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一些作品浅析 行为艺术

说到行为艺术,艺术家荒诞不经的行为往往让公众摸不着头脑甚至嗤之以鼻。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当今的行为艺术之母。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幼年父母压抑式的教育,促成了她后来极度反叛大胆的创作风格。阿布拉莫维奇毕业于贝尔格莱德美术学院,受的是苏派美术教育。现如今70多岁的阿布,工作生活在纽约。这几年的作品,相比较于早年,个人感觉商业气息越来越浓重。
关于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说几个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吧。第一个就是《节奏0》算是艺术家早期作品中挑战肉体极限的行为艺术,也是节奏系列的最后一个作品。1974年,23岁的阿布拉莫维奇用6个小时,把自己交给观众,在这期间人们可以对她做任何事情,也可以使用桌前的76件物品“加持”在她身上,她来承担一切后果,即使大众要杀了她。

表演开始是和谐的,有的人递水给她,有的人给她玫瑰。但不久之后,开始有人使用剪刀裁开她的衣服,有人拿玫瑰刺扎在她的肚子上,还有人用刀片划破她的脖子,喝她的血。甚至有人提议去强她,所幸的是没人真敢这么去做——至少在大庭广众之下。
6个小时以后,阿布拉莫维奇浑身是血,因为麻醉让她身体在表演过程中失去痛感,但情绪和意识的感受使她不停流泪,当她表演结束缓缓走向人群时,观众们却仓皇躲避她。因为在这个时刻,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不再是展馆中任人摆布的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类,观众惧怕在施暴后可能会面临的报复。这个作品单是看影像资料就已经非常有冲击性了。

然后,机缘巧合是大约7、8年前在北京的798,我也偶然参与到了一个简化版的《节奏0》行为艺术里。当时是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站在大街上,尝试简单道具,看看观众的反应,也许是中国人更“含蓄”,在这场行为艺术中,人们没有太过激烈的行为,但当你身临其境,看到女孩的校服被拉扯剪碎后,那个视觉冲击还是让人非常心疼的。其实很多人都会认同那句“当你把决定权交给大众的时候,你真的有可能会死。”确实,伤害是存在的,准备致命伤害也是存在的,但我想说的是,相对的,阻止伤害的力量和道德束缚也是存在的。这是行为艺术非常有张力的一个点,命悬一线,危险与生存同在。

当然节奏系列其他几个作品也很精彩,还有阿布和乌雷的恋人合作作品。在探索自我、两性关系上面也走了很远,也铸造了一个艺术家不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的传奇故事。其实在筹备这一期时,也做了一些取舍,一个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的爱情故事网上实在太多了,几乎随便一搜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经典行为艺术作品无量之物、光与暗、时间的关系、呼吸、1988年的《情人长城》,以及2010年的《艺术家在场》那个相别多年的凝视。

当然,我们多看一些会看到所谓的爱情颂歌背后也是狗血剧情。可是谁又能真的理解这么复杂的人生和两个人的成长,以及背后的爱恨情仇呢,不想过多评判他们爱不爱彼此,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且永远无法真切理解,只是投射自我情感经历的镜子罢了。我会把她与乌雷经济纠葛那段贴在最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阿布的行为录像装置作品《巴尔干巴洛克》Balkan Baroque)在1997年(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最佳艺术家金狮奖。在展览现场重现了阿布拉莫维奇坐在血肉犹存的牛骨堆上,一边洗刷带血的骨头,一边低吟儿时的家乡民歌,背景则是她和父母的影像投影。阿布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去抗议战争。而作为故土的巴尔干地区以及相关文化是是阿布后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题。阿布曾说过“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
也许是因为行为艺术从来就不是一个物品,因此人们也没有做好要为之付钱的打算,人们还是更容易收藏实物的东西,比如画作、雕塑,而不是收藏一段经历,这类比较不容易物化的东西。但是没关系,如果今天这个视频,让你对行为艺术有了一点点了解,并且开始理解艺术家的所作所为,那或许我们离什么东西又接近了一点点距离。

2015年,乌雷以一纸诉状将自己昔日的最爱告上法庭,乌雷指责阿布拉莫维奇独吞了两人合作创作的作品版权收入长达十六年之久。
在阿布画廊(负责人)Sean Kelly的鼓励下,两人曾以合同授权阿布管理他们合作的艺术。根据合同,阿布拉莫维奇在保证乌雷享有知情权的基础上能够对以上“作品”自行支配销售,但所得的20%归乌雷所有,而乌雷坚称阿布因并未支付他应得的经济份额而违反了合同。合同还规定,二人的合作需要两人名字同时出现,但阿布多年来一直声称唯一作者。“她的银行账户上有不少收入,当然她也有个好会计”,乌雷说道。乌雷要求阿布拉莫维奇每三个月出示两人合作作品的销售额和版权费,且作品上必须署有乌雷的名字。然而在后来,荷兰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阿布拉莫维奇需向乌雷支付约27.8万美元赔偿金。而两者间的纠葛甚至指向了MOMA的那一次旷世之见——乌雷指出,那次令阿布拉莫维奇名声大噪的行为艺术“艺术家在场”是“借鉴”了他们在1981-1987年间表演过的90天系列表演项目“海上夜航(Nightsea Crossing)”。乌雷说:“这两个表演的区别仅仅在于她在MOMA的表演把桌子裁去了一半,另外,对面坐着的是观众而不是我。”
-
雁塔宋康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9-21 23: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