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 事 禺草号汉阳
趣 事

原宜棉子弟校大门,孩子们课间争相看球场举行的
那天上早班的我,一踏进车库大门,就听到清晰的山鼓声(其实是三棒鼓,宜昌称其为山鼓)①,“咚咚咚咚呛”的敲击声,声声入耳,阵阵击心。好奇的我,侧耳细听了好一会,没错,这是地地道道的宜昌山鼓(声)。我静下寻思,不对呀? 武汉地区办丧事不适兴敲山鼓呀!在此长大的我,自小从未听到有人敲过山鼓。
何来敲山鼓的声音呢? 难道是16楼的那家公司,为死去的老总在做道场不成? 我知道那公司老总是山西人。这么说,山西人也时兴敲山鼓哟....... 我寻声而走,慢慢沿着声音探去,当走到车库深处,眼前一幕让我茅塞顿开,几个接水地铁通,在滴漏声中,竟在有序地作响,其节奏和典型的山鼓点子一样。嘿嘿! 这那里是在敲山鼓哟!分明是楼上依美尚美容院的大堂内,新砌的喷泉池漏水所致。根据各渗水缝隙大小不同,渗透出的水滴有块有慢有别,演绎成戛玉敲冰之感。水击声在地下车库中形成共鸣,混响出极强的节奏感罢了。

宜昌地区的“三棒鼓”演唱实况
“山鼓”阵阵,不紧不慢连续地响,清脆凄泣声,在静谧的车库中回荡放大。这久违的敲击声,把我带进十几年的往事中,诸多与山鼓相关联之事,一股脑地涌上心头,还源源不断地呈现于眼前。 当年我所工作的宜昌棉纺织厂,周边被当地共前、共勤等农业生产大队的田野和农舍围绕,厂区宿舍又与农舍相距不远,只要有一点动静双方便知。这种农业学大寨的产物,名曰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下通过土地流转,农转非(户口)等系列举措,村民住进了电梯房;那时的“新农村”现看来只能算作是种雏型。 在宜昌伍家地区有这样一种习惯,谁家有白喜之事,就会请专业班子来敲山鼓。咚咚咚咚呛余音绕梁,小鼓的卟哝,小锣清脆,锁啦吹奏凄戾等音混为一体,响彻村舍及厂区宿舍,其音,极易汇入初识者的心田,多半还会伴随其一生。

宜昌伍家岗李家湖宜棉和旭棉的宿舍
我记得儿子从幼稚园中班,升小学面试的那天,天刚麻麻亮,远处就传来山鼓的敲击声。老婆说:"大清早敲敲敲的,不是好兆头,我看报名就别去了,等一年不也挺好。如等学校不收,给孩子留下阴影,得不偿失那就更不好了......没等老婆说完,我插言道:“报个名试试,不收就不收,老师会跟孩子说清楚的,这点你就放心好了!”儿子这批孩子,是建厂以来,最大一批学龄前的孩子,儿子是蛇的尾巴,比那年上小学的孩子小一岁不说,还是蛇年尾生的。原本中班上得好好的,车间同事这么鼓噪,一时兴起心血来潮也就随波逐流了。
另外,我对山鼓的看法与老婆截然不同,在她心目中,山鼓是送葬时敲的,听起来压抑尽是晦气。可在我耳朵里,山鼓声如同福音,是种安抚、慰藉,为死者祷告;为活人祈福消灾之善举。咚咚的敲击声,似乎还有卟咚卟咚悦耳之感。主要由于几次遇到,均给我带来不错的运气!
这不,还印证了民间的另一说法:“宁可借房停丧,不可借屋成双(结婚或生孩子)。”办丧事奔丧,人走,一般会放一挂鞭,通知所有乡亲朋党,此人已驾鹤西去,可开始祭奠哀悼了。此举述说慎终追远之道义,阐明百事孝为先的为人之道。人们自然会主动把地方借给他人办丧事,以便人来客往的接待;甚至把花圈等用于丧事的物品,放在门口或院子里也没关系。成双就不一样了,据说会带走房主这家人的好运,同时给会招来晦气和霉运(隐晦之物)。各地呈现的示例均有,在此就不逐一赘述了。

七十年代宜昌市伍家岗菜市场
那天,我是头一回没听老婆的话,固执地牵着五岁的儿子到宜棉子弟校去碰碰运气。儿子个子大,在幼儿园的同学中数他小子最高。鹤立鸡群的他,伟岸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幼儿园上课时,每当老师点名,他会响亮回答一个“到”字,喊他演牌时(上台回答老师提出问题),他形体端庄,大大方方走到老师面前,按部就班地逐一回答。看他那副幼稚严肃认真的样子,我想起来会忍不住发笑。儿子还真稳得住气,规规矩矩无懈可击。
这次招聘老师问他姓氏名谁,父母干什么等简单常识性问题后,又让他吟诵一首诗或儿歌,只见他挺胸抬头,自告奋勇,用那稚嫩的声音背诵出喜欢的(宋·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②:“生当做人杰,死及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他抑扬顿挫,行云流水地逐句吟诵完毕,立马搏得在场人的喝彩,招聘老师纷纷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道:"不简单,不简单,人小志气大,其途无量。一首李清照的《绝句》,竟让五岁的儿子,破额从幼稚园中班晋升进了初级小学。

如今伍家岗李家湖小学(原宜棉子弟校)
回到家,儿子将破额录取之事讲给老婆听,他自豪地站在老婆面前道:“姆妈,我考上了小学,我真的考上了哟!老师听完我背的诗,一个劲夸我能干......” 在一旁的我插言道:“怎么样?我说山鼓是福音吧......”老婆笑而不答,看样子是认同了我的观点。
真可谓:
山鼓耳边响,自感在宜昌。
如烟之往事,回及牵挂肠。

当年武汉知青离开武汉码头意气风发的样子
注:1.三棒鼓是广泛流传于重庆酉阳、湖南湘西龙山县永顺县以及张家界和湖北沔阳、天门、鄂西南、恩施州、武陵山区等一带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里已记载了三棒鼓在万历年间的演出情况。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渐广。为谋生计,沔阳、天门一带的人们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到中欧,到东南亚,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们被称之谓“中国的吉卜赛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并随艺人流传到英、法、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击鼓技巧有:单跨花、砍四门、绞花、织布、单鼓花、双鼓花、麻雀钻竹木,“白蛇吐飞剑,“乌龙搅水”,“金钱吊葫芦”等等。三棒鼓被湖北宣恩县申报,国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据载: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丈夫的懦弱行为,使李清照非常气愤,奋笔疾书留下这首千古绝句,以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