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当幼师吗?
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在留言区留言交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幼师不再是“每天穿着裙子美美的、陪孩子一起玩“人人羡慕的对象,幼师到底有多忙?只有亲自当过的人才能懂,在身边很多同事的家属口中,我们是比“国家领导人都忙”的存在。
咱先不谈“优秀”,先提“合格”,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幼师,首先要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够扛住从早上7:00-晚上5:30一分钟不停歇、经常加班熬夜的工作;其次是一些专业技能:边弹边唱、手工、讲故事等基本功,自然是少不了的;日常安全意识要非常足,避免幼儿出现安全事故;一定的文笔,否则观察记录你都不知道咋写;第三是要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首先是和同事、领导的关系,班级的三位老师如果配合的不好,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班级工作能顺利开展才怪,还要求这些自己还是孩子的老师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处理好关系、避免投诉,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里鸡飞狗跳谁给做后勤保障?
再谈“优秀”,那就得是有明确的目标、有顽强的毅力、有舍小家的气度才能够到达的。园长有多少是离异的?感兴趣的可以做个调查。基本上园长都非常的强势,家庭大多数是不大和谐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这几个要素也不知道谁是因谁是果;如果是优秀的老师,倒是更多的是家庭关系和谐、性格柔和,年轻的时候以家庭为中心,工作踏踏实实但不追求仕途,直到45岁以后孩子开始上大学了,厚积薄发,开始大放异彩。
所以,相较于其他工作而言,个人认为成为一名“合格“工作者的门槛比别的行业高的多,而且同样的工作强度在其他行业,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一个愿意突破自我的人,我更倾向于你去外边闯闯,因为这里的圈子太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是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学前教育的高速发展,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早已不是“听话”了,而是富有创造力、极具个人特色的人才,那么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要求也就水涨船高。
其次是评价的导向和急功近利的工作方式,前些年无论是验收还是督导工作,对材料、环境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幼儿的关注,不考虑园所实际,标准一刀切,行政部门甚至提出的“一园一品”的口号,有个别幼儿园建园10年不到就申报省级示范、市级示范,是对幼儿园现状不了解的错误引导。园所管理者大多数是女性,好强的性格导致他们喜欢比较,错误的政绩观导致管理者没有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别人有的我们必须有,别人没有的我得想办法有。有句话形容这个现象很形象:看电影的时候,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想看到电影,就只能也站起来了。这个现象和现在的“内卷“这个词很像。
第三是幼教工作者的人员素质跟不上目前对于培养人才的需求,即使是帝都,郊区县目前幼师大多数仍旧是中专、大专的毕业生,而且由于工作强度、薪资待遇的问题,流失率严重,很多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人进入到了这个行业,行业水平层次不齐,幼儿园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给老师做基础培训,工作效率低。
这些年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每次毕业典礼或者汇报表演的时候,你感受到了孩子在长大,心灵得到些许安慰,但是更多的成就感,似乎没有了。只有日复一日的工作,没有考核,考核结果由你的人际关系决定,而非你的专业水平和成绩,这就显得很荒谬。在帝都,发生的这些也让我大跌眼镜。所以其他地区的幼师情况是如何呢?我也很想知道。
再谈,我还想当幼师吗?
我当幼师这件事,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由于父母都是老师,作为教师子女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教师的清贫和辛苦,因此并不想当老师,也错过了很好的师范院校的招生,但是命运就是如此,即使百般逃避,最终我还是被学前教育录取。现在也在行业里做了9年,期间有很多次想过跳出这个圈子,最终也没出去,一直在岗位上。为什么能坚持?我想其实内心还是觉得这个职业是很神圣的、很重要的,所以一直有一个使命感的东西在牵引着我。既然命运选择了我,我还是会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