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本心理学经典必读书
疫情带来的生活巨变、战争带来的硝烟和死亡、全球化的倒退与撕裂......短短几年,人们已经成为了“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我们的身体被封印在房间和社区里,就连心灵也被束缚在狭窄的角落。
越来越多的朋友在遭遇心理危机,在控诉哀戚中心力衰竭。
人类这一物种已老,可人还是始终幼稚。
书籍慷慨地烙印了历史循环的永恒命题,构建了庇护所。
时值心理健康日,我们为大家列出这份“心理处方单”,让我们一边激愤一边抒情,不断开启生命力。
01
动荡之下,维护内心世界
《焦虑的意义》

在过去,焦虑可以保护人类免于野兽和敌人的侵扰。
到了现代,人们因为过度的焦虑而产生恐惧、孤独、害怕受伤等情绪。
作者说,完整的自我人格,是面对焦虑,仍然具有向目标前进的能力。
当然,人们也可以选择绕过焦虑,但要以冷漠或麻痹自己的感性与想象力为代价。
前进会引起焦虑,不前进会失去自己。
你,选哪个?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
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
神经症的出现,就是因为在对抗焦虑时,人们努力为了缓和内心的冲突而寻找妥协,却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往往以损害自己完整的人格作为代价。
本书详细论证了文化因素与神经症形成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神经症病人对爱、财富、权力等病态追求背后的文化基础和根本动力。
《社会性动物》

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我们获取来自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够拥有足够的社会动机去生活。
另一方面,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这一事实让我们生活在两种相互矛盾的状态中——一种是遵循个性,另一种是从众。
本书用科学的实验和方法,通过人们的行为解读内心的规律,让我们意识到:看清社会,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
《人的自我寻求》

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虽然心里常常会产生一些躁动,但却没办法用清晰的概念去描述它们......
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空虚、孤独与焦虑。
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下的价值核心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
在本书中,我们将通过自由、创造性、勇气、爱等数个关键词,重新整合自己失序的人格。
02
做自己,是勇敢者的奖赏
《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环境或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改变和获得幸福的勇气。
事实上,所有的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你可以让它变为伤害,也可以变为一次成长。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就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再去关注那些“无法改变的”,选择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如果这是我生命中最想抵达的地方,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也要努力向着目标前行。”
《当呼吸化为空气》

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岁就患上肺癌,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在他确诊之后,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对自己这段生命旅程进行描述与思考。
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也许会期待他能够康复痊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如何战胜了死亡,成就了自己。
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用自己的离开告诉我们:不论何时,都要为了自己心中重要的事情而行动。
《非暴力沟通》

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要“暴力”对待他人。
但如果观察一下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里充满了“暴力”:
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的评价......这些话语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一直以来,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
所以人们的沟通总是拐弯抹角、含蓄隐晦,甚至充满了情绪发泄。
利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才能打破双方的隔阂,达到高效真诚的沟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
在蛤蟆先生的故事里,你会更深刻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你是不是总渴望通过外在寻求答案,而不是向内寻求根源?
事实上,把自己身处眼下困境的原因,推卸给从前甚至父母,为自己的痛苦责怪别人,是无意义的。
那些不快乐的人,常常与他人共谋,努力让自己活得更悲惨。
这本书让人明白,能帮你的人只有自己,我们应当为自己负责。
03
对不起,小时候的“我”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与孩子、与自己、与过去、与周围的世界......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家庭中充满了裂痕,甚至有极强的破坏性,给孩子的一生留下负面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那些受伤的孩子最终会发现,这一切都不怪自己,并且一切都能够变好。
看完后你也会感叹:真希望我的父母也读过这本书。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在我们的家庭里,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意识到自己性格缺陷跟父母有关,并不是要去一味责怪父母。
而是要放下自己的心理包袱,正确看待过去的家庭存在模式,从负面影响中解脱,成为全新而独立的自己。
《热锅上的家庭》

关于原生家庭,我们会下意识地把问题归咎于某一个人,例如让人窒息的母亲,让妻子“丧偶式育儿”的父亲等。
而这本书却打破了这个固有观念:
封锁内心的丈夫、依恋型人格的妻子、离家出走的大女儿、迷惑自大的儿子、讨好型的小女儿...... 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热锅上的家庭”。
本书引入家庭治疗这个概念,如果个体的问题出自家庭,需要家庭中每个人的配合,忽视共生环境的影响,个体也无法独善其身。
一个人或许无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健全的社会》

社会作为人的整体同样会患上精神疾病。
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
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
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
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04
在抑郁这件事上,你并不孤独
《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

这本书的背后,是抑郁研究所患者们的真实故事,记录了大家每一个“抗抑”最难熬的时刻。
他们中有的人已经走出抑郁,有的人还在和抑郁苦苦抗争,但,我们都在努力坚持活下去。
关于抑郁,我们解答了患者们遇到的常见问题,为不同阶段病友们开具了应对的方案,希望能够改善当下的精神健康环境。
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曾经抑郁或者现在正在发病的患者,都能获得科学的认知和有温度的关怀。
《在抑郁这件事上,你并不孤独》

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药物,而治愈抑郁症最好的药物是爱。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抑郁症患者的面孔,更看到自己的脸。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所长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用爱交换爱,用孤独治愈孤独。
当你不再畏惧伤害,不再逃避生活残酷的部分,能平和地接受人生有创伤有喜乐,能应对琐碎平淡的生活时,不知不觉就活到了好事发生的那天。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请牢记,认知决定情绪。
在导致情绪起伏的负面思维中,几乎总会包含明显歪曲的内容,它们通常是非理性的,甚至错得离谱。
这些扭曲的思想就是你负面情绪的主要根源,甚至会引发抑郁,本书给出了具体和可实操的应对方法。
当然,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心理韧性,回弹的力量》

消极事件是可怕和痛苦的。它不仅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还可能摧毁我们的心智,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无论你正处于抑郁、焦虑,还是其他低谷状态中,都有必要培养心理韧性的力量。
它能够帮助我们从病痛、抑郁、逆境中恢复活力,追求幸福。
漫画与文字结合的绘本形式十分有趣,将增强心理韧性、开创阳光心态与灿烂人生的心理建议展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疗愈自我。
05
认真活着,也认真准备死亡
《最好的告别》

“死亡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杀戮”。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都以为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我们还有时间,殊不知败局早就注定,只是我们不肯承认罢了。
作者以医学工作者的身份,为我们展示了自己对生和死的理解,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比起死亡,我们真正应该在意的是: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直视骄阳》

虽然死亡是一门“必修课”,每个人都是在“向死”的旅途上活着。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性和死亡都是被回避的话题。
作者以死亡焦虑为主题,从认识死亡、了解死亡恐惧出发,引用大量工作中的案例,引发对死亡态度的深层思考,最后提供了一些面对死亡焦虑时认知、行为转变的建议。
你越不能充分地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征服了死亡恐惧,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自己。
《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洛依德认为人追求快乐,阿德勒认为人追求优越,维克多认为人追求意义。
苦难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假如苦难无可避免,我们就要学会接受它,并赋予它以积极的意义。
要知道,没有人可以剥夺你怎样看待事物的自由。
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
《100天会死的鳄鱼君》

鳄鱼君并非得了绝症或受到诅咒,它只是在最后一天意外死去,而之前的100天,就是它平凡生活的记录。
以100天为一个周期,我们每天都在走向生命的终点。
和鳄鱼君不同的是,我们能一遍又一遍在旅途中和朋友们采集和分享快乐的浆果,又一次开启探索新生的热情。
因为不知道会死,所以就像是往常那样活着——不就是我们所有人的一生吗?
除了上面的书单之外,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这期内心疗愈读书会。
从原生家庭、人际关系、自我内省等生活场景出发,陪你共同探索生命中的五大成长问题,逐渐深入内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渴求立竿见影,却忽视了阅读这个润物无形的习惯。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为了重塑生活而获得内心的自由。
什么是爱?人应当怎样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问题千百年来萦绕人们的脑海,从来没有一个确定的回答。
追问永恒的人未必有答案,但探索的过程足以让人变得更通透。
为了帮助被抑郁困扰的你们找到栖息地,抑郁研究所成立了沟通交流群。群内会分享抑郁症相关知识,大家可以相互陪伴,随时交流。欢迎私信所长,加入抑郁研究所,让我们一起和抑郁对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