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城市规划师的双奥足迹

桂琳在场馆审议会上作陈述
我叫桂琳,是一名城市规划师。
从1999年到2008年,参与了北京夏奥会前后共10年的场馆设计协调工作,亲历了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这些夏奥场馆从无到有的精彩历程。
从2014年到2022年,历时8年,参与了冬奥会三个赛区所有场馆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协调工作,亲历了“冰丝带”“雪飞天”“雪飞燕”“雪游龙”“雪如意”这些冬奥场馆从选址到建成的全过程。
1999—2008 10年夏奥路
01奥林匹克公园选址确定
Site selection of the Olympic Green
1998年底,北京决定第二次申办夏奥会。那时我刚大学毕业不久,作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员,开始了2008年夏奥会的10年场馆规划之旅。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是场馆规划布局的关键所在,在首规委办和北京市规划局的牵头组织下,我们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近20个奥林匹克公园选址方案,方案大部分位于南城,如垡头焦化厂、亦庄新区、三海子等。当时大家特别想通过举办奥运会带动南城的发展。
但当时北京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巴黎,巴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实在太强了,我们只有拿出最大的诚意,才有可能赢得主办权!因此,“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北端、城市21世纪发展预留地”成为最终选址!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前照片(来源: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
第一次画奥林匹克公园范围时,我们借鉴了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的经验,将洼里森林公园划入了公园范围。由此,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2.15平方公里。
那时我们以为森林公园未来也就是山野公园,不会有太多人,没想到几年后的“奥森”竟然成为了跑步者的天堂,诺大的公园时常出现“人挤人”的繁忙,真的不可思议啊。

奥森公园里的跑步者(陈星原拍摄清华校友跑群)
2001年7月13日,
我有幸在莫斯科亲历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02 设计市场的国际化融合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design market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前,国内的建筑设计市场较为封闭,为了向世界宣传北京奥运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决定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场馆设计方案。
我参与了几个主要场馆设计任务书的撰写,包括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等。北京奥运场馆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世界级建筑大师和建筑事务所方案提交踊跃,精彩不断出现。
记得“鸟巢”和“水立方”方案脱颖而出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撼了!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体育建筑的传统理念:原来硬汉般的大型体育场竟可以如“鸟巢”那样地温情;如“塑料膜”一般的新材料可以覆盖“水立方”、让天光洒在蓝色的水面上!
可以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设计市场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开放、中外设计师开始深度融合的重要转折点。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鸟瞰照片(桂琳拍摄)
03 场馆规划建设的梳理总结
Summary of venu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2004年,我又参与了奥运场馆“瘦身计划”,在梳理所有场馆的基础上,简化了部分场馆的设计方案。
比如“鸟巢”去掉了可开启屋面,国家体育馆把建设难度较大的全曲面方案更换为中规中矩的“折扇”方案,五棵松体育中心去掉了比赛大厅上空的大型商场等。“瘦身计划”大大节省了场馆工程投资,加快了建设进程。
2008年,我配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帮助下,编辑出版了《2008 奥运·城市》,会同另一本书《2008 奥运·建筑》,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总结。
北京夏奥会场馆规划建设工作就此落下帷幕。
2014—2022 8年冬奥情
01 第一轮场馆图纸完成
Complete the venue drawings
in the first round
2014年3月,我再次接到任务、前往奥运大厦,作为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技术部规划处处长,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2014年,不仅是我,全国的设计师几乎没人见过冬奥会场馆,全球能做设计的公司也寥寥无几。
艰难境况下,中国奥委会于再清副主席给我们送来了索契和平昌两本《申办报告》,我们如饥似渴研读这两本珍贵的资料,通过其中的图纸,反推场馆设计要点和基本数据。
为确认场馆设计细节,我们大量翻看网上往届冬奥会的竞赛视频。但视频大多为近景运动员,还原场馆设计要点难度很大,我们就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比如,我们听说跳台滑雪需要在赛道旁边设置裁判塔,但裁判塔应设在男子跳台一侧还是女子跳台一侧?大体什么位置、多高?经过多视频比选,我们反推出了裁判塔的技术参数。
陪同国际专家考察延庆赛区选址
通过“自我培养”,我们和几位设计师快速成长,成为国内第一批了解冬奥会场馆设计要点的协调人,只用了9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申办报告》300多张场馆图纸的绘制工作,并获得7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考察认证!
2015年7月31日,
我在吉隆坡亲历了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
02 与国际奥委会专家的合作与突破
Cooperation and breakthrough
with IOC experts
冬奥会筹办期间,我担任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处长,也作为北京冬奥组委“场馆和基础业务领域”的负责人,对接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冬奥组委的场馆规划建设协调工作,牵头组织了10次场馆开发和运行审议会。
国际奥委会负责场馆协调的官员叫泽维尔,他非常敬业,但也很坚持自己的想法。
审议会上,我和国际奥委会一行既合作又力争。我们的会议使用中英同传,有时争执太厉害了,泽维尔先生就会扔掉耳机(耳机是他自带的)。我本来英文不行,一看他不听同传了,只能直接改说英文,让讨论必须进行下去!后来我发现,泽维尔先生一扔耳机,我的英文水平就会瞬间“飙升”,他一把耳机戴上,我的英文又会恢复原状。

国际奥委会场馆开发和运行审议会
国际奥委会是非常想把每一届奥运会都办完美的。我们的冰上场馆原打算使用传统型制冷系统,碳排放量有些高。2018年6月,国际奥委会提出:北京冬奥会可否尝试在全球第一次使用二氧化碳直冷系统?当时各场馆的制冰系统招标工作“箭已经在弦上”,业主不敢冒险,就实话实说:“场馆建设时间太紧迫,不能换了。”
记得当时泽维尔和国际奥委会的专家蒂姆先生把我拉在一旁,悄悄问我:“桂女士,你是我们非常信任的人,请告诉我们,北京真的一点回旋时间都没有了么?我们要不要再试试?”
我看着他们诚恳的眼神、有些不忍,犹豫了半天,说:“场馆业主说的没错,他们的时间表里确实没时间了,但在我们这里,给每一个场馆还预留了大约6个月的风险调控期。这样吧,我们拿出三个月时间,如果论证二氧化碳行,咱们9月份就换;如果不行,9月份就请一定回到原来的方案!”
陪同泽维尔一行考察场馆
后经国内顶级专家、北京冬奥组委和场馆业主三个月的缜密论证,最终,以“冰丝带”为代表的4个冰上场馆,采用了全世界最先进、最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碳排放几乎为零,为世界环保事业作出了贡献!
国家速滑馆外景照片(场馆业主提供)

国家速滑馆内景照片(赵曾辉拍摄)

首都体育馆内景照片(场馆业主提供)
不仅如此,北京冬奥会还有很多领先世界的可持续举措: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为雪上项目研究制订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让张家口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三个赛区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能,这也是百年奥运史上的第一次。
03 场馆设施手册
Overlay book of Olympic venue
国际奥委会管理各届奥运会有一套完整的图纸系统,这就是“场馆设施手册”(Overlay Book,简称OB)。OB是在原有场馆图纸的基础上,将参与赛时运行的场馆所有设施绘制在同一套图纸中,为所有业务领域的赛时运行提供统一的依据。
图纸内容包括所有永久建筑和临时设施,大到十几公里长的道路、赛道、缆车、冰面,小到一个转播信号线的挂钩,均需体现在图纸中。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设施手册》是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委托四家设计单位完成的,四家单位分别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我作为OB编制工作的协调人,与冬奥组委其他部门同事一道、会同设计单位、场馆业主完成了从OB1.0到7.0、7个正式版本、5个升级版本的编制和发布工作。
其后又会同四家设计单位,将“场馆设施手册”主要内容编辑整理,出版发行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设施手册》一书。书中辑录了30多个场馆的300多张图纸和近百张照片,记录了过去8年冬奥会场馆规划建设的部分工作成果。
04 最大程度使用2008奥运遗产
Maximum use of the 2008
Olympic legacy
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地利用了2008奥运遗产,北京赛区25个场馆,14个利用了2008年奥运遗产,其中10个为场馆遗产、4个为土地遗产(国家速滑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北京冬奥村、五棵松冰球训练馆)。
现有场馆遗产均拓展了原有功能,如“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折扇”变成“冰之帆”,2008年的曲棍球场和射箭场则变身为“冰丝带”。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内景(马昱时拍摄)
05 首钢园区全面复兴
Full recovery of Shougang park
2016年,国际雪联官员提出:“我们想把大跳台这个项目放在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我们没有顺着这个思路选址,而是推荐了首钢园区。那时候的首钢园区为了2008年奥运会“还首都一片蓝天”,已经停产了近十年。
记得我第一次带雪联官员去现场踏勘的时候,那是初冬的一个傍晚,天又黑又冷、还下着雨,我们一行人站在群明湖里,旁边的草比人长得还高,雪联官员一脸茫然。如何让雪联对这个选址有信心呢?

桂琳(中间红衣持图者)陪同国际雪联专家考察首钢滑雪大跳台选址
我决定搬出2008年的经历,就和他们说:“夏奥会的时候,我们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洼里乡的田野和水塘,变成北京最有活力的国家级体育文化中心‘奥林匹克公园’,那这次冬奥会,我们也能让首钢园区几年后人流攒动!”
2019年,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主体建成,它一亮相,就惊艳了全世界。伴随着冬奥会苏翊鸣和谷爱凌在大跳台的精彩夺冠,“雪飞天”更是举世瞩目!首钢园区也成为老工业园区成功转型的典范、北京城市复兴的新地标。

接待巴赫主席考察首钢滑雪大跳台选址

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 (刘兴华拍摄)
06 延庆赛区带给我的意外收获
Yanqing Zone brought me
unexpected harvest
8年前,延庆赛区小海坨山还是一座沉睡的大山,山上没有道路,我们每爬一次山就需要十几个小时。我曾经在爬山途中遭遇暴雨,在暴雨中走了两个多小时,走出大山的时候,人都快冻僵了;也曾经在布满苔藓的石头上摔了好几个大跟头,坐着轮椅工作了一段时间。
鉴于有同事老是“嫌弃”我爬山慢、拖后腿,我便做了一件很有志气的事:用10个月时间减重30多斤!看着镜中的自己身材变好,我真心感谢延庆赛区啊!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照片(场馆业主提供)
延庆赛区遇到了很多设计难题,国际雪联专家每提每一个问题,我总是回答“No Problem!”然后用专业知识进行破解。
比如雪联专家说:“高山滑雪赛道结束区和集散广场落差过大。”我就说:“No Problem!我们在可以结束区建设多层建筑,使用电梯和扶梯解决落差问题。”雪联专家说:“山体太陡,建筑材料拉不上去。”我说:“No Problem!我们有骡子和毛驴!”
后来,雪联专家给我送了个外号,叫“No Problem lady”。
登上小海坨之巅
07 场馆的“中国故事”
"China Story" at venues
我们在场馆选址之初,就同步考虑了赛时使用和赛后运营的双重需要,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场馆中,讲述了温暖而流长的“中国故事”。
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设计灵感来自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飞天壁画中仕女的飘带;国家速滑馆“冰丝带”24个门用24节气命名;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有着长达两公里的蜿蜒逶迤的、中国式园林屋顶;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外形酷似中国的传统礼器“如意”,表达了我们对冬奥会、对世界的祝福;冬季两项的赛道延伸到长城遗址的边上,让北京冬奥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城脚下的冬奥会”!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鸟瞰(孙海霆摄影)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照片(张家口市冬奥办提供)
张家口赛区场馆修建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一座有着800年历史的金代太子城行宫遗址,为此,我们把冬奥村东移了100多米,全方位保护、展示了这片珍贵的遗址。
08 京张高铁助力冬奥会、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冬奥会百年历史上,冰上场馆和雪上场馆不在一座城市较为常见,但北京和崇礼距离240公里,几乎是最远的一次。为此,中铁总公司优化了原有京张高铁的线路和设计时速,将两地运行时间降为50分钟,为北京冬奥会的交通组织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京冬奥会场馆和交通设施分布图
京张高铁极大助力了张家口赛区的建设发展,仅仅5年时间,太子城冰雪小镇和古杨树场馆群就基本建成,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家口赛区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通高铁的雪上赛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已见成效。
太子城冰雪小镇照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提供)
结语
双奥工作18年
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的规划师、建筑师越来越自信地站在国际舞台上,见证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北京这座全球唯一“双奥之城”建设发展交相辉映的时代绚丽。
我所见证的和我所讲述的,并不代表我自己,而是凝结了身后几十万、上百万设计建设大军18年来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他们是双奥画卷的描绘者,更是双奥之城的践行者。
如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大幕已经落下,但奥林匹克带给北京、带给京津冀、带给中国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会结束,北京带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深远意义不会结束。
未来的日子,让我们好好去拥抱奥林匹克的荣光,去体验城市美好的步伐,去受益它,去传承它!
中国建筑出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书单|为“心灵的窗户”盘下它——《健康用光100问》
- 因美而兴,向美而行|《无锡市乡村建设美学导则》 (1人喜欢)
- 方塔园何陋轩:建造的历史和言说的历史 (3人喜欢)
- 藏传佛教建筑研究评述及研究方法再思考 (19人喜欢)
- 悼念 | 彭一刚: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