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
有关中世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纪?
我们现在对欧洲中世纪的各种阶段定义,多是欧洲在确立全球经济文化霸权后,为了解释为什么,历史学家所定义的。
“黑暗”,“多姿多彩”,“基督教大一统与分裂”,“古典文艺复兴”,世俗社会法律,政治结构变化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这个取决于史家从什么角度,需要解释什么因果关系。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不断有大家会给出不同角度,全景式,或显微镜下的历史观察。并写出一本本4位数页数的“巨著”让人去跟着历史洪流走一遭。
现在普遍的历史认知:是不是西方存在智识的“觉醒”?要看你怎么认为。“黑暗”的中世纪在书籍的数量上的确是,有200多部手抄本的修道院已经是“顶级”。
古腾堡印刷机印制的80%都是和宗教有关的书籍。
基督教在欧洲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教会,教宗官僚体制,修道院,国王,民间宗教社团就没有一致过。正是其不一致,或许酝酿出所谓的“觉醒”。
阿拉伯人在保存罗马希腊古典文献居功至伟,但要不是他们疆域逼近西欧,这些文献也不会再回到西欧。在罗马帝国崩解后,一些罗马希腊的原典一直在流传。只是不显山露水罢了。
“文艺复兴”的地方都是和世界各地做贸易交流的地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全都有宗教信仰。
柏拉图的“卡尔米德篇”开头是苏格拉底经历了对一名年轻男孩的强烈肉欲。费奇诺翻译的时候直接删掉了。柏拉图书李有关同性关系,被全部转化成高贵的,纯洁的“精神恋爱”-“柏拉图式的爱情”。
莎士比亚极其粗鲁淫秽的台词,现在都被正式文本“清理”。
我们一直以优越的狂喜回顾祖先的野蛮状态;我们乐于标出让我们从野蛮养成优雅的步伐。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