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记录日记
查看话题 >30岁大龄剩女回炉重造-5
好奢侈啊,周五上午11点,坐在这儿随着我的思绪,想写什么写什么。感恩生命。
这两天又开始看《刀锋》。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挺讨厌伊莎贝尔的,我觉得她又物质又自私,尤其是她使计毁了苏菲的时候,讨厌到了极点。但这一次,我看她20岁和拉里的对话,突然品出她的好来。她竟然能在那么爱拉里的时候,主动提出分开一段时间,主动提出让拉里出去游荡,而他可以等他,并且可以等上两年的时间。
张爱玲说:“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两年的时间不短了,更何况这两年间他们隔着一整个大西洋。那可是一百年前的大西洋,没有飞机可以航渡的大西洋,她这一放手,给了拉里梦寐以求的自由(毕竟拉里也说是因为伊莎贝尔才留在芝加哥的),这不是随随便便一个20岁的女孩子可以做到的。
当毛姆问她为何不即刻嫁给拉里,和他一起去巴黎。伊莎贝尔说:“我巴不得这么做,但我的确认为他自己丢下我走会更好。新的环境和新的兴趣将会治愈他,等他内心平静了,他会回到芝加哥来。”我想她不愿去巴黎,也有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游刃有余的环境的因素,但她的这句话还是打动了我,论行不论心,她确实是在设身处地地替爱人着想,“用他的方式爱他”,在那一刻,伊莎贝尔做的比大多数的人都好。
周三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观影关系。我们一开始都在剧场的范围里,想的是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创作作品的时候很受局限,很挫败也很迷茫,觉得这个主题下面我们发挥的空间很有限,只能做些很具体的事,不好看,我们自己也演得很为难。
老师:从你们的生活中找一点东西放进来,就会自然。不要去演另一个人,我们不是专业的演员,当你开始演的时候,你已经让自己和观众出戏了。
City(一个幼师):可我的生活就是教小孩子,有什么观影关系呢?
老师:你的教学不就是一场表演吗?
然后老师把我们组的四个人打散,让我们独自去思考。他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好像把力气都花在创作一个四个人都能有角色的剧本,每个人都因为想为集体做贡献而填入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反倒失去了各自的特色。他可真敏锐。
过了一会儿,city问我,我想到了什么没有。
我:我想到爱情是一场表演。老师之前不是说,当你制造互动的时候,不要利用观众,要让他们舒服而不是让他们配合你完成表演。我觉得我的爱情里面,好像我是在利用那些男生完成我的表演。我需要他们坐在那把舞台中央的椅子上看着我,顶上的灯光照下来,我围着他跳舞。灯光打在他身上,反射在我身上,映出我的舞蹈,他只需看着我,我也必须要他看着我。爱情是人手一份的,我的那份好像就是这样的表演,缺乏真正的互动,所以总是失败了。
City:你怎么会这么想呢?我一直觉得我搞不懂爱情,我30岁才第一次谈恋爱,但当我遇到我现男友,他第一次握我的手的时候,我就仿佛回到了15岁,只是我不再一个人坐在草地上看着青春期的黑暗了。无论我怎么样,他都能欣赏我,我很有安全感。我不会觉得他在看我的表演什么的。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我有严重的“向内归因症”,觉得如果什么事情出了问题,那就是我自己的原因。也不是“自省”,只是归因,自省是自我反省,反省的下一步好像顺理成章地就是“改正”,但我并不太改正,也不能自洽,总是卡在中间。像一个0度的冰柜,不是冷鲜柜也不是冷藏柜,里面的H2O也不知道是以水还是冰的形式存在,一个不定时态。
我把我爱情的灿烂和失败,都向内归因,认为是我的缘故,才成了一场有高潮没有结尾的戏剧。我自我,又不够自我,我要么做一个一开始就拿着明确剧本,从头到尾演完的演员,要么做一个甘心顺着被请上台的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的演员,就算随他一起下台了也是圆满。二者取其一,我的人生都能简单一些,但我谁也不是。
我佩服伊莎贝尔的放手,更佩服她的放弃。拉里反悔承诺,在巴黎留着不愿回去的时候,她虽然难受,但还是下了决定解除婚约。她一直都是主动的那个,她主动提议让拉里离开美国,也主动提出解约。她能明确地拒绝拉里提出的生活,她知道自己想要穿上别的女孩都能穿的衣服一点错也没有,她知道自己要生孩子,要把孩子带进她熟悉的社交圈,她完完全全知道自己。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她敢赌,也敢输。这不就是我一直追崇的性格吗?我们只是一个向南一个往北,骨子里的烈性是一样的。
只是我很羡慕她,离开拉里,她一滴眼泪也没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