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商报》约稿的书评两篇:云图与劳伦斯
人类的渴望造就文明也扼杀文明
张天潘 刊发于《中国图书商报》2010.6.1
书名:云图
作者:(英)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
译者:杨春雷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0-1-1
大卫·米切尔,1969年生于英格兰伍斯特郡,在肯特大学主修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曾在日本广岛担任工程系学生的英文教师八年。人们是这么评价他的:一位横空出世的英国新锐小说家,欧美文学界公认的新一代小说大师,博采村上春树、保罗·奥斯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诸大师作品之所长,像奥斯特一样编织绚丽的叙事迷宫,像村上春树一样把幽灵鬼怪埋藏在字里行间,但比村上更硬朗,比奥斯特更变化多端,自成一派,其作波诡云谲,灵气无穷。
米切尔小说原创性十足,为21世纪英语小说开启了全新的模式与风貌。2007年,以杰出的文学成就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处女作《幽灵代笔》(1999)轰动欧美文学界,荣获莱斯文学奖,入围《卫报》处女作奖决选;《九号梦》(2001)入围布克奖决选,米切尔也因此书被评为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云图》(2004)荣膺英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和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年度选书,同时入围布克奖、星云奖、克拉克奖决选;《绿野黑天鹅》(2006)入围布克奖。
而《云图》无疑可以作为米切尔的代表作的。本书构思上,真是煞费苦心,作者刻意用六种不同风格和体裁来书写这六个故事,有日记、信件、小说、自传、问答口供、口述历史等形式,而且在结构上,采用了分拆对称排列手法,把前五个故事,对半分拆,第六个故事居中,有点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样的分拆,可能在阅读上,会造成一些不便,但是他又不是简单的拆分,而是像一条冰糖葫芦一样,用一根枝把六个山楂有机地串起来,环环相扣,比如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在锁骨和肩胛骨之间,都有一个像彗星的胎记,还有每下一个故事,都有与下个故事关联的人与物,用了互文嵌入式的巧妙方式。
但是,如果仅仅在这些小说结构或者写作技巧方面有显著特点的话,就能算是一部伟大作品的话,那无疑是太容易了。而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拥有成为巨著的可能,更在于它所包含的全人类层面上的人文关怀。在西方国家的小说中,我们常常能够见识到这种以人类为视域的写作,而且其中充满人性、博爱、文明等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讨。而通过六个故事,作者探讨所谓的文明人对于野蛮人的真正野蛮行径,以及人类使用核能的那种风险,还有乌托邦未来时代对于克隆的压迫,乃至于末日未来人类文明到了熄灭的边缘,这样的思路,完整地体现了当下这个后现代社会,一直渗透着人类与生俱来的焦虑。在前所未有的工业化之后,人们开始意识了人类对于地球对于未来的种种透支行为。
与米切尔小说中这种焦虑所对应和呼应的是,在学术领域,最为典型的是“罗马俱乐部”的努力与“风险社会”的提出。
罗马俱乐部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其宗旨是研究未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舆论的注意。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做了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的预测,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辩论。由于它的观点和主张带有浓厚的消极和悲观色彩,被称为“未来学悲观派”的代表。
“风险社会”则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他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他提出,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他还将《风险社会》的第一章就命名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而这个在《云图》的第六个故事“思路刹路口及之后所有”中,无疑有着明显的隐喻,也即山谷人敬畏与恐惧的莫纳克亚死火山。
在这一故事中,作者借高科技文明幸存者麦克尼姆的口说道:“前辈们的智慧征服了疾病,跨越了距离,插下了种子,而且能轻而易举地创造奇迹,但是它没有一件东西。人类心中的渴望,不,一种永无休止的渴望。”“更多的工具,更快的速度,更长的寿命,更轻松的生活,更多的能量。那时候整个世界很大,但是对于这种渴望还不够强烈。这种渴望让前辈们冲破天空,让海洋沸腾,用疯狂的原子毒化土壤,顽固地播撒腐烂的种子,于是孕育了新的灾难,小孩生下来都是怪胎。最后,令人心痛的是,很快,国家分裂成野蛮的部落,文明时代结束,仅有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还闪亮着最后一丝余火。”“那种人类的渴望造就了文明,但扼杀它的也正是人类的渴望。”
因此,在看完此书之后,如果我们跳出这种构思与布局,乃至故事情节这种的细节之后,跳出“云图”,从高空俯视的话,可以发现,它几乎就是一本蒙太奇式的人类后现代焦虑症报告,将在一个文明时代的所有若隐若现的焦虑,进行了深刻与忧心忡忡的反思,而这也正是一本小说除了在说好故事之外的最为珍贵永恒的品质与价值。
劳伦斯与中国小资的文化矫情
张天潘 刊发于《中国图书商报》2010.8.3
书籍信息:
(ps《情人》被拍摄成电影了,里面少儿不宜的挺多,可惜女主人公长的有些不找边际)
《虹》,劳伦斯著,黑马、石磊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5.00元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著,黑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6.00元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著,黑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28.00元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英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影响,为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笔下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如此形容他:“他是一个天才,居于英国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中也有他稳定的位置。”。本次中央编译出版社策划再次出版“劳伦斯三部曲”,《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
劳伦斯的作品过多地描写了色情,受到过猛烈的抨击和批评。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因此,从他生前直到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坛所重视。
特别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尽管劳伦斯表白“这部小说是一本纯正的、健全的、我们今日需要的书”,它还是受到了趣味低下的道德审判家们的诋毁,被禁三十余年,理查德・霍嘉特挺身辩护说:“如果这样的书我们都试图当成淫秽书来读,那就说明我们才叫肮脏。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而是在玷污我们自己。”郁达夫评价劳伦斯“写性是含蓄一种主义”的。
改革开放以后,劳伦斯被引入中国,但却是以另一种形式,他的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刚一出版立即遭禁,很多人抱着猎奇的心理寻找这部“禁书”,劳伦斯在中国声名大噪。
虽然如同文化研究大师霍嘉特说的:如果我们试图将其当成淫秽作品,那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我们是在玷污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今天很多人读《虹》首先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折磨,读《恋爱中的女人》很茫然,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仅仅寻找性段落。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化现象,揭示出了当下社会的那种广泛存在的“伪阅读”的存在,而以劳伦斯为切入口,对于这种现象的探讨或许比单纯的劳伦斯作品书评更具有意义吧。
伪阅读不会去关注文章背后的价值呈现,更在于细节与段落的快感;更有甚者,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姿态,一种对外展示的生活方式。正如最新的热词“三哈女”所显示的,她们喜欢哈贝马斯、哈利·波特、哈根达斯。于是这样的情景成为了一种模仿秀:“三哈”女人坐在“哈根达斯”的角落里,细细地品读“哈贝马斯”的逻辑力量,兜中揣着夜场的“哈里·波特”电影票,随时准备赶赴一场关乎想像力的视觉盛宴。这将小资的那种文化矫情体现得无微不至,深刻地揭示出了其背后充满着的矫揉与做作,因为以深奥的理论著称哈贝马斯在这一刻,更是作为了悲惨的象征物,被摆放在了哈利·波特的位置,然后和哈根达斯发生亲密接触。
在他们身上,布迪厄的那种“文化区隔”,显露无疑。他们还会把《读者》《知音》《故事会》等发行量大的阅读物,视为底层的粗浅的无品位的。而《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城市画报》《瑞丽》《时尚》等,甚至有些显摆效果的《New York Times》《Economist》《ELLE》《Vogue》等外文杂志,显示其上层的潮流的阅读品位。所以像《新华文摘》《炎黄春秋》《社会学研究》,他们视为呆板、无趣的象征,敬而远之,但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看不懂其中的大部分,就算看,也是失眠时当作催眠工具来阅读的。于是,这个时候的劳伦斯,就和春上村树、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等,成为象征物,成为了书架上最为稳定主力。
从一种误读(认为是淫秽之书被禁),到另一种误读(作为点缀与潮流的象征),劳伦斯漂洋过海,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阅读。但是,误读或许也是好事儿吧,因为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本身仅仅是一种生活的补充,只要阅读者在其中感到有阅读快感,那就足够了。阅读,本质上是为了快乐和享受的,不管从精神还是身体,这就是常识。
甚至在很久之前,当我看到有人说上海某一妓女被抓时,搜出她随身携带“三件套”之一是一本《文化苦旅》的时候,和有些人那种感到讽刺或者可笑的态度相反,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至少说明了她对于阅读潮流的关注,就冲这一点,这位女子这种“行为艺术”就值得令人称赞。也试想,当随处可见有农民在田间干活时,除了锄头、烟,口袋里还能有一本书的话,那么,谁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甚至,一本深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被沦为和白云小姐《月子》一样当厕纸,也说明了这样的书能够广泛进入民间,同样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好事。
所以,此次“劳伦斯三部曲”能够再次被策划出版,无疑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先在经历过了那种小资文化矫情的误读之后,如今的再版,或许将会是它们得以真正被读懂的一次良好机遇:因为在度过了青春的懵懂期之后,曾经那些伪阅读者,如今再次面对这些作品之时,将很难再有当年的那种冲动与激情了,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也很容易与书中的那些情节产生共鸣,那种嵌入式的阅读体验之旅悄然间开始,于是,在淡定的岁月里,真阅读便成为了一种可能。
这个时候,劳伦斯便得到了重生,而我们在阅读体验中,看到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写康妮在无性无激情婚姻中挣扎,看透了上层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封闭、苍白、残酷和伪善;看到了《虹》中的工业革命给传统乡村文明带去的巨大变化;更是看到《恋爱中的女人》戈珍和杰拉德之间的龃龉,则象征着追求艺术的心灵和一个追求财富与效率的工业之子之间不可调和的悲剧——而这些种种境遇,在当下的中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依然可以找寻到各种蛛丝马迹,然后让我们对号入座——而这些,才是劳伦斯笔下的真正蕴含与传世价值。
张天潘读者QQ一群二群都已满,三群81790770,欢迎加入交流与批评!
张天潘 刊发于《中国图书商报》2010.6.1
书名:云图
作者:(英)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
译者:杨春雷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0-1-1
大卫·米切尔,1969年生于英格兰伍斯特郡,在肯特大学主修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曾在日本广岛担任工程系学生的英文教师八年。人们是这么评价他的:一位横空出世的英国新锐小说家,欧美文学界公认的新一代小说大师,博采村上春树、保罗·奥斯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诸大师作品之所长,像奥斯特一样编织绚丽的叙事迷宫,像村上春树一样把幽灵鬼怪埋藏在字里行间,但比村上更硬朗,比奥斯特更变化多端,自成一派,其作波诡云谲,灵气无穷。
米切尔小说原创性十足,为21世纪英语小说开启了全新的模式与风貌。2007年,以杰出的文学成就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处女作《幽灵代笔》(1999)轰动欧美文学界,荣获莱斯文学奖,入围《卫报》处女作奖决选;《九号梦》(2001)入围布克奖决选,米切尔也因此书被评为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云图》(2004)荣膺英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和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年度选书,同时入围布克奖、星云奖、克拉克奖决选;《绿野黑天鹅》(2006)入围布克奖。
而《云图》无疑可以作为米切尔的代表作的。本书构思上,真是煞费苦心,作者刻意用六种不同风格和体裁来书写这六个故事,有日记、信件、小说、自传、问答口供、口述历史等形式,而且在结构上,采用了分拆对称排列手法,把前五个故事,对半分拆,第六个故事居中,有点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样的分拆,可能在阅读上,会造成一些不便,但是他又不是简单的拆分,而是像一条冰糖葫芦一样,用一根枝把六个山楂有机地串起来,环环相扣,比如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在锁骨和肩胛骨之间,都有一个像彗星的胎记,还有每下一个故事,都有与下个故事关联的人与物,用了互文嵌入式的巧妙方式。
但是,如果仅仅在这些小说结构或者写作技巧方面有显著特点的话,就能算是一部伟大作品的话,那无疑是太容易了。而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拥有成为巨著的可能,更在于它所包含的全人类层面上的人文关怀。在西方国家的小说中,我们常常能够见识到这种以人类为视域的写作,而且其中充满人性、博爱、文明等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讨。而通过六个故事,作者探讨所谓的文明人对于野蛮人的真正野蛮行径,以及人类使用核能的那种风险,还有乌托邦未来时代对于克隆的压迫,乃至于末日未来人类文明到了熄灭的边缘,这样的思路,完整地体现了当下这个后现代社会,一直渗透着人类与生俱来的焦虑。在前所未有的工业化之后,人们开始意识了人类对于地球对于未来的种种透支行为。
与米切尔小说中这种焦虑所对应和呼应的是,在学术领域,最为典型的是“罗马俱乐部”的努力与“风险社会”的提出。
罗马俱乐部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其宗旨是研究未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舆论的注意。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做了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的预测,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辩论。由于它的观点和主张带有浓厚的消极和悲观色彩,被称为“未来学悲观派”的代表。
“风险社会”则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他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他提出,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他还将《风险社会》的第一章就命名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而这个在《云图》的第六个故事“思路刹路口及之后所有”中,无疑有着明显的隐喻,也即山谷人敬畏与恐惧的莫纳克亚死火山。
在这一故事中,作者借高科技文明幸存者麦克尼姆的口说道:“前辈们的智慧征服了疾病,跨越了距离,插下了种子,而且能轻而易举地创造奇迹,但是它没有一件东西。人类心中的渴望,不,一种永无休止的渴望。”“更多的工具,更快的速度,更长的寿命,更轻松的生活,更多的能量。那时候整个世界很大,但是对于这种渴望还不够强烈。这种渴望让前辈们冲破天空,让海洋沸腾,用疯狂的原子毒化土壤,顽固地播撒腐烂的种子,于是孕育了新的灾难,小孩生下来都是怪胎。最后,令人心痛的是,很快,国家分裂成野蛮的部落,文明时代结束,仅有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还闪亮着最后一丝余火。”“那种人类的渴望造就了文明,但扼杀它的也正是人类的渴望。”
因此,在看完此书之后,如果我们跳出这种构思与布局,乃至故事情节这种的细节之后,跳出“云图”,从高空俯视的话,可以发现,它几乎就是一本蒙太奇式的人类后现代焦虑症报告,将在一个文明时代的所有若隐若现的焦虑,进行了深刻与忧心忡忡的反思,而这也正是一本小说除了在说好故事之外的最为珍贵永恒的品质与价值。
劳伦斯与中国小资的文化矫情
张天潘 刊发于《中国图书商报》2010.8.3
书籍信息:
(ps《情人》被拍摄成电影了,里面少儿不宜的挺多,可惜女主人公长的有些不找边际)
《虹》,劳伦斯著,黑马、石磊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5.00元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著,黑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6.00元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著,黑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28.00元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英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影响,为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笔下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如此形容他:“他是一个天才,居于英国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中也有他稳定的位置。”。本次中央编译出版社策划再次出版“劳伦斯三部曲”,《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
劳伦斯的作品过多地描写了色情,受到过猛烈的抨击和批评。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因此,从他生前直到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坛所重视。
特别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尽管劳伦斯表白“这部小说是一本纯正的、健全的、我们今日需要的书”,它还是受到了趣味低下的道德审判家们的诋毁,被禁三十余年,理查德・霍嘉特挺身辩护说:“如果这样的书我们都试图当成淫秽书来读,那就说明我们才叫肮脏。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而是在玷污我们自己。”郁达夫评价劳伦斯“写性是含蓄一种主义”的。
改革开放以后,劳伦斯被引入中国,但却是以另一种形式,他的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刚一出版立即遭禁,很多人抱着猎奇的心理寻找这部“禁书”,劳伦斯在中国声名大噪。
虽然如同文化研究大师霍嘉特说的:如果我们试图将其当成淫秽作品,那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我们是在玷污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今天很多人读《虹》首先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折磨,读《恋爱中的女人》很茫然,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仅仅寻找性段落。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化现象,揭示出了当下社会的那种广泛存在的“伪阅读”的存在,而以劳伦斯为切入口,对于这种现象的探讨或许比单纯的劳伦斯作品书评更具有意义吧。
伪阅读不会去关注文章背后的价值呈现,更在于细节与段落的快感;更有甚者,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姿态,一种对外展示的生活方式。正如最新的热词“三哈女”所显示的,她们喜欢哈贝马斯、哈利·波特、哈根达斯。于是这样的情景成为了一种模仿秀:“三哈”女人坐在“哈根达斯”的角落里,细细地品读“哈贝马斯”的逻辑力量,兜中揣着夜场的“哈里·波特”电影票,随时准备赶赴一场关乎想像力的视觉盛宴。这将小资的那种文化矫情体现得无微不至,深刻地揭示出了其背后充满着的矫揉与做作,因为以深奥的理论著称哈贝马斯在这一刻,更是作为了悲惨的象征物,被摆放在了哈利·波特的位置,然后和哈根达斯发生亲密接触。
在他们身上,布迪厄的那种“文化区隔”,显露无疑。他们还会把《读者》《知音》《故事会》等发行量大的阅读物,视为底层的粗浅的无品位的。而《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城市画报》《瑞丽》《时尚》等,甚至有些显摆效果的《New York Times》《Economist》《ELLE》《Vogue》等外文杂志,显示其上层的潮流的阅读品位。所以像《新华文摘》《炎黄春秋》《社会学研究》,他们视为呆板、无趣的象征,敬而远之,但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看不懂其中的大部分,就算看,也是失眠时当作催眠工具来阅读的。于是,这个时候的劳伦斯,就和春上村树、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等,成为象征物,成为了书架上最为稳定主力。
从一种误读(认为是淫秽之书被禁),到另一种误读(作为点缀与潮流的象征),劳伦斯漂洋过海,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阅读。但是,误读或许也是好事儿吧,因为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本身仅仅是一种生活的补充,只要阅读者在其中感到有阅读快感,那就足够了。阅读,本质上是为了快乐和享受的,不管从精神还是身体,这就是常识。
甚至在很久之前,当我看到有人说上海某一妓女被抓时,搜出她随身携带“三件套”之一是一本《文化苦旅》的时候,和有些人那种感到讽刺或者可笑的态度相反,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至少说明了她对于阅读潮流的关注,就冲这一点,这位女子这种“行为艺术”就值得令人称赞。也试想,当随处可见有农民在田间干活时,除了锄头、烟,口袋里还能有一本书的话,那么,谁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甚至,一本深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被沦为和白云小姐《月子》一样当厕纸,也说明了这样的书能够广泛进入民间,同样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好事。
所以,此次“劳伦斯三部曲”能够再次被策划出版,无疑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先在经历过了那种小资文化矫情的误读之后,如今的再版,或许将会是它们得以真正被读懂的一次良好机遇:因为在度过了青春的懵懂期之后,曾经那些伪阅读者,如今再次面对这些作品之时,将很难再有当年的那种冲动与激情了,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也很容易与书中的那些情节产生共鸣,那种嵌入式的阅读体验之旅悄然间开始,于是,在淡定的岁月里,真阅读便成为了一种可能。
这个时候,劳伦斯便得到了重生,而我们在阅读体验中,看到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写康妮在无性无激情婚姻中挣扎,看透了上层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封闭、苍白、残酷和伪善;看到了《虹》中的工业革命给传统乡村文明带去的巨大变化;更是看到《恋爱中的女人》戈珍和杰拉德之间的龃龉,则象征着追求艺术的心灵和一个追求财富与效率的工业之子之间不可调和的悲剧——而这些种种境遇,在当下的中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依然可以找寻到各种蛛丝马迹,然后让我们对号入座——而这些,才是劳伦斯笔下的真正蕴含与传世价值。
张天潘读者QQ一群二群都已满,三群81790770,欢迎加入交流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