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到抄书
金克木老先生曾写过一本《书读完了》。大家小书,不可不读。第一篇开篇说,「我觉得怎样对付这无穷无尽的书籍是个大问题」,转头给出解决思路:「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老先生的意思是,真正值得精读、吃透的书并不太多——最少在人文历史这个领域是这样。
一书为源,其他皆是衍生、注脚。溯源而行,余不足论。何等气魄!
以前我也曾焦虑如何看书。兴趣繁杂的结果就是不博也不精,少有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总觉得还有更好的——这种心态,大概就是仓鼠症的源头。
不过现在现在心态有了些变化:既然无论如何读不完,那就少读些,精读些好了。找到根源,使劲读。
反正金老列出了中外人文历史的源流跟脚,照着自己的兴趣照着读就是。
这些书被金老称作「浓缩维他命丸」,读不懂怎么办?找「大师」解读版?找少儿版,上 B 站找解读?我觉得,解读版之类可以看看,但是真要读透,可能还是抄书比较合适。
毕竟这种功夫,笨方法才有效。
《朱子语类》中说「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朱熹的意思是真要懂,要会背。这无疑是下了工夫了;但是拿着书本背诵容易烦躁分心,现代神经科学也证明,背诵时若能调动多种感官则效果更好。所以,还是边抄边背吧。
抄书好处多。《读书止观录》中说:「馀亦尝谓手抄有三益:先经抄一遍,于记诵亦易,益一也;可以校书之讹误,收己之放心,益二也;常抄,则手法亦熟,即以当学字,益三也。」
其中「收己之放心」正是我需要的。浮躁焦虑,就要靠「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来治。
至于唯一的问题,无非就是花时间罢了。但时间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NewsLetter
我开始写Newsletter了。内容是读书笔记,想法,以及提升脑力劳动效率——或者叫个人生产力——的建议,不定时更新。
订阅地址是 lifeplayer.zhubai.love,邮箱或微信都可以订阅。
欢迎给我写信:lifeplayer2000@gmail.com
猛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避免把真实生活玩成“生存模式” (2人喜欢)
- 我们用了太多抽象层次,未来看起来黯淡无光 (8人喜欢)
- 减少量化自我,增加决策反思 (4人喜欢)
- 要明白多少道理,才能过好一生——Gemini DeepResearch (2人喜欢)
- 发点牢骚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