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婚姻是一种次选择吗?
我朋友不多,但有不少有意思的讨论。
我读过一些谈话集、对话录,觉得很有趣,那么我想:为什么不将我们的聊天与对话,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记录与保存呢?
于是就有了这“对话”系列。
我们的对话是平凡人间朋友式的闲谈, 不那么深刻,当然也不至于太浅薄 。
今天的主题是我(一个大龄女青年)和J君(一个青年小鲜肉)之间的闲谈,现在为止,我们还都没有进入婚姻,但我们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正文:
J君:海瑞下车伊始,就把他的“督抚条约三十六款”在所治各府县公布。条约规定:境内成年男子一律从速结婚成家,不想守节的寡妇应立即改嫁,溺杀婴孩一律停止。——《万历十五年》
我现在怀疑,鼓励早结婚,是不是合理。
我:这让我想起罗翔说过的,看待《理想国》这本书,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政治经济学,一是伦理学,我觉得婚姻应该也同样适用。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减少或危机就得鼓励生育鼓励婚姻;从伦理角度来看,结婚与否是个人的自由。
不过我想这样就没法把问题进行下去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婚姻,说说你的看法。
J君:我上学时候的想法是,我觉得婚姻包括以后养小孩这些个事情都责任重大,我觉得我难以确保我能做好,所以我那个时候不想以后结婚。
后来我觉得结婚也好、养小孩也好,不过是人生中各种探索中的一项而已,没有那么大,也没有多小,可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
所以就对结婚和养小孩有了试一试的想法。
我:现在呢?
J君:现在我觉得婚姻就是两个人一起凑和着生活,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生活的更好,婚姻就不必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生活的更好,婚姻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基于你的想法,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你认为婚姻是一个人无法独立生活(物质和情感)的次选择。
J君:我认为婚姻是一个人无法独立生活(物质和部分情感)的次选择。
我: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有钱有闲有事业,为什么要结婚呢?
J君:嗯嗯。我觉得一个人没钱没闲也不一定非得结婚,结婚只是一种选择罢了。
我:物质好理解,情感的部分,一个人在情感上到达什么程度才算独立呢?
J君:我觉得不一定是情感独立,在情感上分两种,一种是情感独立,也就是不需要过度依偎的那种,生活中这种人可能更多的是那种事业狂、工作狂,或者是有一个特别想要实现的理想或目标的那种人吧;另一种是被精神内耗消磨的不再愿意再给自己添加更多麻烦了,从而主动断绝情感的依偎。
我:第一种感觉更像是阶段性或目标性的忙碌,总有闲下来的时候,闲下来了或目标抵达了会怎样呢?
J君:我不知道,我生活中没有具体的这种人的参照,或者也可以说,第一种会是那种有了其他情感替代的人吧。你听说过梅妻鹤子吧,反正我目前是理解不了这种感情。
我:第二种,感觉日本貌似挺多,你看过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空气人偶》吗?貌似和你说的有点像。
日本有大量的单身男性喜欢和充气玩偶过日子,并视它们为自己的女友、妻子。在影片中,当空气人偶小望有了心,开始越来越像一个人类时,主人说:你可以变回没有心的玩偶吗?这才是我选你的原因,有心很麻烦的。
看现代日本,职场上班族男性留给世界的印象,好像只剩下了疲惫和麻木,所以很多人独居,拒绝情感链接,拒绝关系。
J君:我没看过,不过现在国内这种人也很多。
我:是吗?他们拒绝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怎么满足情感的需求呢?
J君:我的感觉是二十四五到三十六七之间吧,我感觉这样的人还很多,可能在北京这种人比较多吧。他们就是社交也很少,必要的生活之外的支出也很少,工作加不加班也无所谓,到家吃过饭也就看看书,追追剧,周末更多也就是在家待着。
满足情感需求可能更多的是靠宠物吧。
我:是吗?男性多点,还是女性多点?
J君:这个不太确定。
我:他们属于第一种还是第二种?
J君:比较像第二种,因为有些人他们的状态不是很好,有些他们自己说会有些抑郁的现象。但也不全是,有的就是没有活力感,感觉去追求情感没什么意思,也不是不去追,就是肉不到嘴边,就不张口的那种。
我在离开北京前,有一个和我住在同一小区的女生,比我大三岁,她和我是在去年小区疫情的时候认识的,她可能对我有些想法,经常跟我说话,我们也一起出来溜达过两次,然后我后来就离开北京了嘛。
她说在北京出门很不方便,认识的人都住的离得比较远,都需要坐很长时间的车,然后很久才会约一次,平时周末基本就在家待着。
我:你没什么想法么?
J君:我充其量,就是头脑风暴一下。
我:为什么没行动呢?原因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
J君:我之前已经决定好要离开北京了,所以感觉没有太大意义。
我:你怎么看异地恋?
J君:我觉得异地恋需要物质的支撑。
例如一两周见一次,因为我觉得除非有比较深的感情基础,或者之前长期相处过,不然没有相对频繁的见面接触,很容易疲惫。
我:一两周见一次算频繁么?
J君:我不太确定,具体的得看两人的具体情况和感觉吧。
我:再说回婚姻,你不觉得有钱有闲时有个一起共享的人很棒么?
J君:会很棒,但这个人不一定非得是固定的人。比方说我和你,我们都有钱有闲了,然后经常一起去到处玩,到处去博物馆,去参加比赛,也是可以的。
我:你说的对。那你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J君:我现在的理想生活就是,一方面不用为物质方面发愁,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各种想学的东西,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可以买一艘自己的船到处开,可以想到哪个朋友就去他那里玩,可以在几个喜欢的城市各买一套公寓,有地方住。就这些了。
我:赚钱吧,你理想的生活有点贵。
J君:你不是问的理想的嘛,那肯定要照着最理想的说嘛。
我:我以为是说的理想,不是梦想啊。至少说的时候是深思熟虑过的,考虑过实现的可行性。
J君:租几十亩地,盖一个房子,前面有院有树,后面有竹子,院子里可以烧烤,可以养鹦鹉、变色龙啥的。
我:你考虑过婚姻的起源么?它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呢?
J君:没有,以前只是听说,从母系氏族之后,那种家庭制可以更好的保持生活,也有利于部落的发展。
我:从恩格斯的理论来讲,从群体制到私有制产生了家庭,也可以说从母系进入到父系,才有婚姻,这样来说婚姻是男人的发明,为的是把财产传给自己的孩子,而婚姻保障了孩子最大可能是自己的。
J君:只是最大可能而已。之前我同事(女同事)有一回还说,我们可以确定孩子一定是我们的,但你们不一定能确定孩子一定是你们的。
我:嗯,从私有制开始,当男人掌握了权力,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对女性奴役的痕迹,宗教、哲学、神学,比如对女人说要忠贞,比如女人不必太辛苦,比如毕竟是女人嘛。
J君:是这样的。
我:婚姻也有点这调调,感觉是女人比男人更需要婚姻一样。在世俗和某些文学作品中,在两性关系中,一个男人肯给一个女人婚姻的承诺,被誉为最重要的美德。
J君:我怎么感觉现在女生也不怎么需要婚姻呢。很多女生都是自己实现了经济独立,感觉结不结婚都一样的那种。
我:整体社会的氛围吧,比如一个男人不结婚或晚婚周围争议就小,一个女人不结婚或晚婚就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声音。
J君:嗯嗯,我一个北京的同事,她家东北的,她是89年的,我有一次问她为啥不回家,她说回家就会被催着结婚。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也和人们寿命的延长有关,古代60岁就算年纪很大了,所以到了20岁左右,就相当于人生已经过了三分之一了。
人们催结婚感觉可以理解,现在人们70-80岁也很正常,但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前60岁寿命的那个时候。
J君:如果某一天,凡是生孩子的,给你报销养孩子60%的费用,你会自己生吗?
我:我觉得我赶不上了。不过在德国,生养孩子基本不花钱,但德国本地人生的还是少。
我生孩子一定是会结婚的,我想养孩子一定是两个人商量好的了。
在物质层面,我的要求不太高,也不一定是如何有钱了才生,但我的孩子一定得家庭完整,会有很多爱。
J君:那不结婚就一定不会生孩子吗?
我:对,我没有自己能养好一个孩子的信心。
J君:嗯嗯,不过我个人觉得不完整的家庭,孩子就得不到很多爱,完整的家庭也会割裂。
同时我觉得,如果孩子有意识后就一直只有一个母亲或父亲,他也未必会认为那是不完整的。
我:是这样,所以我说我对自己没信心。
有很多很棒的人,他们可以做到,但我不行,至少现在是。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