常爱这个,所有人都能听见他练习”。
每周六晚行进乐团经过小镇广场时,管乐的声音飘到斯科蒂的脑海里,他的世界也变得熠熠生辉。他母亲生气的说:“罗纳德!你必须得上队伍”。
小斯科特的生活一直安稳。1949年,妈妈又给他生了个小弟弟——取名德雷克。但生活如奇克所说:“经历过6年军旅生活后,你会变得不安现状”。

苏格兰后裔向来有移民热带的传统。十五、十六世纪时,这个数字达到了巅峰。一直持续的战后繁荣可能会出现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但不太可能在苏格兰发生。这是一个鼓励大英子民们离开他们的英国父辈,去拓展新世纪的年代。澳洲会为那些来自英国的移民提供一些船票补助,虽然不多,十美元而已。但对于苦寒之地英格兰,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伊莎说:“在我们移居澳洲前一年,我的妹妹已经和她丈夫还有小女儿宜居到了墨尔本。她们加快了我们的移民进程,我们也想尽快搬到那里。”
1950年代,澳洲仍是一块土地广袤、人烟稀少的大陆,前途不可限量。在未受到战火袭扰的澳洲,生活重心是建功而非重建。正如首相比利·休斯在面对成百万计的亚洲移民时说到的:“繁荣,或是灭绝”。所以在1947年时,澳洲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措施。
这些措施当然是基于白人至上主义。理想的澳洲移民最好全是欧洲人,英国人是最佳选项。对那些孤注一掷的人来说,比起他们满目疮痍与灰烬的故土,澳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光明、开阔的前景。
但因为运力不足等因素,不少英国移民对他们的移民前景感到失望。但澳洲政府仍然在欧洲西南部地区为移民们建立起了庇护站。到了1951年,来自庇护站的移民占据了总移民人数的一半以上。
到了1955年,澳洲这个战前人口不过七百万的国家,已徒迎来了百万计的新移民。“迎来”这个词可能不太恰当。“中东佬”,“拉丁佬”都是些公开的歧视。甚至连英国人自己都直白地承认;澳洲人永远不会平静地接受怀疑他们的“不公待遇”(The Whinging Poms)。他们也歧视爱尔兰人,但多重因素导致了斯科特一家也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澳大利亚和凯尔特人有很多共性。澳大利亚的起源是大英的流放地,那时爱尔兰还从属于大英帝国。当爱尔兰和苏格兰长期屈服于英格兰的淫威下时,澳大利亚的情况也差不多。澳洲文化和凯尔特文化共享了一些反叛的潮流,和扭曲的幽默感,而不是可怕的欲望。但当澳洲感受到了来自爱尔兰天主教的威胁时,他们能即刻分辨出苏格兰人和他们的淸教习俗。
年幼的罗纳德·斯科特似乎不太可能在澳洲遭遇到种族歧视。如果这种歧视曾经发生过,这个好斗的小个子一定会奋起反击!
1952年6月底,斯科特一家终于抵达了澳洲。
伊莎回忆道:“旅途中我经常会给小罗唱歌,我会一遍遍地教他音调和歌词。他学的又快又好”。
一家人抵达墨尔本后,住进了墨尔本西部工业区——阳光区的伊莎妹妹家。随后他们在同一条街的尽头找到了自己的房子。阳光区紧邻富茨克雷区(FootScray),这两个地方是墨尔本西部的贫民区。在50年代早期,这里到处生活着希腊、意大利、英国等地的移民。这些人住在联排公寓里,在附近的工厂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