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然和人融为一体——厦门游之五
旅游已经成了一种时尚,但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我的小妹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跟着一面三角旗,急急赶路,导游掐一下“秒表”,就抢地形拍照,除了手机里的内存,头脑里什么都没有“存”。我常常跟她辩论,理由无非是“丰富生活”、“开阔眼界”等等。但换位思考,觉得她也并非没有道理,如果遇到黑心导游或无良旅伴,那么这种乱哄哄甚至气鼓鼓的“生活”还是不要“丰富”为好;至于“开阔眼界”,这种“蜻蜓点水”“走马看花”,效果远没有看书、看纪录片和短视频好。既然如此,旅游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有一些把旅游视作“第二生命”的“行家里手”,在行前做足功课,有预案、有规划,就像教师的“备课笔记”,怎么会空手而归呢?一定收获满满,得益匪浅。像我这样一般性的游客最多了,提起旅游便兴奋,呼啦啦上路了。可是对于同一景点,往往是有人说“好得很”,另一些人又说“糟得很”。回家以后常常咕哝一句“有啥稀奇,无啥看头”,说不上收获,还会后悔。但是没有几天心又痒了,又去呼朋唤友组织新游程。我们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景点不重要,“游”起来便好!不管一个人的生活是多么完美无缺、称心如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成了无形的桎梏。“喜新厌旧”是人性,“创”不了新,去“见”新也是好的。而旅游就给旅游者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放飞了心情。所以我总是羡慕每一个拖着拉杆箱的人,包括春运里的农民工兄弟,汽笛一响或者机舱一抖,他们的“新生活”就开始了。从有旅游打算就进入待机状态,一切细琐的准备里已经包含了一种期盼的乐趣,于是掐着手指,数着等着……。 旅游,我最感兴趣的是当地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所以不管多累,我总要离开“大部队”拐进小巷街坊。不是猎奇,而是突破井底之蛙头顶的天空,多看到点东西。厦门人的素质高,警察很难见到;汽车司机静静地给行人让路;鼓浪屿上许多小贩从容淡定,极少吆喝,完全是“姜太公”的风度。有一个细节,肯德基或麦当劳的不少客人都备了手套来吃东西。那种优雅的“贵族作派”实在让“国际大都市”的市民汗颜! 旅游也是一个加深与“游伴”感情的好机会。亲人同游增亲情,朋友同行添友情,而独游就是跟自己的灵魂并肩散步了。海先生陪了我们两天,事无巨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果没有他,我们不知会花费多少冤枉钱和浪费多少时间!毛豆这几天看到照片还叫着一串“大外公”呢!所以,与平时没有空细谈的亲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游,这是最靓丽的风景了。三天里我最开心的就是看毛豆专注、认真地玩沙——在厦门的海滩找到了自己的天堂;与难得一见的海先生倚靠在海滩边,畅谈琐事,感叹着世界的大和小…… 还有一点,旅游几乎是我们唯一的“高消费”的渠道了。要拉动老人的“内需”唯有旅游。虽然知道人民币不用都是人民银行的,许多老人并不愿意做守财奴,小辈们也鼓励我们去享受生活,但各种欲望淡薄,想来想去就只有“旅游”这条路了。绝大部分老人因为时代限制,很少去家乡以外的地方,孤陋寡闻必然导致固执呆板,在生命的后期,趁着走得动到处走走,实在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大好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旅游把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了。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