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了,你小的时候
2022.9.16
早上出门上幼儿园,你闹了点小情绪,赖床说想看动画片。“我可以看一会会儿电视吗?”“就一会会儿”,语气像是楚楚可怜般恳求,实则不容反驳,否则便是声泪俱下,脱口而出,“我不要爸爸”,“爸爸你走开”。为了换取你顺利出门,我面不改色(咬牙)地妥协了。毕竟就像你妈说的,在学校要当一天听话的乖乖学生,在家适当发泄点负面情绪也是可以的。
对于你上幼儿园,我没什么担心的,别的家长都在嘱咐孩子在学校要乖,要听老师的话,多吃饭之类的。接回家还得一一询问,事无巨细。我就跟你说过一件事,记得在学校拉屎。我怕你太听话,有心理负担,忘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每回接你,“今天拉了吗”,“拉了”,“真棒”。
早两周带你在江边闲玩,想到你马上要读幼儿园了,以后这大白天就不能自由自在地玩了,我竟有些怅然。明明觉得带你累,想要马上撒手逃离,又会在某些瞬间感慨,希望你慢点长大(仅限于你不在身边,我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毕竟这个阶段,你还没有成长的烦恼,都是极容易得到的快乐。
你太容易快乐了(是真羡慕),在路上看到树枝树叶就乐着当成宝贝捡来带回去(然后被我偷偷扔掉),一个其貌不扬的玩偶就能让你玩上好久妈妈带宝宝的游戏。看到能动的,都会忍不住兴奋地喊出来,“看,是猫猫”,“爸爸爸爸爸爸,你看螳螂”,“妈妈妈妈,快看,有船”。旁人见到也会心一笑。
这样的快乐和大人包容的反应大概只是在你这个年纪会有。想起来我第一次在老家镇上看见火车时也是这么激动,情不自禁地喊出来,“看,火车,火车”。只是你奶奶,也就是我妈,特平静,并试图与我保持距离,在一旁用眼神告诉我那不值得激动,因为我那会儿已经不小了,这么大惊小怪地喊出来显得没见过市面,傻傻的。当然今天回过头看,还是挺快乐的。
除了玩,吃(零食)也很容易让你快乐。五毛钱的棒棒糖就能马上让你瞬间哭脸变笑脸,看到路边卖糖葫芦,棉花糖的,简直要勾了魂。“爸爸,这个我可以喝吗?”“这是啤酒,不好喝的(那我还喝?)”“爸爸,这个我可以吃一口吗?”“这个是药”。但凡你想吃又能吃的,还是会想着满足你。这点我很有体会,因为小时候关于吃的记忆往往能留存很久。我的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晚上燥热难耐,我和你伯伯(我哥)都躺下了,不过睡得很浅,夜里依稀听到你爷爷回家,说拎着半个西瓜,想叫我们起来吃。听到西瓜二字时,口水都把我馋醒了。你奶奶(我妈)义正严辞,说我们已经睡了,不要吵醒。迫于形势,只好继续装睡。惦记了一夜的西瓜,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放外边已经臭了。痛彻心扉。长这么大,好吃的西瓜我一个没记住,就记得那个没吃到的西瓜。
生活中,看到你的快乐大家都会觉得你是可爱的,所以容易让一些年轻朋友产生带娃全是好玩的误会,“以为家长就是陪着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然后坐下来悠闲地吃着野餐”。但如果有给你抠过餐椅缝里的食物残渣,听过你洗头时的杀猪叫,睡前清理过床铺上的沙子,钻到床底吃灰只是为了拽你出来穿衣服时,会发现父母每天都在围绕着孩子进行吃喝拉撒睡的战斗。对此我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偷点懒吧,你妈总会先忍不住的,哈哈。
平时你妈特乐意带你出门玩,她常跟人说(炫耀),带你一天出去三趟,这话并不夸张,因为我是亲身经历者(受害者)。我嫌累,曾经为此吵过架,为什么就不能在家多待会儿呢。可吵架的结果也不过是换来两次出门而已(哎)。抵不过你妈的热情,在三年的漫长改造中,我已经逐渐适应了,以至于如今不出门都带着某种负罪感。“爸爸,明天我们带妞去东湖公园吧!”,每当你妈把计划说出来的时候,意味着我已经是行动的一部分了。有时她没想法时,就会发出灵魂的拷问,“明天我们去哪玩?(我是多想回答在家玩)”。即便出门玩,我也本能地倾向于带你去商场游乐园,你能专注玩积木玩沙子,我也能在一旁专注玩手机。你妈爱拍照,鼓捣我俩出门,司机(电动车)和模特都有了,或许对她来说这简直是家庭、爱好、工作的完美结合吧。
一出门,无论是去公园,商场,还是餐馆,你总会第一时间要拖掉鞋扯掉袜子,光脚跑来跑去,踩成泥炭黑脚为止。对此,理性上我总是告诉自己你这样也挺好的,虽然人类穿鞋的历史已经4万多年了,看着你光脚爬树时还颇有点原始人的样子,多自然。但感性上总是容易动火,有时路不平,担心你受伤,扎到脚,要时时刻刻跟着,给你捡鞋,拎鞋,脾气就上来了。“赵**,别跑了,快点给我过来穿鞋!”你可不管这些,垫着脚就跑,一副“你有本事来抓我呀”的模样。可你总有扎到脚的时候,哈哈。“看你不好好穿鞋吧”,“知道痛了吧”,明明你受伤了,大人(我)总要先教育(落井下石)一番,好说明道理(树立权威并小小地报复一下,可见大人也挺小心眼),“看你下次还敢不敢光脚”。接着才是一句,“来,给我看看,伤到哪了”。这倒是回答了我小时候所一直不理解的疑惑,为什么在外面受伤了回家总会先被骂。
其实不出门的时候也是试过的。为了让你在家不是只有看电视,就得想办法陪你玩,但这样太废父母了。于是教你画画,让你玩橡皮泥。我们幻想着你能在纸上画出点图案,能捏出个方形圆形也好,但事实上把歪扭的彩色线条从纸上延伸到桌面、地板、墙壁,用橡皮泥粘住书本,塞满一个茶杯,才是你真实的兴趣所在。眼看白墙上满是你“创作”的痕迹,让我气不打一处来,愤愤然,批评你。小孩喜欢通过破坏来探索世界,而大人只想维持秩序的平静,这简直是天然的矛盾。
我小的时候,在老家后院未干的水泥地上踩过一脚,水泥干了,脚印就留下了。后来去城里念书了,我的奶奶说,无聊时就看着这个小脚印想着我小时候的样子。说不定等到哪天你离开我们身边时,我也会望着墙上的印记发呆,恨不得你当时多留下点小时候的痕迹呢。
最近半年为了让你适应早睡和独自入睡,开始固定给你讲睡前故事。一般讲三四个故事(因为超过四个我会先睡着),有时候故事将重复了,我只好说点其他的,说说我小时候的故事,“我小的时候,在村里摸鱼抓虾逗狗”。
你马上三岁了,又长大了一岁,但还属于你的小时候。你的成长其实也伴随着我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审视。成长有时候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我告诉你的这个世界只是我理解的世界而已。有些问题我也没法回答你,就像那天你问我,“爸爸,我能扣鼻粑粑吗?”(因为我正在扣)。
总之希望你能继续开开心心地玩,我们继续着“斗争”。希望今天我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往后也能成为你追忆的素材,然后有一天跟你的孩子说出那句属于你的故事开头语,“我小的时候”。
#女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